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5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阐述了新型单片机89C2051构成的阀门控制系统及系统框图,描述了由89C2051单片机构成的键盘扫描、显示、模数转换和输出控制电路的软硬件结构,并简要介绍了其中主要元器件的性能。  相似文献   
22.
电力系统中变压器使用量大,数量多,容量大,总损耗不容忽视。通过对变压器选取最佳运行方式使变压器电能损失最低,无需投资,即可达到节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3.
峡阳水电站左岸防渗墙位于砂卵石阶地上,防渗段横穿鹰厦铁路线,为确保防渗墙施工质量以及横穿铁路段的施工安全,施工中采取了人工挖孔桩成墙技术,对铁路段采取在铁路两侧开挖大孔径孔桩后.在孔内对铁路底部进行灌浆的方法,保证了施工质量、安全以及进度目标。  相似文献   
24.
张海艳 《治淮》2012,(10):43-44
本文通过分析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流域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流域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迫切性,并提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5.
不同类型玉米发育过程中淀粉糊化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DGC方差分析法,比较普通玉米、糯玉米和爆裂玉米籽粒生长过程中胚乳淀粉糊化特性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普通玉米和爆裂玉米RVA谱的尾部高于峰顶,而糯玉米RVA谱的尾部低于峰顶。普通玉米的低谷黏度授粉后10 d达最高,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分别在20 d和30 d时最高;糯玉米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和最终黏度均在30 d时最高,爆裂玉米均在40 d时最高。说明,普通玉米胚乳的淀粉膨胀力、耐剪切能力和淀粉胶的硬度最先达到最大,其次为糯玉米,爆裂玉米最晚。糯玉米胚乳中直链淀粉含量最低,回复值最低,最不易老化。授粉20 d后,爆裂玉米淀粉的峰值时间最长,糊化温度最高,最难糊化。相关分析发现,糯玉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回复值和糊化温度分别呈显著正和负相关,爆裂玉米直链淀粉含量与消减值呈显著正相关,而普通玉米直链淀粉含量与RVA特征值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即相关性的大小受玉米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
以普通玉米和糯玉米种子为材料,进行不同发芽时间处理,分析发芽对其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未发芽处理)相比,两种类型玉米发芽后淀粉溶解度和淀粉糊透光率增大,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蓝值、碘结合力和膨润力减小,且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普通玉米发芽36 h时淀粉胶凝化和回生参数最高;发芽后糯玉米淀粉的胶凝化温度降低,胶凝化焓值、回生焓值和回生值随发芽时间的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在发芽48 h时最高。发芽提高了两种类型玉米淀粉的结晶度,普通玉米淀粉结晶度和尖峰强度在发芽60 h时最高,糯玉米在48 h最高。因此,发芽可以作为改变淀粉理化特性的手段,为玉米的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互联网给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模式和思维模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而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则给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因此,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力武器来武装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阵地,开展广泛的网络教育,进行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势在必行而且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8.
29.
介绍了滚珠丝杠副在中包车上作为千斤顶的应用情况,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希望通过文章的介绍,可以对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0.
为了提高宫颈癌标志物检测的准确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生物共轭探针与DSN酶双向信号放大的比率型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利用捕获探针在传感器中植入DSN酶,通过循环释放miRNA,实现核酸标志物信号的放大;利用MB-DNA-AuNp生物共轭探针实现了MB信号的增强。实验结果表明,随着miRNA-21浓度的升高,Fc的电化学峰值电流降低,MB的电化学峰值电流显著增加,该型传感器对于核酸和蛋白质两种典型宫颈癌标志物的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