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社会科学   1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论“文化自觉”的当代蕴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艳东 《兰州学刊》2008,(8):156-158
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即经济全球化,同时文化全球化也必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是一把“双刃剑”,对我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用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统领文化建设,即应有强烈的“文化自觉”。在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自觉”内含丰富的意蕴:文化共生意识、文化创新意识、文化竞争意识、文化自主意识、文化安全意识、文化化人意识等。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瞻性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规模化、学生个性化、观念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后勤社会化、就业市场化是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努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数字文明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两者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视野下建构的“中国式数字文明”具有特殊的本质意蕴及发展趋势。相较于资本主义数字文明,中国式数字文明是造福世界的文明,是向上向善的文明,也是引领未来的文明。而今,数字文明的到来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推进我国数字文明建构中必须做到:一是恪守原则性,坚持对资本主义数字文明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二是注重协同性,强化技术创新与制度优势的有机结合;三是彰显人文性,促进中华文明与数字文明的对接耦合。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选拔培养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形成了辅导员选拔培养的四个基本模式,其基本经验是:注重辅导员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对高校辅导员的培养;注重对高校辅导员学历的提升.但高校辅导员选拔培养仍有明显的不足,因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高校辅导员选拔培养的制度创新,构建一套科学、成熟、稳定的辅导员选拔培养机制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历史教育。百年多来青少年历史教育的政策变迁经历了初创形成、曲折前进、快速发展、深化创新四个时期,呈现出连贯性、系统性、全面性、时代性和融通性特征。未来青少年历史教育政策应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协同体系,优化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考察基点,从意识形态概念、关于对意识形态批判问题的理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本质认识三个方面,系统比较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异同,旨在划清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界限,揭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错误实质,在意识形态斗争日益隐蔽化的今天,对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不断推进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考察基点,从意识形态概念、关于对意识形态批判问题的理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的本质认识三个方面系统比较了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异同,旨在划清马克思与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界限,揭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社会发展也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提供了诸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经验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10.
美国智库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治理多端主体中的重要角色,从纵向历史来看,美国智库的意识形态化契合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从横向视角来看,智库深度参与政治体系运作、构建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促进意识形态大众传播、积极进行对外意识形态渗透、搭建思想共识平台,以及借由"旋转门"机制,积极"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等,在意识形态治理中扮演着愈益积极的角色。尽管制度属性有本质差别,但美国智库深度嵌入国家意识形态治理体系的举措,也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以专业化为趋势,政府主导建设特色智库方阵;以职业化为标准,营建智库人才成长和流动机制;以多样化为布局,多管齐下扩展智库的影响力;以专题化为突破,集中攻坚意识形态治理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