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SCD)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5 例在2006~2009 年根据
2005年ACC/AHC指南植入ICD进行SCD一级预防的患者,进行平均2年的临床随访数据分析。结果(1)平均2年随访过程
中,共11例患者(31.43%)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颤除颤16阵次、室速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79阵次,无误放电,无一例
死亡;(2)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心肌致密化不全(NVM)发生率为100%、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66.67%、Brugada 综合征
50%、肥厚型心肌病(HCM)25%和(DCM)16.67%;其中室颤PVT占87.5%(14 阵次),DCM及Brugada 综合征各1 阵次;室速
PVT占82.28%(65阵次)、NVM 5阵次、HCM和Brugada综合征各4阵次和DCM患者1阵次,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未见室性
心律失常事件;(3)术中术后未见植入ICD相关并发症,术后均未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晕厥,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本
组SCD高危患者中,平均ICD 植入两年即在31.43%的患者中及时发现和纠正95 次的恶性室性心率失常事件,其中对预防
PVT、NVM和Brugada综合征的SCD最为明显,提示SCD高危人群中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及应变率显像评价犬心肌运动的可行性及正常健康犬心肌各节段的运动特征。方法采集 18只健康杂种犬心肌各节段长轴TVI图像 ,分别对心肌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及应变率曲线进行分析。结果健康犬心肌各节段定量组织速度曲线显示收缩期可见一正向波 (S波 ) ,舒张期可见两负向波 (E、A波 ) ,波峰清晰 ,紧邻S波及E波前分别可见等容收缩波及等容舒张波 ,从基底部到心尖部同一波峰时序基本一致 ,波幅依次递减 ;应变率曲线显示 :以上心动周期各波峰均清晰可见 ,但收缩期呈负向波 ,舒张期呈正向 ,从基底部到心尖部波幅基本一致。结论定量组织速度及应变率显像均能准确显示心肌各节段运动特征 ,但两者曲线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3D-TEE)在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主动脉瓣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对49例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与3D-TEE诊断IE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超声诊断特点进行分析,以心脏外科术中所见为“金标准”,将超声特点(赘生物、瓣叶穿孔、瓣周脓肿)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D-TEE对赘生物、瓣叶穿孔、瓣周脓肿诊出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T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检测长度<(4.5±0.7)mm的赘生物,3D-TEE较TTE更加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检测瓣周脓肿,3D-TEE较TTE更加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容易发现瓣周脓肿早期组织水肿的情况.结论 与TTE相比较,3D-TEE能更准确检测IE主动脉瓣病变,有效评价此类患者瓣周脓肿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用目前公认的5个超声指标评价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的右室功能,研究其与磁共振(MRI)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对11例ARVC患者行超声及MRI检查,测量右室功能指标并行相关分析。本研究除了运用传统的心尖四腔心法测量右室面积改变分数(RVFAC 4C)外,增加了胸骨旁右室三腔心切面法测量右室面积改变分数(RVFAC RV 3C)。结果 5个指标中胸骨旁短轴RVFAC RV 3C、三尖瓣环收缩峰值速度、三尖瓣环收缩位移与MRI结果相关,r值分别为0.72、0.65、0.67。结论胸骨旁短轴RVFAC RV3C是评价ARVC患者右室功能的重要指标并且其与MRI测量的结果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编制出合理的软件程序,对颈动脉系列截面图进行三维超声重建.方法用自行研制的机械臂及软件系统采集颈动脉图像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再用计算机图形学方法重建出血管三维图像.结果应用三维图形库OpenGL绘制出具有真实感的三维血管表面图像并进行定量测定.结论该软件系统简单、合理、便于操作,可完成血管等距横断面图像的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组织追踪和彩色多普勒冠状动脉血流显像(CDCFI)结合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分析不同时间的缺血再灌注对左室心肌收缩功能和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以期为评估心肌存活性提供简便快捷的定量指标。方法健康杂种犬25条,随机分为顿抑组和梗死组。