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特殊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决定了心房存在非均质性电传导及电活动。当心房容量及压力增高导致心房扩张时 ,易发生兴奋性的离散。P波离散度( Pdisp)则是心电图反映心房电活动不均一的指标 [1、2 ]。本研究根据急性心肌梗死 ( AMI)时 P波终末电势 ( Ptf V1 )异常与左房压、左室舒  相似文献   
2.
选取我院2000年5月~2002年月间收治的首诊急性心肌梗死(AMI)68例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心室晚电位查,现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AMI患者共68例,男40例、女2例,年龄38~70(平均54)岁。前间壁3例,广泛前壁22例,后下壁10例,侧壁例。患者均符合AMI诊断标准且发12h内入院,均有明确的胸痛史,典型ST段抬高及心肌酶学的动态演变。除AMI合并心律失常永久性束支传阻滞,心肌肥厚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别在MI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超声心动图、心室晚电位随访检查。超声心动图采用日本TOSH BA6000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头频率2.5~3.5MHz,二…  相似文献   
3.
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与观察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160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采用消除诱因、休息、抗感染、利尿剂和极化液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同时给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7%而对照组为69.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1)。结论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力衰竭与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于170例首次AMI患者根据入院hsCRP的水平分为G1组(hsCRP≤5.1mg/L,44例),G2组(5.2mg/L38.6mg/L,37例),比较各组心力衰竭发生率。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急诊PCI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年中34例(20%)发生心力衰竭。随着PCI术前hsCRP水平的升高,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逐渐上升(G1组~G4组分别为:9.1%比16.0%比28.2%比29.7%,P均〈0.05);与同组PCI术后1周比较,术后1年时G3组、G4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58.61±10.10)ml/m2比(61.84±9.92)ml/m2,(59.70±11.88)ml/m2比(66.46±10.52)ml/m2]、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28.20±6.55)ml/m2比(31.06±7.14)ml/m2,(27.40±6.49)ml/m2比(31.62±8.03)ml/m2]明显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52.56±7.58)%比(49.56±9.63)%,(53.19±8.12)%比(48.73±7.11)%],P〈0.05~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sCRP水平是AMI患者发生心衰的预测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052,P=0.003)。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心室肥厚心肌长轴收缩功能。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人62例(无左心室肥厚32例,有左心室肥厚30例)和正常对照组35例。应用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测定各受检者左心室壁基底段及中间段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结果高血压病人左心室壁各节段的SRs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8.91~32.92,q=3.034~11.474,P<0.05、0.01),且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人SRs显著低于无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病人(q=2.839~6.171,P<0.05、0.01)。结论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能够准确、客观地定量分析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左心室肥厚心肌长轴收缩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青年人群中血尿酸(SUa)水平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 对879例中青年健康体检人员的断面资料进行分析.依SUA水平四分位分组方法将男性627例、女性216例健康体检人员均分为4组.以直线回归法分析SUA水平与各临床指标的关系,以多元Logisfc回归分析观察baPWV≥1 400 cm/s与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无论男性和女性,baPWV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随着SUA水平升高而增加.尿酸与baPWV、IMT呈显著正相关(男性r值分别为0.201、0.118,P值均<0.01;女性r值分别为0.191、0.182,P值均小于0.01).baPWV≥1 400 cm/s与SUA独立相关(男性相对危险度=1.003,P=0.006;女性相对危险度=1.004,P=0.004).结论 高尿酸血症可导致动脉弹性变化,中青年人群中SUA水平是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左心室重构的形成原因。方法根据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是否较基线值增加20%将233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非左心室重构组(n=181)和左心室重构组(n=52)。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左心室重构的危险因素。结果 233例患者中52例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年内发生左心室重构,发生率为22.3%。与非左心室重构组比较,左心室重构组年龄、发病到球囊扩张时间、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增高(P<0.05或P<0.01),前壁梗死、多支血管病变、糖尿病、ST段回落不良比例增加(P<0.05或P<0.01)。左心室重构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及术后7天血浆脑钠尿肽水平高于非左心室重构组(P<0.05或P<0.0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脑钠尿肽水平升高、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ST段回落不良、糖尿病与左心室重构独立相关。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脑钠尿肽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ST段回落不良、糖尿病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左心室重构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长轴局部舒张功能。方法选取HCM患者37例(HCM组)与健康志愿者42名(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模式测定受检者左心室各壁基底段、中间段舒张早期(SRe)、舒张晚期(SRa)的峰值应变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M组各节段SRe、SRa、SRe/SR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均0.05),HCM组室间隔及前壁的基底段、中间段SRe、SRe/SRa较左心室后壁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实时三平面应变率成像技术可快速、客观地定量分析HCM患者左心室长轴舒张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52岁。因胸闷憋气30年,进行性加重入院治疗。住院查体:全身紫绀,杵状指明显,颈静脉怒张,双肺少量干性罗音。心前区轻度隆起,心界扩大明显,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闻及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及泼水样舒张期杂音,传导广泛,心率68次/分,律齐。肝肋下4cm,剑下6cm,边缘钝,触痛。下肢重度浮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RBC6.73×1012/L,Hb211g/L。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心脏呈顺钟向转位。X线胸片示:双肺纹理明显增强,右肺门影浓大,  相似文献   
10.
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临床症状不典型,心电图以及心肌梗死标志物结果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可能,亦不排除心肌炎或者应激性心肌病。患者还合并有高胆固醇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次全闭塞,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明确,给予药物球囊治疗后病情缓解。患者有高脂、高糖饮食习惯,考虑本次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此有关。青年女性患急性心肌梗死较为罕见,特此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