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87篇
地球科学   6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分析了影响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影像定位精度的误差源,建立了星地误差仿真与评估模型,进行了星地链路误差仿真计算。实践表明:利用星地全链路误差仿真与评估数学模型可以实现星地误差链路的定量分析,为卫星系统指标论证和研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2.
张丹  邱新法  曾燕  钱茂 《气象》2010,36(12):80-85
利用全国660个常规气象站40年(1961-2000年)整编气象资料.采用逆距离权重反比法、样条函数法和普通克立格法等常用的3种插值方法,分析了直接插值法和综合余项法对气温插值的影响,提出了去除气温形成中的确定性部分后,以随机项进行插值可提高气温插值精度。并从空间上、时间上对比眲不同插值方法的误差,最后分析了气象站的空间分布密度对插值方法的敏感性。验证结果表明:除个别月份外,综合余项法的各项平均绝对误差均在1℃以内,比直接插值法减小了0.6~1.6℃,精度提高了38%~85%;且综合余项法的精度不依赖于台站密度的大小、插值方法的不同,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稳定性,这说明影响空间插值精度的关键因子并非是气象观测站点密度的提高、空问插值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53.
江苏地表湿润状况的变化趋势与区域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俊  邱新法  曾燕  李梦洁 《气象》2008,34(9):89-96
为了了解江苏省地表湿润状况,利用江苏省60个气象站1961-2005年月降水和月平均气温资料,通过构造一个既包含降水变化又考虑温度变化对潜在蒸发影响的干湿指标一地表湿润指数Hf=P/Pe(P为观测的月降水总量,Pe为月最大潜在蒸发),采用M-K法,对比分析了江苏省区域平均地表湿润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季节性差异,并讨论了它与降水和气温的联系,突出了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度变化对干湿变化的重要影响.最后给出了地表湿润指数各季节变化趋势的地理分布.结果表明:苏北和苏南地区的年际变化趋势基本相反.由于温度的升高苏北苏中地区均出现变干趋势,苏南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增加却没有呈现显著变湿趋势.江苏地区的干化趋势主要发生在春秋季节.  相似文献   
54.
杨亚新  邱新法 《气象》2009,35(5):83-90
为提高热带气旋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利用1950-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和表层水温(SST)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TC生成位置分布的一般气候特征,季节、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局地SST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TC强度、路径与TC生成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存在4个TC高频源地,分别是南海中北部偏东洋面、菲律宾以东附近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马绍尔群岛附近洋面,其中关岛附近洋面TC发生数最多,是TC发生的一个主要源地.TC生成位置分布存在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这种变化与局地SST存在密切的关系,局地SST升高,TC生成位置偏西、偏北,反之,则偏东、偏南.同时发现,TC生成位置西北边界与月平均SST的27.5℃等温线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绝大多数TC都发生在月平均SST≥27.5℃的海区.TC强度、路径与TC生成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TC生成位置偏东偏南,其发展强度相对较强,路径偏东偏南,可导致影响我国南部海区和日本东部沿海的TC个数增加;TC生成位置偏西偏北,其发展强度相对较弱,路径偏西北,可导致影响我国东部和北部沿海的TC个数增加.  相似文献   
55.
文昌B凹陷古近系低渗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定量评价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口盆地文昌B凹陷的油气勘探已经进入古近系中深层领域,低渗储层是制约该领域油气勘探的关键。该区低渗储层物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处于定性阶段,主控因素不明确是导致"甜点"储层难以预测的关键。针对这种现状和难点,在系统分析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岩心实验分析和钻井统计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储层物性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评价,确定了储层物性主控因素及权重,从而综合预测出有利储层的分布区。结果表明:珠海组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胶结和压实作用,恩平组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沉积作用,文昌组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沉积和压实作用。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在地质模式的指导下精准预测了重点层段恩平组的优质储层展布,并指出D9-9构造和D9-10构造发育"甜点"储层,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该项研究成果对文昌B凹陷乃至整个珠江口盆地西部低渗储层领域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6.
