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3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25(OH)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病死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7月该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156例,检测患者血25(OH)D水平,根据患者血25(OH)D水平分为3组,分别为缺乏组49例、不足组69例和正常组38例。随访时间为40个月,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结果随访40个月后,156例中死亡26例(16.7%),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3例。缺乏组死亡15例(30.6%),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9例;不足组死亡8例(11.6%),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3例;正常组死亡3例(7.9%),其中心血管疾病死亡1例。缺乏组全因病死率及心血管疾病病死率分别与不足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曲线分析显示,25(OH)D≤15 ng/mL是全因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P<0.05)。Cox回归分析未矫正(RR=4.43,95% CI:1.28~15.32,P<0.05)和矫正(RR=4.92,95% CI:1.23~19.66,P<0.05)年龄、性别等因素后结果均显示25(O H )D≤15 ng/m L是全因病死率的危险因素,未矫正时25(O H )D≤15 ng/mL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危险因素(RR=8.12,95% CI:1.04~64.15,P=0.047)。结论 MHD患者25(OH)D水平普遍偏低,25(OH)D≤15 ng/mL为MHD患者全因和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4年1月营口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因急性STEMI行急诊PCI术患者160例,其中80例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口服(负荷剂量组),另外80例患者未给予阿托伐他汀药物口服(未负荷剂量组)。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PCI术后1个月后心功能随访情况。结果入院后4、10、16、22、28、34 h两组CK-MB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后72、120 h两组hs-CRP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无复流的发生率以及PCI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CI术后即刻两组患者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剂量组患者PCI术后1个月心功能随访情况与术后即刻心脏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指数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术期给予负荷剂量他汀是无复流发生的保护因素,负荷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以使无复流的发生率下降,保护心肌受损,减轻心肌梗死患者炎症活动度,降低住院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血管发育不良和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李贵森朱人敏血管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a)又称血管扩张、动静脉畸形或血管瘤。目前认为它是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发病率许多具有血管发育不良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因而确切的发病率尚不清楚。国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脓毒症相关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死亡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8月-2019年8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中心SICU收治的脓毒症相关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139例,分为存活组(n=62)和死亡组(n=77)。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以及感染部位;记录5个时间点TBil、DBil、IBil、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AST、ALT、WBC、中性粒细胞(NEU)、降钙素原(PCT)、乳酸(Lac)数值;同时记录TBil、DBil、IBil峰值,以及血管活性药物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人工肝血浆置换次数、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Child-Pugh分级、黄疸分级。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脓毒症相关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病死率55. 4%。存活组TBil、DBil以及IBil在14 d、21 d、28 d以及峰值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TBil:Z值分别为-3.230、-8.197、-9.281,t=-5. 371;DBil:Z值分别为-4. 708、-8. 633、-9. 579、-8. 238;IBil:Z值分别为-2. 402、-6. 522、-8. 113、-5.300,P值均001);存活组中度黄疸比例高,而死亡组重度黄疸比例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33,P0. 01);存活组PT和INR在所有时点(诊断时、7 d、14 d、21 d、28 d)均低于死亡组(PT:Z值分别为-3. 173、-3. 467、-2. 660、-2. 261、-3.120;INR:Z值分别为-3. 141、-2. 754、-3. 230、-2. 560、-3. 229,P值均0. 05);AST在7 d、14 d、21 d及28 d明显低于死亡组(Z值分别为-2. 484、-3. 200、-3. 298、-4. 277,P值均0. 05);ALT在14 d、21 d及28 d明显低于死亡组(Z值分别为-2.635、-2.667、-4.656,P值均0. 01);存活组WBC、NEU在7 d、14 d、21 d均显著低于死亡组(WBC:Z值分别为-3. 229、-2.987、-4. 537;NEU:t=-3.332、Z=-3.107、Z=-4.485,P值均0. 01);存活组PCT诊断时、14 d、21 d和28 d明显低于死亡组(Z值分别为-4.844、-2.215、-2.869、-7.442,P值均0. 05);Lac在所有时点(诊断时、7 d、14 d、21 d、28 d)均明显低于死亡组(Z值分别为-4.316、-2.913、-3.068、-8.578、-9.341,P值均0. 01);存活组血管活性药物(Z=-6.421)、机械通气时间(Z=-2.005)、人工肝时间(Z=-4. 822)和ICU住院时间(t=-3.005)均明显低于死亡组(P值均0. 05)。TBil(OR=0. 959,95%CI:0. 929~0. 991)、DBil(OR=1. 056,95%CI:1. 009~1. 105)、IBil(OR=1. 071,95%CI:1. 006~1. 140),WBC 7 d(OR=31.365,95%CI:2. 878~41. 761)、14 d(OR=5. 859,95%CI:1. 073~31. 999),NEU 7 d(OR=0. 007,95%CI:0. 003~0. 409)、14 d(OR=0. 132,95%CI:0. 023~0. 765),PCT诊断时(OR=1. 062,95%CI:1. 017~1. 110)、7 d(OR=0. 920,95%CI:0. 