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0篇
医药卫生   299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白细胞抗原-G蛋白在星形细胞肿瘤组织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质瘤存在免疫耐受。而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是一种非经典人类白细胞抗原,有研究表明HLA-G作为免疫耐受分子,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迹实验观察HLA-G蛋白在星形细胞性肿瘤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2.
用自制液压冲击颅脑损伤仪对大鼠的头部由轻到重的4种冲击力产生4级脑损伤。1级可以无明显病理生理变化;2~4级则随冲击力的加重病理生理变化亦加重。这些变化包括心率,呼吸,血压,颅内压,脑水份含量与伊文思蓝蓝染范围测定以及病理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小脑延髓池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脑延髓池的显微外科解剖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15例,显微镜下(5~25倍)模拟枕下极外侧入路、颈-乳突入路和耳前颞下窝入路的手术操作,分别自后、侧和前方显露小脑延髓池内结构,详细观测其神经血管结构的形态特征.结果小脑延髓池位于延髓外侧,上至桥延沟,下达枕骨大孔,侧方沿枕骨形成蛛网膜袖套进入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的根丝自上而下起自橄榄体背侧、延髓和脊髓的后外侧沟,根丝逐级汇合后分别进入舌咽神经道和迷走神经道.椎动脉于小脑延髓池的下端入颅后经该池行向前上内进入延髓前池.小脑下后动脉(PICA)可分为延髓前段、延髓侧段、扁桃体延髓段、脉络膜扁桃体段和皮质段.主要的静脉有小脑延髓裂内静脉、延髓静脉、小脑岩面下组静脉和岩下桥静脉.结论小脑绒球和Luschka孔脉络丛复合体及颈静脉孔硬膜返折可作为辨认舌咽神经脑池段的解剖标志,深刻认识小脑延髓池的蛛网膜界限对手术处理累及小脑延髓池的不同性质病变,保护重要神经功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纤维化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关系.方法 38例垂体腺瘤标本分为质地韧(纤维化)组6例与质地软(非纤维化)组32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β1的表达并以天狼猩红染色法检测其胶原含量. 结果纤维化与非纤维化组胶原含量为(20.95±8.42)%、(7.98±5.18)%,两者差异显著(P<0.01);TGF-β1 mRNA表达量为0.79±0.15、0.42±0.20;蛋白表达量为0.64±0.20、0.32±0.40,两者差异显著(P<0.01);且TGF-β1的表达与胶原含量呈正相关(P<0.01). 结论垂体腺瘤纤维化的显著病理特征是胶原过度沉积,TGF-β1可能在垂体腺瘤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总结了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0年间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28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结果 本组平均病程为2.6年,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局限性神经功能损害为脑内CA的主要临床表现;病理表现为由窦状扩张的畸形血管构成,其内无脑组织;CT典型表现为脑实质内类圆形或结节状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灶;MRI T1W以等信号为主,T2W以高信号多见,部分可见瘤周环形低信号,无占位效应,无血管流空效应;DSA多表现为无特征的乏血管病变。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结论 脑内CA是生长缓慢的良性病变,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且效果较好。MRI是诊断脑内CA的最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脑室镜治疗33例梗阻性脑积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室镜在梗阻性脑积水中的治疗方法和技巧. 方法 2003年6月~2006年12月,采用脑室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33例,术前均行头部CT、MRI、同位素99mTc-DTPA脑池显像检查,行脑室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 结果 32例造瘘成功,1例瘘口下出血放弃治疗死亡.13例手术后发热,1例手术后6个月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经钻孔引流后痊愈),3例术后6个月手术侧硬脑膜下积液(因无特殊不适予以随访观察).随访2~42个月,平均16.7月,32例手术后临床症状均缓解.32例造瘘手术前腰穿测压平均26(16~39) cm H2O,手术后7天为22(11~28) cm H2O,术后7天颅内压显著下降(t=2.903,0.005<P<0.01).术后7天复查CT、MRI,25例侧脑室体部横径较术前缩小,平均缩小2.3(0.7~4.6)mm,7例侧脑室大小无变化;32例侧脑室旁水肿均消失.1例术前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者手术后7天复查MRI见下疝的小脑扁桃体向上移位4 mm. 结论 脑室镜手术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及定位标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寰椎横突(TPA)、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在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5例,男13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30)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明确该区显微解剖特征、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定位意义。结果:颈静脉孔区多数重要的解剖结构均可以TPA为参照标志予以明确。二腹肌后腹位于其浅层。TPA的后方为枕下三角,三角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丛和颈1神经通过。头侧直肌起始于TPA的外表面,止于枕骨颈静脉突的下表面,可作为确定颅外颈静脉孔的解剖标志。茎突位于TPA的前方,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穿行于茎突与TPA之间,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前内侧。二腹肌、颈静脉突、颈动脉嵴对定位面神经、颈静脉孔及舌咽神经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利用寰椎横突、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有助于明确此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脑性截瘫2例     
例1:女,34岁。因双下肢进行性乏力1年,加重伴行走困难1个月于1996年11月入院,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腰穿脑脊液检查正常,因伴有头昏、头痛,经MRI检查示大脑镰中份双侧呈T1低信号,T2等高信号灶,病灶明显强化,考虑为“脑膜瘤”转我科。检...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垂体腺瘤组织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bFGF 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30例垂体腺瘤组织标本中PTTG、bFGF mRNA的表达,分析二者与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关系。结果:侵袭性垂体腺瘤组的PTTG、mRNA表达、bFGF mRNA表达均较非侵袭性腺瘤组增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发生与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表达增高及其上调血管生成正调节因子bFGF并表达、促进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0.
枕下经颈-颈静脉突入路达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一期切除颈静脉孔区复杂性肿瘤的微创手术人路。方法 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头颈标本10具,显微镜下模拟枕下经颈一颈静脉突人路的手术操作,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研究该区显微解剖特征及显露范围。结果 该人路直接沿乙状窦、颈内静脉的移行方向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其中后颅窝可经枕下显露,颞下窝藉寰椎与下颌升支间的自然间隙显露。通过切除颈静脉突和迷路下骨质分别自后、外、下和上方显露颈静脉孔。头侧直肌是界定颞下窝结构和枕下三角内结构的确切标志。后组颅神经,交感千和颈内动、静脉行于其前方,椎动脉寰椎上段及其周围的静脉丛行于其后方。结论 枕下经颈一颈静脉突人路可自多个方向充分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且可保护面神经、迷路、耳蜗和椎动脉等结构免受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