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2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为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术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30侧成人下肢标本,对腓骨短肌腱进行形态学观测.结果在踝关节平面上1cm处,腓骨短肌腱上长(12.5±2.2)cm,下长(9.5±1.0)cm,腓骨前后径为(2.1±0.5) cm,胫骨前后径为(3.4±0.4)cm,胫、腓骨前缘之间距离为(2.8±0.4)cm,腓骨短肌腱距腓骨外缘(1.3±0.3)cm,胫骨内缘距离腓骨外缘(5.3±0.4)cm.结论 部分腓骨短肌腱转位修复下胫腓联合分离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福建省人体肠道原虫病流行现状。方法 按全国统一调查方案,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5个调查县(市、区),每个县(市、区)调查5个点,每个调查点调查人数不少于250人。每份标本采用卢戈氏碘液涂片法与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检查肠道原虫包囊或滋养体。结果 共调查15县(市、区)75个点(村)10 652人,阳性者222人,各种肠道原虫总感染率为2.08%。检出6种肠道原虫,即人芽囊原虫、微小内蜒阿米巴、结肠内阿米巴、哈门氏内阿米巴、波列基内阿米巴及蓝氏贾第鞭毛虫,其感染率分别为0.79%、0.58%、0.41%、0.18%、0.09%与0.02%。男性感染率为0.84%,女性为1.25%,女性高于男性(χ2=8.8126,P<0.05)。感染者最大年龄86岁,最小3岁,以高年龄组(56岁以上)为主,占38.3%。感染者分布于多种职业,其中农民占77.9%,其次为学生占14.4%。调查地区感染率以平潭为最高7.04%,其次为漳浦4.62%与周宁3.92%。浙闽山地丘陵生态功能区感染率为1.52%(83/5469),滇桂粤中部闽南山地丘陵生态功能区为2.68%(139/5183),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674,P<0.01)。结论 本次调查的人群原虫总感染率大幅降低,感染虫种明显减少,并以人芽囊原虫为常见的肠道原虫,应列为今后防制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017—2021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的疫情特征,为消除疟疾后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收集2017—2021年福建省输入性疟疾的疫情资料,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对病例的感染分型、感染来源、三间分布、就诊和诊断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2021年福建省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407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中恶性疟307例(75.43%)、间日疟46例(11.30%)、卵形疟34例(8.36%)、三日疟16例(3.93%)、混合感染4例(0.98%)。感染来源为非洲30个国家(376例,92.38%)、亚洲5个国家(18例,4.42%)、大洋洲1个国家(12例,2.95%)和南美洲1个国家(1例,0.25% );主要由福州市(314例,77.15%)报告。人群分布以男性为主(363例,89.19%),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256例,62.90%)。病例主要在医疗机构初诊(389例,95.58%)、确诊(377例,92.63%)和报告(393例,96.56%),初诊正确率为71.25%(290/407)。发病-初诊、初诊-确诊、发病-确诊的时间间隔中位数分别为2 d、0 d和3 d。 结论 福建省仍面临严峻的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持续性挑战,需继续加强对输入性疫情的监测,巩固疟疾消除成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屏南县并殖吸虫第一中间宿主及其尾蚴感染情况,为当地预防并殖吸虫病提供依据。 方法 以并殖吸虫病例为线索,前往患者捕食生溪蟹地———福建省屏南县代溪镇天峰村溪坑内采集螺蛳标本,考察其孳生环境,并根据螺的形态学特征定种。 采用直接压片法检查螺蛳并殖吸虫尾蚴感染情况,计算感染率,并对尾蚴进行形态学鉴定。 结果 共采集到 3 种螺蛳,经形态学鉴定为建瓯拟小豆螺、拟沼螺和放逸短沟蜷。 共检查建瓯拟小豆螺 2 341 只,查出并殖吸虫尾蚴阳性螺 6 只,感染率 0. 26%;检查拟沼螺 1 276 只和放逸短沟蜷 2 215 只,均未查到尾蚴。 查出尾蚴经形态学鉴定为斯氏并殖吸虫的尾蚴。 结论 福建屏南县代溪镇天峰村是新发现的斯氏并殖吸 虫病自然疫源地,需引起警惕。 应加强并殖吸虫病相关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防止斯氏并殖吸虫病在局部地区流行。  相似文献   
5.
探讨嗜人按蚊残存分布形成原因及其与疟疾的传播关系。方法:采用人、牛饵诱捕进行媒介调查,血片镜检疟原虫。结果:监测村生态环境适合嗜人按蚊孳生,该蚊占人房按蚊比例为8.11%(3/40),人饵叮人率为0.13只/人夜;中华按蚊趋吸人、牛血率分别为2.38%和97.62%,未发现监测县有疟疾病例。结论:残存嗜人按蚊种群密度低,中华按蚊吸人血率也低,已不对本市疟疾流行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6.
