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3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并发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 对本院5例PTCA治疗后由超声心动图发现,最终经心包积液性质和(或)手术证实的冠状动脉穿孔并发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例患者在PTCA治疗后20分钟~2小时突发胸闷、出汗、血压降低,而心率、呼吸、心电图明显变化,经快速补液和多巴胺治疗血压难以纠正;床旁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包内10~25mm心包积液;并指导紧急实施心包穿刺和持续引流术,4例经采取内科保守治疗成功;仍有活动性出血,而急诊实施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行冠状动脉缝合治疗。5例均康复出院。结论 PTCA术后疑有急性心包填塞,应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一经确诊,应紧急实施心包穿刺和持续引流术,连续观察引流效果,持续活动出血应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探查无明显管腔狭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能力及准确性。方法共35例连续患者行冠状动脉内超声(IVUS)及16层MSCT检查,其中30例MSCT成像成功。对94支无明显狭窄的冠状动脉节段MSCT及IVUS图像行对照研究,逐一分析每支冠状动脉节段是否出现粥样硬化斑块。IVUS根据斑块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钙化斑块、纤维斑块和软斑块,MSCT则测量斑块密度,以CT值表示。结果对照IVUS结果,MSCT对出现任何粥样硬化斑块节段的诊断敏感性为82.1%(46/56),特异性为89.5%(34/38)。对于含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诊断敏感性为92.1%(35/38),特异性为96.4%(54/56)。对于含非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诊断敏感性为73.2%(30/41),特异性为88.7%(47/53)。对于仅含非钙化斑块的节段,MSCT诊断敏感性为66.7%(12/18)。MSCT分析54个斑块平均CT值,按照IVUS分类,钙化斑块19个,纤维斑块19个,软斑块16个,对应CT值分别为:钙化斑块(489±169)HU(196~817HU),纤维斑块(69±21)HU(25~117HU)以及软斑块(23±18)HU(-12~47HU)。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显示3组斑块MSCT测量密度CT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种方法对斑块面积的测量具有相关性(r=0.58,P〈0.01),MSCT测定斑块平均面积为5.3mm^2,IVUS为5.6mm^2。结论MSCT对无明显管腔狭窄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良好的探查能力。根据斑块密度(CT值)差异,MSCT能区分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对斑块面积测量,MSCT与IVUS结果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可能与量效方式有关,但尚不清楚如何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前冠状动脉心肌桥与心绞痛的关系受到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687例孤立性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 近年来,放射配体技术的应用及离体心肌细胞的培养观察试验,均已证明了心肌上有α—肾上腺素能受体(以下简称α受体)。并对其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早在1953年,Leimdorfer首先报道了α受体阻滞剂酚妥拉明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当前,人们对心脏α受体及α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机制的研究已取得一些进展,本文拟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桥血管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桥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自1998年5月至2003年6月期间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桥血管发生病变致心肌缺血的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9.8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多巴酚丁胺激发试验在肥厚型心肌病激发试验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比较潜在型肥厚型梗阻与静息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 方法 对22例确诊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正常或轻度增加)进行多巴酚丁胺激发试验,以5 μg·min-1·kg-1为起始剂量静脉泵人多巴酚丁胺,每隔5 min增加5 μg·min-1·kg-1,最大剂量20 μg·min-1·kg-1.每一次剂量泵入2 min后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对其临床特点与57例静息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 入选22例患者激发状态时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峰值为(5.39±1.60)m/s,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峰值为(125.7±62.4)mm Hg(1 mm Hg=0.133 kPa);达到峰值时多巴酚丁胺给药平均速率为(13.9±6.85)μg·min-1·kg-1.16例(72.7%)患者达到阳性标准;6例(27.3%)患者虽达到阴性标准,但LVOTPG也有显著升高.潜在型梗阻患者的年龄、性别、各房室腔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LVOTPG等与静息型梗阻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二尖瓣前向运动(SAM)现象发生率较低(62.5%比100%),Maron Ⅱ型较多[50.0%(8/16)比29.8(17/57)]. 结论 在肥厚型心肌病激发试验中,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是一种较为安全和敏感性高的方法.潜在型较静息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SAM现象发生率低,Maron Ⅱ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评价AVEMicroⅡ型冠状动脉内支架在冠心病(CHD)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1996年7月至1997年4月,82例CHD患者使用了AVEMicroⅡ型冠脉支架,在100个病变中,49个为B型病变,51个为C型。结果:本组共用125个支架,成功置人117个(93.6%)。AVEMicroⅡ型冠脉支架血管造影成功率为93/98(94.9%)。5个支架(6.1%)置入失败。其中1例出现支架从球囊上脱落但无并发症。并发症为1例出现亚急性闭塞,和1例非致命性AMI。无死亡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在对74/75(987%)成功病例进行的平均6.6±2.5月的随访表明,58例(78.4%)病例为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心绞痛分级0至1级,16例2至3级病人15例为多支血管病变。6例(81%)有再狭窄,其中4柳成功行经皮经腔冠脉球囊成形术(PTCA),2例行CABG。结论:本组资料显示,AVEMicroⅡ型冠脉支架适合于复杂病变的支架置入术,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和再狭窄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预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连续人选自2005年1月至2012年8月经超声心动图和(或)心脏磁共振成像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并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或多排螺旋CT(MDCT)检查的患者共240例,总结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并分析冠状动脉病变对AHCM预后的影响。结果74例(30.83%)患者合并冠心病,其中单支病变32例,双支病变25例,三支病变17例;33例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2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余39例采取单纯药物治疗。23例(9.58%)患者合并冠状动脉肌桥,受累血管均为前降支单支病变;其中1例经皮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余21例采取单纯药物治疗。合并冠心病组(74例)与非冠心病组(143例)比较,前者平均年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病史的比例均高于后者(P〈0.05);合并冠心病组预后较冠脉正常组差,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左室射血分数(HazardRatio==0.826,95%C10.746—0.915,P=0.001)和左房前后径大小(HazardRatio--1.423,95%CI:1.142-1.773,P=0.002)是影响AHcM合并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当对高龄、以胸痛主诉、合并高血压病及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较高的AHCM患者常规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合并冠心病对AHCM预后有不良影响;LVEF和左房前后径大小是AHCM合并冠心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1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行急诊CAB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院内随访内容包括心脏性死亡、Q波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事件;院外随访的研究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和靶病变血管重建.结果 患者年龄(61±5)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三支病变患者5例(45.5%).在介入治疗的靶血管病变中,9例(81.8%)位于左前降支,中、重度钙化、慢性完全闭塞及弥漫性长病变分别为3例(27.3%)、4例(36.4%)和4例(36.4%).11例患者均有行急诊CABG的指征,其中冠状动脉夹层5例(45.5%)、冠状动脉穿孔 3例(27.3%)、病变无法充分扩张1例(9.1%)、血管急性闭塞1例(9.1%)和支架脱载1例(9.1%).CABG术后随访(47±33)个月.院内随访期间,发生心脏性死亡1例(9.1%),Q波心肌梗死2例(18.2%).院外随访期间,1例(9.1%)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无因心原性事件再次住院的患者.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失败后行急诊CABG多见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术后患者的长期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