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9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探索石灰岩山地不同林分类型中空气细菌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筛选出抑菌效果较好的林分,选取徐州石灰岩山地4种典型林分为试验材料,采用自然沉降法研究林分中细菌含量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同步监测温湿度、风速、PM2.5和空气负离子浓度,分析空气细菌含量及其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1)细菌含量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除冬季日变化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变化趋势,其他季节表现为"早晚高,中午低";(2)不同林分类型空气细菌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来看,苦楝林对细菌的抑制效果最好;(3)细菌含量与空气湿度和PM2.5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空气负离子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综上,苦楝林的抑菌效果最好,湿度、PM2.5和负离子是影响空气细菌含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此地城市保健林的营建以及生态旅游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季节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京市溧水林场实施了4种间伐强度(CK:0%、LIT:30%、MIT:50%、HIT:70%)的25 a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间伐7 a后0—2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含水率、土壤全C、全N、全P,C/N和N/P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性。春季,间伐对土壤温度、含水率和全C均无显著影响,MIT显著降低了土壤全N和全P的22%和26%,HIT显著降低了土壤全N的11%。夏季,间伐对土壤温度、全N、全P和N/P无显著影响,但3种间伐强度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平均为22%,MIT和HIT均显著降低了土壤全C和C/N。秋季,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各个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其中,3种间伐强度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含水率、N/P,但显著降低了全P。冬季,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较小,除MIT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而提高了土壤C/N及HIT显著提高了土壤全P外,间伐对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表明,在评价间伐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时应考虑季节差异。间伐7 a后林内土壤全N和全P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尤其是土壤全P,建议在春季对LIT施适量的氮肥,对MIT施适量的氮肥和磷肥,在秋季对3种间伐处理施适量的磷肥,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从土壤N和P年平均值来看,HIT最有利于保持林地的氮磷养分,LIT次之,MIT最差。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徐州市石灰岩山地侧柏人工林的生态和景观质量,该研究以云龙山侧柏人工林为对象,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仪对2个样地不同土层深度细根的形态参数、比根长、根长密度和生物量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细根直径随根序等级的升高而增加,细根长度、比根长、表面积表现为下降趋势,而细根体积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2)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细根长度、比根长、表面积和体积均表现为表层高于底层,东坡高于西坡的规律;(3)单位面积上细根的生物量随根序的升高而增加,而根长密度则明显下降;表土层中细根生物量和根长密度都要高于底层,东坡高于西坡。  相似文献   
4.
为阐明树种差异与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选择具有相近林分特征、立地条件及经营历史的3种10 a生绿化树种与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其不同土壤层次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平均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随树种变化差异性显著;重阳木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水杉、香樟纯林,水杉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香樟纯林无显著性差异,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0~10 cm、20~40 cm土层显著高于香樟纯林,10~20 cm土层则低于香樟纯林。此外,各树种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呈现"高-低-高"的垂直分布特征,其中表层土壤总体上高于下层土壤。(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3个树种纯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总体上均与农田差异显著,且随树种的不同,差异性有所不同,重阳木差异较小,水杉、香樟差异较大。另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平均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与林地显著不同,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特征。(3)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树种及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主要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水分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徐州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徐州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理化性质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健康影响,结果表明:石灰岩山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健康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针阔混交林中土壤物理性质较好,说明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有机质和各养分含量上层明显高于下层,且各养分含量均以针阔混交林最高,进一步说明混交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化学性质。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3种植被类型林分土壤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主成分得分,针叶林为-8.309,针阔混交林为6.876,阔叶林为1.433。各类型林分土壤健康状况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表明针阔混交林能够改善土壤健康状况。建议在徐州石灰岩山地上应以针阔混交林为主要恢复模式,从而提高该地区土壤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间伐强度对不同林分类型美景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南京无想寺国家森林公园5个典型林分为对象,分析了不同间伐强度间美景度的差异,建立了美景度与景观要素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间伐尤其是强度间伐能大幅提高各林分美景度;林分密度、胸径、郁闭度等是影响该地区林内景观质量的主要因子;较好的通透性、较大的平均胸径及树高有利于提高林分美景度,而林分密度和郁闭度增大会给景观美学质量带来负面影响,进行生态风景林构建时应注意协调抚育措施对各林分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江苏扬州市江都区7年生女贞人工林为对象,研究密度调控对其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调控密度下女贞人工林土壤NH4+-N和NO3--N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3种密度调控下土壤NH4+-N 含量均是秋冬两季较高,春季最低,夏季又有明显回升,且3种密度中的2275株/hm2下NH4+-N含量在4个季节均高于另外2种密度;土壤NO3--N 季节变化与NH4+-N大体一致,在春季含量最低,但不同密度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土温、含水量及有机质均与土壤NH4+-N和NO3--N含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且在夏季均达到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8.
以南京市溧水区林场间伐6 a后的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对象,测定了弱度(30%)、中度(50%)、强度(70%)间伐及对照样地的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弱度间伐在秋季和冬季提高了土壤多酚氧化酶的活性,3种间伐强度在春季和夏季降低了多酚氧化酶活性;春夏季节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高,秋冬季节活性低,且前者与后者差异性显著(p0.05);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温度,全磷、全氮质量分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p H值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探讨农田转化林地对土壤可溶性氮的初期影响,及其在不同造林树种和土层中的差异,为城市森林营造中的树种选择提供基础数据。以邻近传统水稻田为对照,分析农田转化林地7 a后,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和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纯林林地0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1990—2008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及其导致的平均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变化特征,更好地为今后江苏省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更详实的资料。以江苏省1990—2008年5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资料,借助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江苏省1990—2008年土地利用及其平均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08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和平均物种丰富度指数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耕地成为土地利用类型流失的主要"源",而建设用地成为土地利用类型流失的主要"汇";建设用地重心明显地向东南方向移动;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不均衡性,2000年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强度明显高于2000年以前;苏南地区土地利用转化频次明显高于苏北地区;研究时段内江苏省各土地利用类型在13个地级市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差距不大;反映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平均物种丰富度指数呈持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