牟奎南  宫兆宁  邱华昌 《地理学报》2021,76(9):2312-2328
潮沟是陆海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的主要通道,具有高度的时空动态性。以黄河三角洲新旧河道为界,划分黄河北岸(Ⅰ区)、南岸东(Ⅱ区)、南岸西(Ⅲ区)为对比研究区,选择1998—2018年5个关键时间节点的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表征了潮沟发育程度的典型形态特征参数,剖析了黄河改道、湿地恢复工程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因子对潮沟发育过程的影响,挖掘潮沟网络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 潮沟的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从1998年黄河改道初期至2004年湿地恢复初期,Ⅰ区各等级潮沟数量大幅减少;由于潮滩淤进和互花米草固滩作用,Ⅱ区潮沟数量、密度、分汊率呈现增长趋势,在2013年互花米草的快速扩张期,潮沟曲率、分汊率明显增大;Ⅲ区潮沟发育的等级、长度、密度最大,等级间的转化频率最高,湿地恢复工程导致低等级潮沟数量、长度明显减少,较强的海洋动力抑制了潮沟曲流的发育。② 黄河改道和侧弯丁坝建设导致平均归槽长度(OPL)增大,潮沟网络的排水效率减少。互花米草的快速扩张使排水效率增大,OPL不断降低;潮沟发育程度Ⅲ区>Ⅱ区>Ⅰ区。③ 潮沟系统由快速变化青年期整体进入缓慢变化中年期,发育状态趋于动态平衡。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大范围潮沟的发育过程及演变机制,为沿岸潮滩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57.
近年来,我国公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通车里程的增加而日益显著。在公路选线的过程中,全面分析拟建公路走廊带内景观破碎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可有效减少公路修建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本文利用遥感分类技术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湖南长湘公路走廊带某段土地斑块和景观分类为基础,借助斑块密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和相似邻近比指数,在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个层面全面分析公路走廊带内自然林地景观、农业景观和城乡建设景观破碎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湘公路走廊带内景观破碎度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大型斑块边缘、平原地区以及公路沿线;自然林地景观和农业景观的破碎度较低,城乡建设景观的破碎度较高;城乡建设景观的破碎度与公路相关性最强,表现出顺应公路走向的条带状蔓延特征。该研究成果可为公路选线方案的制订和完善提供环境影响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58.
Saline water intrusion and its influence in the Laizhou ar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mODUcrIONSalinewaterintrusionwasfoundinIsraelqacobsetal.,l96O),Thailand(Sun,l989),Spain(Custodi0,l985)andtheFujiarea,Japan"'InChina,thelargescaleseawaterintru-sioninthelasttwentyyearshasgtaduallyforrneserious,totheextentthattheintrusionareanachedto4OO~5OOkm2inthecoastalareaofShandongProvince(Zha0,l99l,Xueetal.,l992,Qiu,l991).Thereareaisos0mesmallaff~areasinLia0dongPenin-sulaandthesouthcoastareaofChina,lbrexamPle,SubeiPlain(Zhouetal.,l988),GuangxiOi,l988;Chenetal.,l99O)andHainan-…  相似文献   
59.
皖北岩溶地下水的动力特征及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掌珠 《中国岩溶》1988,7(2):101-110
安徽北部岩溶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可用泉的流量动态及地下水位动态来表征。(1)大泉的衰减特征值β=0.03~0.04。(2)岩溶裸露区的水位动态特征方程为:ht=hoe(3)隐伏岩溶区为向斜储水盆地,上覆第四系含水岩组,有“天窗”与岩溶水发生水力联系。从某大型供水源地的孔群抽水试验表明:凡有“天窗”补给量加入岩溶水的观测孔,其S—lgt曲线在出现第一直线斜率段m1之后又出现第二较缀的直线斜率段m2,同时每个孔在该段的斜率相近,因此可以 则可同时求出岩溶水的导水系数T、及“天窗”补给量Q天。   相似文献   
60.
根据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的理论和汤山温泉、汤山热水井的地质、地热背景,南京汤山地热系统为一典型的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该系统以汤山背斜控热构造提供的大地热流为热源;以受迫对流为机制。大气降水和地表水通过断裂和溶穴入渗并受迫进行深循环。在此过程中,吸取围岩热量形成地热水。在地形高差影响和相应的水力压差作用下形成环流。在巨厚页岩地层的阻隔下,地热水沿断裂带和特定层位出露形成温泉,或赋存于地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