间日疟原虫MSP-1和CSP基因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间日疟原虫两种主要分子标志(MSP-1和CSP)的遗传多样性。方法 分别用MSP-1和CSP基因分型方法鉴定间日疟原虫现场分离株,并进行基因多态性比较和分析。结果 共检测32份海南省现场确诊的间日疟病人血样,MSP-1等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18.75%,平均克隆数1.16;CSP基因型混合感染率为35.29%,平均克隆数为1.47。如果同时考虑两种基因型,混合感染率则为50.0%。空间对应分析发现,热带族与Sal-1型关系密切,PvⅡ型与重组Ⅲ型分布靠近,其他基因型则较分散。结论 同时用MSF-1和CSP两种分子标志检测间日疟原虫,其基因型混合感染率高于用单一标志检测,两种标志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成人附红细胞体病高热及腹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7岁。以发热1周为主诉而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周到九寨沟旅游,回来后1周左右出现畏冷,发热,体温在37-38℃之间,伴有恶心,腹泻和一过性颈前红色丘疹。入院前1天,体温达39.3℃,腹泻,4—5次/d,黄色水样便。拟“发热,原因待查”收住入院。  相似文献   
8.
采用末梢血涂片、染色、镜检的方法检测福建省将乐县卫生院发热门诊病人及高一学生的附红细胞体感染状况。共血检891人,附红体阳性568人,阳性率63.75%,其中卫生院发热门诊病人附红细胞体感染率98.64%(218/224),高一学生感染率52.23%(350/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47.269,P〈0.05)。男性附红细胞体感染率65.00%(351/540),女性感染率6l_82%(217/3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929,P〉0.05)。家中饲养动物的学生附红体感染率为54.09%(185/342),未饲养动物的学生附红体感染率为50.30%(165/3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963,P〉0.05)。福建省将乐县人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现状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福建省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与防治成果,为制订土源性线虫病的传播控制与阻断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要求,2017—2019年,在福建省10个市的29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为调查点,每个行政村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每个监测点不少于1 000人。收集调查对象的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一粪二检)镜检粪样中的虫卵,计算感染率和感染度。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钩虫种类。感染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共检查30 614人,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326例,总感染率为1.1%。其中,钩虫、鞭虫和蛔虫的感染率分别为1.0%(295/30 614)、0.1%(28/30 614)和0.0%(3/30 614)。2017—2019年,福建省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3%(130/9 668)、1.0%(109/10 417)和0.8%(87/10 529),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各年度间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9,...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嗜人按蚊卵型多态性和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辽宁省不同卵型嗜人按蚊的遗传关系及卵型变异。方法 :以甲板宽 10~ 2 5 μm为窄卵型、2 6~ 6 5 μm为中间型、无甲板或甲板不完整者为无甲板型 ,比较不同卵型的形态特征。以人工诱导法杂交 ,判定不同卵型嗜人按蚊是否存在生殖隔离。观察不同月份和不同世代嗜人按蚊的卵型变化 ;以辽宁株F1 2 和对照组四川株吸饱血蚊 ,分别置于实验室 2 0℃、 2 5℃和 30℃条件下产卵 ,观察不同温度条件下嗜人按蚊卵型变化规律 ;结果 :辽宁省嗜人按蚊平均卵长 6 15 7μm (5 5 0~ 6 70 ) ,卵宽 2 18 4 μm (190~ 2 4 0 ) ,甲板宽35 4 μm (10~ 6 5 ) ,约为卵宽的 16 2 % ,部分卵无甲板、甲板不完整或形态各异的卵型。 8月份捕自牛栏吸血蚊产中间型卵占 6 5 6 %、窄卵型 31 3%、无甲板型 3 1% ,9月份分别为 75 5 %、 12 0 %、 12 5 %。不同卵型种群间杂交实验结果显示不存在生殖隔离。F1 2 在 30℃条件下窄卵型占 82 7% ,中间型和无甲板型仅为13 3%和 4 1% ,然而在 2 0℃条件下 ,窄卵型降至 2 8 6 % ,中间型和无甲板型分别上升至 4 9 0 %和 2 2 4 % ,对照组四川株观察结果与辽宁株相类似。由此说明 ,实验室种群随着温度的升高 ,窄卵型的比例增多 ,中间型卵和无甲板型卵则减少。结论 :辽宁省嗜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