应用组织追踪和CDCFI技术观测顿抑组和梗死组缺血区(前间隔)于基础状态、再灌注30min以及再灌注90min多巴酚丁胺负荷前后二尖瓣环收缩期向心尖方向运动的最大位移(MVD)以及左前降支中远段舒张期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动态变化。结果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后,不同再灌注时间顿抑心肌和梗死心肌前间隔MVD的增加率(△D%)和左前降支的CFR值均明显低于基础状态(P〈0.001,P〈0.05),顿抑组的△D%以及CFR值均明显高于梗死心肌(P〈0.001,P〈0.05),并随再灌注时间延长,有逐渐好转趋势(P〈0.05,P〈0.05);而梗死心肌则无此变化趋势(P〉0.05,P〉0.05);CFR与二尖瓣环收缩期向心尖运动的最大位移变化率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719,P〈0.05)。结论结合组织追踪技术和CDCFI技术动态观察缺血再灌注心肌多巴酚丁胺负荷后心肌收缩功能和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提高判断存活心肌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室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获取30例正常人和30例DCM患者左室长轴方向不同室壁节段即左室前壁、后壁、下壁、侧壁及室间隔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比较以下参数1. 正常人上述不同室壁中部心肌运动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加速度(a)、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的速度(Ve和Va)、收缩期内外膜峰值速度阶差(MVG);2.DCM患者不同左室壁中部的Vs、Ve、Va、MVG、a的差异;3.正常人与 DCM患者左室壁中部的Vs、Ve、Va、MVG、a的差异;4.正常人与DCM患者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频谱E/A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Vs/Ve比值.结果 (1)DCM患者Vs、Ve、Va、MVG、a、LVEF均比正常人明显降低;(2)以a>65cm/s2、Vs/Ve>0.83作为判定患者心功能符合临床NYHA分级Ⅰ~Ⅱ级、客观评分A~B级、LVEF>35%的界定值,其敏感性91%,特异性74%,阳性预测值83%.结论 QTVI定量评价DCM患者左室心肌功能,为进一步了解DCM患者局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变化及其局部与整体心肌功能之间的关系提供较为敏感、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PTCA支架置入前后局部心肌运动速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包括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狭窄接受PTCA支架置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7例,分别于治疗前1天、治疗后1周及1个月测量左前降支供血区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PSMV)、舒张早期峰值速度(PDMV).另外测量20例正常人左前降支供血区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PSMV)、舒张早期峰值速度(PDMV)作为对照.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治疗前1天左前降支供血区各节段心肌PSMV、PDMV明显减低(心尖段除外);治疗后1个月室壁运动速度减低节段除前壁中段及前间隔中段 PSMV及PDMV达到正常值,其余节段仍低于正常对照组;②冠心病组治疗前后比较:上述速度减低节段治疗后1周, PSMV及PDMV明显增快;治疗后1个月继续增快.结论 QTVI技术能定量分析PTCA支架置入治疗前后左室壁局部心肌运动速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正上一期我们认识了什么是颈动脉斑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如何打通通往大脑的高速公路呢?一、如何处理?1、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自身没感觉也要处理并长期坚持治疗):推荐健康饮食、戒烟和运动。推荐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325 mg),用于预防后期的心肌梗死和其他心血管事件。若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组织多普勒曲线M型 (CMM )技术检测右心起搏时心室肌的收缩起源和顺序的可行性 ,并比较其组织速度图 (TVI)和应变率图 (SRI)两种成像模式的特点。方法 应用CMM的TVI和SRI成像模式 ,结合同步记录的心电图 ,分别在心尖四腔观、左室两腔观以及心尖左室长轴观评价 2 5例安装右心起搏器患者与 2 0例健康成人局部心肌收缩 (或形变率 )的先后次序。结果 ①正常心肌的收缩起源位于室间隔中部 ,室间隔中部早于心尖部收缩的显示率为 90 %;而右心起搏心律组则显示室间隔心尖部最先收缩 ,TVI图和SRI图显示室间隔心尖早于中部、基底部心肌收缩的比例为 84%和 92 %;正常心肌和右心起搏心肌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0 1)。②右心起搏心肌的心室收缩顺序与正常心肌迥异。右室游离壁心尖部和室间隔心尖最早除极收缩 ,右室游离壁较室间隔中部、基底部心肌收缩早 ;左室的侧壁、前壁和左室后、下壁心肌的收缩明显延迟 (P <0 .0 5~ 0 .0 0 5 ) ,并呈现由心尖至心底方向依次收缩减慢的特点。结论 高帧频的组织多普勒曲线M型的速度和应变率曲线 ,为超声准确客观地评估心肌电活动状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 ,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