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业科学   10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形态硫对土壤有机质的作用。结果表明 :在影响土壤有机质的诸多硫组分中 ,以全硫为主 ,其次是未知态硫和全硫的共同作用 ,再次是碳键硫和全硫的共同作用 ,脂键硫排在第九位。有机硫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田间小区的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硒(Se)肥的施用方法及施用时期对水稻植株和籽粒中Se的吸收与富集的影响。研究表明:水稻在生长前期和旺盛时期对Se的吸收和积累有很大差异。与对照相比,苗床施Se、土壤施Se和叶面喷Se 3种方式均能明显提高各生育期水稻植株和籽粒中Se的含量,富Se效果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从稻米富Se效果看,富Se含量在0.163~0.207 mg·kg-1之间,Se含量增加了5.8~7.6倍,且都在安全范围内。从水稻富Se的方式上,不同施Se方式富Se效果依次为水稻扬花期喷Se土壤施Se育苗期喷Se对照。从叶面喷施Se的时间上,稻米富Se效果依次是扬花期喷Se育苗期喷Se灌浆期喷Se齐穗期喷Se对照。从水稻富Se类型上看,外源无机Se和有机Se都能明显促进水稻对Se的积累。水稻育苗期和扬花期叶面喷Se在提高水稻稻米中含Se量的同时,并没有降低水稻产量。因此水稻叶面喷Se是一条安全、简单、易操作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方正县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正县是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为研究方正县土壤全硒(Se)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在哈尔滨市所属方正县境内采集127个0~20 cm耕层土壤样品,分析了方正县土壤全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方正县土壤全硒含量变幅为0.030~0.496 mg kg-1,算术平均值为0.228 mg kg-1略低于全国土壤平均硒含量,总体上处于中等、边缘及缺乏水平。在不同类型土壤中,泥炭土硒含量相对较高(0.267 mg kg-1)而沼泽土硒含量相对较低(0.153 mg kg-1)。不同成土母质中,以坡积物为母质发育的土壤硒含量较高(0.276 mg kg-1)而以冲洪积物为母质发育的土壤硒含量较低(0.207 mg kg-1)。在土地利用方面,稻田土壤全硒含量略高于旱地土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SOC)与土壤粒径分布(PSD)是影响研究区表土层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方正县土壤全硒空间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富硒水稻主产县方正县土壤中全硒的含量、分布等特征,以方正县农业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壤全硒含量的空间异质性和分布格局,并探讨硒浓度变异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全硒含量变异函数符合指数模型,空间异质性指数Q=0.125,说明全硒含量的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空间自相关性较强。用普通克里格法(OK法)绘制全县的土壤全硒分布图,发现研究区绝大多数土壤(69.3%)属于足硒土壤,硒含量高值区出现在研究区中部及西南部,而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北部。不同土壤类型中,泥炭土全硒含量最高(0.267 mg·kg-1),而沼泽土全硒含量最低(0.153 mg·kg-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稻田土全硒含量(0.230 mg·kg-1)略高于旱地土(0.217 mg·kg-1)。影响土壤全硒含量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机碳、粘粒及粉粒含量。  相似文献   
5.
三江平原地区不同有机物料腐解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网袋法模拟田间还田方式, 研究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大豆秸秆的腐解特征。结果表明: 经过150 d的分解, 玉米和大豆秸秆残留率在33.7%~61.1%之间, 秸秆还田分解趋势为: 土埋处理>露天处理, 土埋玉米秸秆>土埋大豆秸秆, 露天条件下大豆和玉米秸秆分解速率一致。从细胞结构上看, 玉米秸秆随着还田时间的延长, 基本组织和维管束遭到破坏, 细胞壁变薄, 细胞内物质消失, 细胞排列疏松; 大豆秸秆组织结构变化不明显。露天和土埋处理各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率分别为39.9%~48.9%、49.6%~65.8%, 土埋玉米和大豆秸秆腐解速度明显高于露天处理。两个处理氮、钾分解率无太大差异, 分别为51.1%~67.7%、74.6%~91.7%, 而磷素变化比较明显, 露天和土埋处理玉米秸秆的磷释放率平均比大豆秸秆高49.4%、56.7%。作为还田物料玉米秸秆要好于大豆秸秆。  相似文献   
6.
大豆光合作用的主要产物是糖类,本文选用6个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品种,运用框栽的方法,研究了大豆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营养器官的可溶性总糖的最大含量值出现在结荚期,荚果中的可溶性总糖表现出持续降低的变化规律.在大豆生育过程中,叶柄是各器官中糖类代谢比较旺盛的部位,可溶性总糖含量为叶柄>叶片>根>茎,秣食豆总糖含量最高;小金黄、丰收10和绥农14叶柄和根中总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71、0.905、0.932),龙选1号、不结瘤大豆和秣食豆的叶柄和根中的总糖含量达到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874、0.850、0.657).  相似文献   
7.
双城市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黑龙江省双城市的土壤全量铜、锌、铅、镍、镉5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锌、镍、镉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表明这3种元素受土壤内在属性影响较大;而铜、铅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表明这2种元素由土壤内在属性和人为因素共同起作用。镉、铅、铜较锌、镍的变程小,说明前3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可能主要受到较小尺度因子的影响。研究区土壤各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异规律如下:铜和镍呈东高西低的趋势,铅呈南高北低的趋势,而锌和镉分别表现为块状分布和岛状分布的特点。影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因子主要有自然因素(土壤类型、高程、土壤理化性质等)和人为因素(乡镇、道路、各种工厂等)。  相似文献   
8.
9.
不同硫肥品种和用量对玉米产量和黑土有效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硫肥不同品种和用量对玉米的生长、产量构成因素和对土壤有效硫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提高玉米产量。增产效果较好的是硫磺和石膏,硫磺增产6.5%-9.6%,石膏增产5.6%-8.0%。随着硫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的产量增加。施含硫肥料能缓解土壤硫素的消耗,对保持土壤中硫的平衡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哈尔滨市道里区薛家镇建国村20a棚龄的典型保护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种植作物为番茄,研究不同施肥及改良剂措施对保护地土壤pH、电导率、盐分含量及离子组成的影响,并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测土施肥、优化施肥、施入腐植酸钾和沸石均能提高土壤pH、降低电导率及盐分含量,以优化施肥+腐殖酸钾+沸石效果最佳,其pH、电导率及全盐量与不施化肥处理相差不多,比种植前及农民习惯施肥pH分别提高0.50和0.48个单位;电导率分别降低0.07和0.21mS/cm;全盐量分别降低10.94%和29.84%。该试验设施土壤中阳离子以Ca2+为主,其次为Na+,阴离子以SO24-为主,其次为HCO3-。腐植酸钾降低Ca2+、Na+效果优于沸石;沸石降低K+、HCO3-、Cl-效果优于腐植酸钾,降低SO24-、Mg2+效果与腐植酸钾相当。相关分析表明,设施土壤电导率与全盐量之间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H与全盐量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科学减少肥料用量和合理施用改良剂对于保护地土壤改良及防治盐基离子过量积累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