855~0990)、28 d(OR=12. 711,95%CI:3. 532~45. 745),血管活性药物时间(OR=1. 657,95%CI:1. 337~2. 053),机械通气时间(OR=0. 783,95%CI:0. 634~0. 967)以及人工肝持续时间(OR=1. 534,95%CI:1. 065~2. 208)是脓毒症相关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 05)。结论脓毒症相关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病死率高。与死亡患者相比,存活患者胆红素及其峰值水平在疾病的中后期更低,中度黄疸比例居多,而死亡患者重度黄疸比例居多。存活患者凝血障碍更轻,肝酶学AST、ALT更低,感染指标WBC、NEU及PCT更低,灌注指标Lac更低。存活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人工肝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死亡患者。胆红素水平,感染指标WBC、NEU及PCT,血管活性药物,机械通气时间和人工肝持续时间是脓毒症相关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IgA肾病(IgA nephropathy, IgAN)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特征为肾小球系膜区存在IgA沉积,肾脏中沉积的主要是IgA1亚群。在亚洲,IgAN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1%~50%,是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kidney disease,ESKD)的重要原因[1-2]。研究表明IgAN患者10、20和30年的肾脏生存率分别为80%、53%和25%[3],造成严重的个人和社会经济损失。目前IgAN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补体的异常激活在IgAN中具有致病性,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密切[4]。近年来,IgAN的补体靶向治疗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未来,补体靶向治疗可能会成为治疗IgAN重要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患者M型磷脂酶A2受体(M type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M-PLA2R)和Ⅰ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 A域(thrombospondin-type 1 domain containing 7A,THSD7A)的表达情况。方法 2016年1~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肾内科行肾活检确诊的53例IMN患者,10例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SMN)患者作为对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PLA2R抗体,免疫组化检测肾脏病理组织THSD7A抗体表达情况。结果 IMN患者血清PLA2R阳性率60.3%,SMN患者PLA2R阳性率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N患者和SMN患者肾脏组织均未检测到THSD7A表达。结论临床检测PLA2R对MN分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透析持续质量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MHD患者(3个月)进行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抗HBs)、e抗原(HBeAg)、e抗体(抗HBe)及核心抗体(抗HBc)检测,并按性别、年龄等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1)共326例MHD患者,男女比1.26∶1,本中心HBsAg阳性率为7.67%,HBV感染率为62.27%;(2)将MHD患者按年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HBV感染率分别为0%、42.86%、66.07%、49.15%、64.89%、67.16%、88.00%;(3)将MHD患者分为60岁中青年组和≥60岁老年组,发现老年组HBV感染率(68.82%)明显高于中青年组53.57%(P 0.05);(4)将MHD患者分为HBV感染者(203例)和非HBV感染者(123例),发现HBV感染组男性(60.59%)明显高于女性(39.41%)(P 0.05);HBV感染组乙肝疫苗接种率(31.03%)明显低于非HBV感染组(48.78%)(P 0.05)。结论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HBsAg阳性率7.67%,HBV感染率62.27%,老年患者、男性患者HBV感染率高,乙肝疫苗能有效降低HBV感染率,故应重视MHD患者乙肝疫苗接种普及,特别是老年男性患者,以降低MHD患者的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西方和我国的数据均表明,成年人中,CKD患病率超过了10%[川。由CKD所导致的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也在逐年增长,同时CKD患者还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对于特定病因CKD患者的遗传背景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如IgA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糖尿病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干预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表达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肾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①利用免疫组化检测25例DN患者肾组织以及6例正常肾组织中肝X 受体-α(liver X receptor-α,LXR-α)、TM、凝血因子XⅢ-A(FXⅢ-A...  相似文献   
10.
静脉补铁和口服补铁对肾性贫血的治疗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莉  叶长宁  王芳  何强  李贵森 《四川医学》2002,23(11):1111-1113
目的 比较静脉和口服补铁对血液透析患者铁缺乏和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 4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平均透析时间 10 .3± 8.8个月 ,每周透析 2~ 3次。试验前检查每位患者的血红蛋白、血球压积、RBC、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 (SF)、转铁蛋白 (Tf)、转铁蛋白受体 (sTfR)、前白蛋白 (Pro Alb)和C反应蛋白 (CRP)。HCT <3 3 %作为贫血的指标 ,将患者随机分入静脉补铁组和口服补铁组 ,静脉补铁组 19例。给予枸橼酸铁 5 0mg透析后输入 ,共 10次 ,口服补铁组 2 2例 ,给予硫酸亚铁 60 0mg/d。两组病人都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 60 0 0U/周 ,6周后两组重复检查上述指标。结果 试验结束时静脉补铁组各铁参数指标明显高于口服补铁组 ,Tf(2 .2 1± 0 .77vs1.75± 0 .2 5g/L ,P <0 .0 0 1) ;sTfR(1.2 2±0 .68vs 0 .78± 0 .19mg/L ,P <0 .0 1) ;SF(4 96.13± 3 0 6.5 7vs2 79.2± 2 0 6μg/L ,P <0 .0 0 1) ,SI(14 1.6± 5 8.7vs60 .6± 19.1μg/dl,P<0 .0 0 0 1) ;静脉补铁组贫血改善较口服组好 ,HCT上升值 (0 .0 5 4± 0 .0 5 0vs0 .0 3 7± 0 .0 40 )和Hb上升值 (13 .8± 14 .9vs6.9± 9.1P <0 .0 0 1)有明显差异 ;将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红蛋白、血球压积的变化值 ,与治疗前后各铁参数变化值作相关分析 ,发现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