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23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曦  王庆余  史占忠  杨朝霞  彭贤贵 《重庆医学》2000,29(3):288-288,F003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种骨髓造血多能干细胞克隆性恶性血液病,是骨髓增殖性疾病之一。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身体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两种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在同一病人身上造和较为罕见,据文献报道[1],迭和淋巴瘤的白血病类型以急非淋多见,其次为急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少见,且初诊时迭和者更少。我科1990年、1998年各收治一例,现报道如下: 病例1:谢某,男,57岁。1990年7月出现反复鼻出血伴头昏、乏力、无畏寒、发热,骨关节疼痛。2月后出现刺激性咳嗽,颜面浮肿,胸片提示右上纵隔增宽。于19…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染色体及基因改变情况,并对其进行基因分型。方法对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于该院就诊的322例初诊AML患者的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体、荧光定量PCR和二代测序检测。用WHO 2016髓系白血病分型系统和NEJM 2016文献定义的标准对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322例AML患者中,95.7%的患者检测到遗传学或分子学改变;FLT3、NPM1、DNMT3A、NRAS、CEBPA双突变为最常见的5种基因改变;58.7%的AML可被分到WHO 2016定义的基因型中,77.8%的AML可被分到NEJM 2016定义的基因类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染色体和基因检测结果,依据现有的国际统一的WHO疾病分型标准,超过半数的AML可被划分到一个独立的基因型;依据NEJM 2016的研究结果,更多的患者可以被划分到一个独立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5岁。于2005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无咳血,吞咽时感胸痛,同年3月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慌,左侧胸部胀痛,院外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予抽胸水后感左侧胸部胀痛症状缓解,但仍有呼吸困难,咳嗽,咳白色泡沫痰,遂到我科治疗。骨髓细胞形态学提示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大剂量化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生物治疗序贯疗法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疗效。方法2003年6月至2007年3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对67例中、高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采用大剂量化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白介素-2(IL-2)生物治疗序贯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和相关并发症。结果67例患者中,41例完全缓解期患者(NHL-CR),经上述序贯治疗,36例持续CR(87.8%),5例复发(RE,12.2%),其中1例死亡(2.4%);26例部分缓解患者(NHL-PR),达CR15例(57.7%),RE11例(42.3%),其中死亡5例(19.2%)。结论该序贯疗法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安全有效,治疗前达到CR患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2001年3月至2007年2月对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231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施行APBSCT,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5例,急性髓性白血病(AML)3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00例,霍奇金淋巴瘤(HD)31例,多发性骨髓瘤(MM)21例,观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除1例ALL外,230例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ALL首次完全缓解(CR1)28例患者中无病存活(DFS)13例,带病存活4例,死亡11例;ALL二次缓解(CR2)17例患者中DFS3例,带病存活4例,死亡10例。AMLCR120例患者中DFS11例,带病存活3例,死亡6例;AMLCR214例患者中DFS6例,带病存活2例,死亡6例。NHLCR159例患者中DFS43例,带病存活7例,死亡9例;NHLCR230例患者中DFS18例,带病存活5例,死亡7例;NHL未缓解(NR)11例患者中DFS2例,带病存活4例,死亡5例。HDCR110例患者中DFS10例;HD部分缓解(PR)15例患者中DFS12例,带病存活3例;HD疾病复发(RE)6例患者中DFS3例,带病存活2例,死亡1例。MM21例患者中DFS7例,带病存活6例,死亡8例。结论APBSC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液肿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和绿色荧光蛋白(GFP)双基因共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方法利用PCR方法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Cx43扩增Cx43片断,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目的基因Cx43克隆至含有报告基因GFP的穿梭质粒pAdTrack-CMV,然后在BJ5183细胞中将重组穿梭质粒pAdTrack-Cx43与pAdeasy-l质粒进行同源重组,产生重组腺病毒载体pAd-Cx43-GFP,用PacⅠ单酶切鉴定重组载体;将pAd-Cx43-GFP转入293细胞中包装,荧光显微镜观察报告基因GFP的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93细胞中Cx43表达。结果(1)通过PCR方法从载体pcDNA3.0-Cx43扩增出单一条带,与Cx43片断大小相符;(2)重组穿梭质粒pAdTrack-Cx43经NotⅠ/XhoⅠ双酶切后,电泳可见2个大小约为9、1kb条带,证明pAdTrack-Cx43构建成功;(3)同源重组产物pAd-Cx43-GFP经PacⅠ酶切后,电泳可观察到2个大小约为31、4kb左右条带,与预期结果相符,提示同源重组成功;(4)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转染pAd-Cx43-GFP后293细胞在培养1-2d即有绿色荧光表达;(5)利用WesternBlot法检测到转染pAd-Cx43-GFP后293细胞中Cx43的表达较未转染组增强。结论Ad-Cx43-GFP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大剂量化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生物治疗,长间歇维持化疗序贯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的疗效.