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科学   2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1.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疆 ,地域辽阔 ,气象灾害频繁 ,自然环境恶劣。农牧业在自治区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农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 ,频繁的气象灾害、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牧业基本上还处在靠天吃饭的水平。因此 ,充分利用气象信息 ,采取相应对策 ,趋利避害是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十分重视的工作 ;做好决策气象服务是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多年来气象服务的重中之重。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灾害的多样性是其他省区不能相比的。相应地 ,决策气象服务的内容也十分广泛 ,颇具特色。春季的风雪寒潮对接羔保育影响巨大 ;黄…  相似文献   
12.
文章概述了我国北方地区春季沙尘天气的特征,并对影响沙尘暴的天气气候背景、单站地面气象要素、环流形势、冷空气的强度及影响路径、沙尘暴的起沙源地、影响时间和范围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过程是蒙古气旋强烈发展所致。巴丹吉林沙漠和浑善达克沙地是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蒙古气旋的爆发性发展和冷锋后大风是起沙的主要动力;在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气流辐散强迫形成干对流上升气流,该上升气流与湍流输送是沙尘向高空输送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温在过去100年变暖了0.3~0.6℃,在近40年中变暖了0.2~0.3℃。我国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在1951~1990年期间年平均气温升高0.3℃。全国平均的年最高温度在过去40年中虽然略有增暖,但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意义。最低气温具有显著增暖...  相似文献   
14.
利用NOAA/AVHRR的NDVI数据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以植被覆盖率和年沙尘暴日数为指标,分析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植被覆盖与沙尘暴分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80年代沙尘暴日数的正距平与植被覆盖率的负距平、90年代沙尘暴日数的负距平与植被覆盖率的正距平是相互对应的;沙尘暴日数与植被覆盖率之间呈现负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在不同地貌类型区和不同季节有所差异;沙地区的夏季(7、8、9月平均)植被覆盖率与第 2年沙尘暴日数之间的负相关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三套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ERA40、NCEP/NCAR和JRA25再分析资料以及青藏高原(下称高原)地区的探空资料和1979年高原地区第一次气象科学试验资料,较详细地比较了高原地区位势高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套再分析资料在高原地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存在明显的差别。相比较而言,再分析资料与探空资料位势高度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J...  相似文献   
16.
利用北半球Ncep再分析资料(1955~1995年),定量分析了拉尼娜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以及北半球温、湿分布异常。提出拉尼娜事件是华北地区频发沙尘暴的重要因素,但生态环境恶劣,土地沙化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改善生态环境.减小沙化程度是治理沙尘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从等熵位涡(IsentropicPotentialVorticity)即IPV的基本性质出发,采用Lagrangian观点,对发生在内蒙古中东部及华北地区的一次明显降水过程作了较细致的分析,结果发现在320K、350KIPV场图上极地主涡旋区在110-130°E范围内向移至40°N附近,IPV场梯度较强区位于110°E,40°N,并伴有较强的IPV平流,在垂直方向上与副热带高压西北测的地面气旋发生“锁相”(Phase-locking)效应,形成垂直涡管,导致高低层系统紧密耦合,使地面气旋突然加强、发展,不稳定能量释放。在气旋的前部310K等熵面上存在着较强的高度梯度,在强劲的西南气流作用下,气流沿可视为物质面的等熵面迅速上升,发生了我们称之为“墙堵效应”的现象,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同时暴雨发生。分析表明IPV场图对大尺度背景下大范围的明显降水过程具有很好的表现能力。为业务预报提供了较好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孙永刚  吴学宏  孟雪峰 《气象》2006,32(S1):16-20
通过对2004年7月25至26日河套地区发生的突发性大雨、暴雨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了其主要影响系统——河套气旋。研究发现:河套气旋的爆发性发展是造成本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河套气旋为暖心结构的浅薄系统,但其对流深厚。河套气旋生命史短,发展快,具爆发性。降水主要是暖湿气流北抬形成暖锋降水为主,雨强大。河套气旋的生成与青藏高原东北侧地形加热、河套地形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韩经纬  吴学宏  宋桂英 《气象》2007,33(8):52-59
应用观测资料、云图产品、T213数值预报产品资料,对2006年春季内蒙古"5.25"特大森林火灾防扑火关键期转折性降水的特点和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表明,火场区域的呼伦贝尔市气温偏高3~4℃、降水偏少90%~100%。防扑火关键期降水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及我国低纬地区,700hPa水汽通量中心值达19.7g.s-1.cm-1.hPa-1,同时低层我国江淮流域存在偏东气流携带的水汽补充。正涡度平流的输送使火场区域东风切变维持加强,在火场区域存在一个垂直速度上升区,中心值达-15.6×10-3hPa.s-1,散度场的垂直分布具有较好的抽吸效应,高层辐散对降水区域的引导作用明显。火场区域的热力因素使这一区域的降雨量加大。结果表明,异常的大气环流导致火场区域前期高温、干旱;防扑火关键期转折性降水的主要条件是长距离的水汽输送;在防扑火关键期的降水过程中,动力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