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4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消化道癌是全球疾病负担较严重的癌症之一。全球近一半的上消化道癌发病和死亡病例发生在我国,而河北省是我国上消化道癌高发地区。病因学治疗是上消化道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明确河北省上消化道癌病因与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食管癌疾病负担。全文回顾了河北省上消化道癌的病因学机制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研究成果,为上消化道癌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系统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iRNA沉默黏蛋白(mucin,MUC)16基因对人胆囊癌细胞(GBC-SD)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慢病毒感染和siRNA干扰技术沉默GBC-SD中MUC16基因(GBC-SD+MUC16-siRNA组),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组(GBC-SD+NC组)和空白对照组(GBC-SD组)。RT-PCR检测各组GBC-SD细胞中MUC16表达情况,噻唑蓝实验检测GBC-SD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GBC-SD细胞迁移能力,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GBC-SD细胞中PCNA和CD4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GBC-SD+MUC16-siRNA组细胞增殖率和细胞迁移数目均低于GBC-SD组(P < 0.05);GBC-SD+MUC16-siRNA组MUC16、CD44蛋白表达均低于GBC-SD组、GBC-SD+NC组(P < 0.05~P < 0.01),PCNA蛋白表达亦低于GBC-SD+NC组(P < 0.05)。结论siRNA沉默MUC16具有一定的抑制胆囊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作用,可为胆囊癌的治疗提供新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河北省则位于食管癌的高发区。本研究旨在分析2011—2016年河北省食管癌最新的流行趋势和特征。方法 对河北省27个肿瘤登记处的食管癌发病和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按城乡、性别和年龄组分析发病率和死亡率。采用中国2000年普查人口和Segi′s世界人口计算年龄标准化率。应用灰色模型对高发区磁县和涉县的死亡率进行预测。结果 2011—2016年,河北省共报告食管癌14 905例,死亡9 933例,粗发病率为21.73/10万,粗死亡率为14.48/10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的特点。河北省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下降趋势(P<0.001)。磁县、涉县高发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长期下降趋势,预测未来十年食管癌死亡率将继续下降。结论 河北省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稳步下降趋势,但其疾病负担仍然较重。食管癌的一级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应更关注农村居民和男性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湖南省暴雨洪涝对细菌性痢疾(菌痢)的滞后效应,找出脆弱地区。 方法 收集2004~2011年菌痢周发病资料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两阶段模型,首先建立基于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洪水对菌痢发病的滞后效应;然后利用分层线性模型筛选脆弱地区。 结果 研究期间湖南省总共上报菌痢患者53 439例。在全省水平上,暴雨洪涝发生后2周其累积效应有统计学意义(RR=1.19, 95%CI: 1.05~1.36),效应值在滞后1周时达到最大(RR=1.12, 95%CI: 1.05~1.20)。西部地区(RR=1.66, 95%CI: 1.09~2.55)、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RR=1.43, 95%CI: 1.02~2.02)相较于其他地区更加脆弱。 结论 暴雨洪涝可以增加菌痢的发病风险,相应的干预措施应至少持续2周;针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脆弱地区,应加大救灾力度,降低菌痢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背景 与目的利用中国多家医院的数据研究能影响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EC)患者生存的潜在流行病学及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研究,包含了来自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浙江及广东省的新确诊EC病例.从病历中提取患者基线特征及治疗方法数据.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质量控制.用Kaplan-Me...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气象因素对南宁市手足口病发生的影响及各气象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南宁市手足口病周发病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病的影响,并利用该模型探讨气象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结果 南宁市手足口病发病与平均气温和降雨量均呈非线性关系。随着平均气温的升高发病数不断增加,在24 ℃左右达到最高峰,随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手足口病发病数随降雨量的增多不断增加,到40 mm左右时达到峰值,随后发病数随着降雨量的增多而逐渐减少。平均气温与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均有一定的交互作用,高温低湿和适宜温度下的高风速可促进手足口病发生。 结论 平均气温、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发生均有非线性影响,各气象因素间有一定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道娟  梁迪  师金  刘言玉 《中国肿瘤》2023,32(6):401-406
河北省是我国上消化道癌集中高发地区之一。为有效减轻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河北省建立了以人群为基础的肿瘤登记体系,对以上消化道癌为主的重点癌种积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肿瘤防治成效显著。全文就河北省肿瘤登记历史发展、肿瘤登记体系的建立、癌症防控的三级预防体系建设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河北省癌症防控形势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辽宁省葫芦岛市气温对不同特征人群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的影响。方法收集葫芦岛市2005年1月—2012年12月的HFRS发病数及气象数据,对气象因素进行筛选后,在控制长期趋势、季节趋势及其他气象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分析月平均气温与HFRS月发病数的关系,并进行不同特征人群分析。结果月平均气温对全人群HFRS月发病数影响的RR值为0.969(95%CI:0.960~0.979),滞后期为2个月。不同特征人群分析中,气温对男性、女性、35~59岁人群HFRS月发病数有影响,滞后期分别为2、0、0个月时效应最强,RR值分别为0.968(95%CI:0.959~0.978),0.969(95%CI:0.949~0.989),0.968(95%CI:0.952~0.984),但0~34岁、≥60岁人群的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葫芦岛市气温对HFRS发病的影响有滞后效应,且对不同特征人群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
昼夜温差对老年人群流感的影响及亚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昼夜温差对北京市老年人群流感发病的影响,并进行亚组分析。方法 收集2014-2016年北京市≥60岁老年人群流感日发病资料、逐日气象资料,并整理成时间序列形式。首先利用广义相加模型(GAM)探讨昼夜温差与日发病数之间是否为线性关系,然后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定量评估昼夜温差对北京市老年人群流感发病的滞后效应。将研究人群按性别、年龄构成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研究期间北京市老年人群共发生流感4 097例,平均昼夜温差为10.153℃。昼夜温差与老年人群流感日发病数之间呈线性关系,昼夜温差越大,流感日发病数越多。昼夜温差对日发病数的影响最长可至滞后5 d,最大效应出现在滞后0 d。昼夜温差每增加1℃,老年人群流感的发病风险增加2.0%(95% CI: 0.9%~3.0%)。昼夜温差增大时,各亚组人群的流感发病风险均增加。老年男性、老年女性、60~69岁人群、≥70岁人群的RR值分别为1.018(95% CI:1.005~1.032)、1.021(95% CI:1.007~1.035)、1.012(95% CI:1.002~1.022)、1.025(95% CI:1.012~1.039)。昼夜温差对老年女性流感发病的影响最长可至滞后6 d,比老年男性(滞后2 d)更长。结论 昼夜温差增大能增加北京市老年人群流感的发病风险,各亚组人群普遍受其影响。昼夜温差增大时,应加强老年人群流感的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