方法 32例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首次缓解并经3个周期大剂量阿糖胞苷强化治疗后,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采用MAC、CEAC等,造血重建后予以大剂量IL-2生物治疗4个疗程,之后每3~4个月予以长间歇化疗1次,共维持2年,常用方案包括TA、MA、HEA 等.结果 32例患者移植后均成功重建造血,无一例移植相关死亡.长间歇维持化疗满2年的12例中,有8例存活;存活中位时间为确诊后1268(953-1926)d,移植后986(725-1742)d,平均生存时间为1475.7 d,3年无病存活率为(66.7±8.1)%;其余维持化疗还未到2年的20例患者中,有2例复发(10.0%),其中1例死亡(5.0%),其余18例至今病情稳定.结论 大剂量化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生物治疗、长间歇维持化疗序贯治疗成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治疗相关死亡率低,无病生存率较高,可作为改善成人ANLL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3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方法我科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病人224例,采用3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吉赛欣、欣粒生、惠尔血)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对干细胞动员情况、干细胞质量、移植后造血重建和药物毒副作用进行比较。结果224例病人全部移植成功,其动员效果、干细胞质量及在移植后造血重建中的临床效果差异均无显著性,毒副作用小。结论吉赛欣和欣粒生两种国产制剂及惠尔血能可靠用于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及造血重建,尤其是国产制剂的价格明显低于进口产品,在有效保证动员效果的同时大大减轻了病员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9.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CXCR, on HL-60 cell line and the proliferation, apoptosis of HL-60 cell line cocultured with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so as to assess the possibility of 12G5. an anti-CXCR4 monoclonal antibody, in eradicating the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ethods:The activity of SDF-1 was inhibited by 10μg/ml 12G5. After treatment with 12G5. the status of adhesion was observed, and the adhesion rates, apoptosis and cell cycles were detected after 24 h of treatment. Cell growth rates were measured by trypan blue exclusion. Cell growth curve was plotted, and the expression of PCNA and apoptosis related protein including PCNA, Bcl-2 and Fas were detected with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Results :(1) There was middling degree expression of CXCR4 on HL-60 membrane. From 0 h to 6 h, as the time of 12G5 incubation along, the expression of CXCR4 decreased gradually. (2) After treatment for 24 h, the adhesion rates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were (39. 4±7. 9)% and (51. 4±5. 9)%, respectively. (3)After treatment for 24 h, the percentage of HL-60 cells in G0/G1 phase were (55. 21±4. 9)%, and that in S phase and G2/M phase were (30. 40±4. 1)% and (14. 39±5.2)%, respectively,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roportions being (44. 67±2. 2) % , (45. 30±3. 7)% . and (10. 03±2. 6)% in the control. (4) The percentage of apoptotic HL-60 cells was (8. 95±1. 7)%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compared to (3. 97±2. 4)% in the control. (5)The survival rates of HL-60 cells decreased markedly at 48 h to 96 h, and the proliferation slowed down at this time duration. (6)The expression of PCNA and Bcl-2 down-regulated significantly, but the Fas protein expression was up-regulated. Conclusion :12G5 could inhibit the capability of adhes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HL-60 cells and it can induce more cells to enter G0/G1 phase and promote apoptosis. It may be helpful by inhibiting the bioactivity of SDF-1 with 12G5 in the therapy of marrow residual disease.  相似文献   
10.
裸鼠造血微环境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适合移植实验使用的裸鼠造血微环境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分别用3.5Gy、5Gy、6.5Gy、8Gy4个^60Coγ辐射剂量照射裸鼠,检测经过辐照后各组裸鼠1、3、5、7、14、21d血象变化,检测辐射后1、7、14、21d裸鼠骨髓基质CFU—F形成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辐射后1、7、14、21d骨髓基质细胞VCAM-1的表达。结果8.0Gy辐射剂量裸鼠死亡率100%;3.5Gy、5Gy、6.5Gy辐射剂量组裸鼠的造血损伤均能在辐射后21天之内自我恢复;6.5Gy组骨髓CFU—F于移植后7d(22±6)、14d(33±6)较3.5Gy、5Gy组均具有显著降低(P〈0.01),VCAM-1表达于7d(21.67±7.45)、14d(22.33±9.07)、21d(23.33±4.51)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较3.5Gy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1d(23.33±4.51)较5Gy组(34.00±4.3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6.5Gy是裸鼠造血微环境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适宜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