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7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8月,我部受命赴福建某地执行疏通航道、打捞沉船任务。经过28d、两个阶段艰苦奋战,共打捞沉船22艘、遇难遗体3具,引桥2座等。圆满完成上级赋予我部的使命任务。我部潜水军医顺利完成了医学保障任务。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技术评价缺血型及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灌注情况,探讨2种类型烟雾病脑血流灌注的不同。 方法 选取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临床确诊为烟雾病的患者33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1例,年龄10~60岁,平均年龄(42.86±12.52)岁,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序列成像(T1WI、T2WI、T2-FLAIR)、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三维伪连续式动脉自旋标记(3D pCASL)灌注成像检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常规MR序列成像及SWI成像将烟雾病患者分为缺血型烟雾病组(16例)和出血型烟雾病组(17例)。获得2组患者病变区域及对侧脑组织灌注脑血流量(CBF)值,并比较在不同标记延迟时间(PLD)设定的情况下2组间的差异。 结果 当PLD=1.5 s时,缺血组、出血组组间病灶侧CB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6±4.46) mL/(100 g·min) vs. (17.43±4.96) mL/(100 g·min),t=0.649,P=0.521];当PLD=2.5 s时,缺血组、出血组组间病灶侧CBF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56±10.75) mL/(100 g·min) vs. (25.97±11.04) mL/(100 g·min),t=2.528,P=0.017]。 结论 使用不同PLD的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成像能够评价不同类型烟雾病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方式和预测转归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3.
罗艺  陈蕾  曾传军  杨慧  刘冰 《护理研究》2012,26(25):2339-2340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的理解程度和实践水平.[方法]采用自制的问卷对某大型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实施循证护理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的了解情况存在差异,“不理解统计学”“没有时间阅读资料或研究相关内容”“觉得研究结果不能推广至实际工作环境”及“难以理解以英文出版的研究报告”等因素是护理人员实施循证护理的较大阻碍,护理人员认为最有效的改善措施为“提高管理层对实施研究结果的支持和鼓励”.[结论]护理人员尚缺乏对循证护理的了解,应尝试通过各种积极有效措施促进循证护理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比双源CT(DSCT)和超声心动图(TTE)对先天性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诊断的价值,以探讨DSCT诊断APVC的优势。回顾性研究行DSCT检查的APVC 31例,其中行手术治疗16例,术前均行DSCT和TTE检查;而未行手术治疗15例,其中行TTE检查10例。统计分析异常静脉的数量、引流的解剖部位和途径,以及合并畸形。其中手术病例,还与手术结果对照。手术病例16例中,诊断异常肺静脉数量及引流部位与途径,DSCT的准确率分别为98%(49/50)、93.8%(15/16)、TTE准确率分别为80%(40/50)、56.3%(9/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畸形,DSCT和TTE的准确率分别为89.1%(41/46)、78.3%(36/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手术病例15例,DSCT诊断为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但TTE诊断率仅40%(4/10)。因此,与TTE对比,DSCT在准确、全面诊断APVC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提示APVC患者术前应常规行DSCT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和腹水腺苷脱氨酶(ADA)、CA125对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32例腹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分为4组:单纯性结核性腹膜炎组(A组)75例,肝硬化合并结核性腹膜炎组(B组)14例,肝硬化组(C组)17例,其他原因腹水组(D组)26例。对所有患者同一天的血清白蛋白及腹水白蛋白浓度进行检测,计算出SAAG;并测定腹水中的ADA、CA125浓度。[结果]以SAAG11g/L为临界值,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敏感度为96.6%(86/89)、特异性为74.4%(32/43)、准确率为89.4%(118/132),A、B组SAAG浓度显著低于C、D组(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ADA40U/L为临界值,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敏感性为92.1%(82/89)、特异性为97.7%(42/43)、准确率为93.9%(124/132),A、B组腹水ADA浓度与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抗结核治疗前后腹水ADA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A12535U/ml为临界值,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敏感性为100%(89/89)、特异性为34.9%(15/43)、准确性为78.8%(104/132),各组腹水CA125浓度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抗结核治疗前后腹水CA125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水ADA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较高,并可作为判断结核性腹膜炎抗结核治疗疗效的观察指标;SAAG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腹水CA125对结核性腹膜炎无诊断价值,但可作为治疗疗效追踪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的血脂和心肌酶变化。方法回顾26例成人甲减患者血清生化指标,重点对其中18例血脂和心肌酶明显升高者进行分析。结果18例甲减患者血脂和心肌酶明显高于正常值,经左旋甲状腺素片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临床症状缓解,血脂和心肌酶逐步恢复。结论甲减患者的血脂和心肌酶升高随其甲状腺功能恢复而渐趋正常,可据此与心血管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罗艺  黄焕军 《医学与社会》2007,20(12):45-47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的关系,探讨以认知疗法为主的心理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20例FD患者,按设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进行治疗,2组同时实施心理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2组治疗结束后其疗效基本一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心理治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蕾  李维  白联缔  罗艺  曾小娟  刘冰 《护理研究》2013,27(9):796-798
中国于1999年底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年化程度的加快,并且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高、机体功能的衰退、疾病谱的改变,使得老年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成为城市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威胁。而在慢性病诸多危险因素中,生活方式是可控的危险因素。本研究通过调查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构建适合本社区老年人健康现状的护理模式,为有效开展老年健康保健服务提供依据。1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PRF)对裸鼠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招募苏北人民医院40名健康志愿者, 包括32名女性、8名男性, 年龄为60~72岁, 抽取静脉血后制备富白细胞血小板纤维蛋白(L-PRF)和A-PRF膜片,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2种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膜片的微观结构。以下实验样本数均为3。将L-PRF、A-PRF膜片分别设为L-PRF组、A-PRF组并进行培养,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培养1、3、7、14 d上清液中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B(PDGF-A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释放浓度。取小鼠L929成纤维细胞(Fb), 分为L-PRF组、A-PRF组, 并分别加入L-PRF或A-PRF条件培养基培养, 于培养1、3、7 d采用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采用划痕试验检测并计算划痕后24 h细胞迁移率。取36只6~8周龄雄性BALB/c裸鼠, 于一侧后腿皮肤制作1个深Ⅱ度烧伤创面后,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L-PRF组、A-PRF组, 每组12只。生理盐水组裸鼠创面仅行生理盐水冲洗, L-PRF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