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5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儿疝气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1]发生疝气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先天发育缺陷,一种是后天原因引起[2]。主要临床表现为婴幼儿在哭闹剧烈活动后,在腹股沟部位有可复性肿块。多数在2-3个月时出现,也有1-2岁才发生。小儿疝气一般发生率为1-4%,男性发生率是女性的10倍,早产儿则更高,且可能发生于两侧。除少数婴儿疝气外去,大部分腹股沟疝气不能自愈。俗话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随着病情的拖延,疝气包块逐渐增大,会给治疗带来难度,并且,腹股沟疝气容易发生嵌顿和绞窄,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而通常情况下,疝气在外科是比较安全、可靠、创伤不大的手术。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小儿疝气均应尽早接受手术的彻底治疗。  相似文献   
2.
截肢病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肢术对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对截肢患者心理护理为重点,促进其心理康复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3(NT-3)基因修饰的施旺细胞(SC)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腓肠肌细胞的影响。方法取3 d龄Wistar大鼠2只,分离、培养SC。将重组人真核细胞质粒(pcDNA3)-NT-3通过阳离子脂质体转染SC,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转染前后SC的生长速度,测定SC含量。Wistar成年大鼠80只制成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向坐骨神经断端分别注入ECM凝胶(A组)、SC-PLGA ECM凝胶(B组)、NT-3基因-PLGA ECM凝胶(C组)、NT-3基因修饰SC-PLGA ECM凝胶(D组)各20μL,每组20只。分别于术后1、4、8、12周每组各取5只大鼠,制作腓肠肌标本,常规HE染色,测量肌纤维横截面积。采用Tunel法对肌细胞凋亡率进行检测。结果 NT-3经阳离子脂质体转染SC后3、5、7、9、14、21 d SC细胞数、纯度与转染前相比,P均<0.05。术后12周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B、C、D组与A组相比,B、C组与D组相比,P均<0.05。转染后12周A、B、C、D组腓肠肌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2.09%±1.02%、15.84%±0.63%、11.67%±0.48%、6.83%±0.25%,A组>B组>C组>D组,P均<0.05。结论 NT-3基因经阳离子脂质体转染SC能促进SC的分泌,修复损伤神经,防止失神经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前、后路手术途径相结合治疗腰骶部脊椎结核的方式进行研讨,研究其优点和术后的效果。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我科对收治的146例腰骶部位脊椎结核患者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并同时行经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全部患者均为Ⅰ期手术。结果全部146例患者均获得术后刀口Ⅰ期愈合,经12年电话随访,平均19个月,结核临床症状均消失,脊柱结核无复发病例,以Moon植骨标准,所植骨均在42年电话随访,平均19个月,结核临床症状均消失,脊柱结核无复发病例,以Moon植骨标准,所植骨均在48个月后融合,平均融合时间6.5个月,术后3个月后活动练习,患者的弯腰及蹲下等非剧烈活动正常,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术,并同时行前路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可以有效治疗腰骶部的结核,术后植骨融合顺利,并发症少,并能减少术后下腰痛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采用后路植骨并放置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椎结核的疗效和操作。方法2009年5月-2012年5月,本科采取后路入口、植骨并短节段内固定,同时行脓肿病灶清除的方法处理胸腰椎脊柱结核共128例,并进行平均2年的术后随访,现对其病例和随访反馈信息采取回顾性研究。结果128名患者均获得I期切口愈合,通过术后检查和2年左右随访,结核症状全部消失,无复发,移植骨块成活率100%,78例患者的后凸畸形明显矫正。结论此种手术可以在一个切口内进行植骨、内固定和脓肿病灶处理等多个操作,对患者的创伤小;后路内固定相比前路手术安全性和操作性更高,维护脊柱的稳定性,矫正脊柱畸形,减少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诊断窦性心动过缓;频发间插性室性早搏伴房室结慢径路逆行隐匿传导引起早搏后一次窦性冲动两次激动心室;非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诊断分析本例窦性P波的频率为55次/分。A、B、C三行的R_s均为间插性室性早搏,R_4为正常窦性P波下传的激动。B、C两行的R_5和R_6连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60只大鼠根据注射物不同分为3组:生理盐水对照组、BMSCs组和NT-3+BMSCs组(n=20),观察不同时间3组大鼠的神经学功能评分、脑组织光镜观察、TUNEL法检测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及丙二醛含量情况。结果 BMSCs+NT-3组移植后大鼠神经学功能评分较BMSCs组低,而BMSCs组较NS组较低,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Cs+NT-3组脑组织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最轻;BMSCs组神经元凋亡较NS组减少,BMSCs+NT-3组的神经元凋亡数量较BMSCs组减少,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组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高于BMSCs组(P0.05);而BMSCs+NT-3转染组明显低于BMSCs组(P0.05)。结论大鼠BMSCs经NT-3转染后相互促进,移植于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通过减缓神经元细胞凋亡、降低丙二醛含量抑制自由基的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2003年12月开始应用旋入式髓内钉固定四肢长管状骨折4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补肾活血颗粒(MBHG)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取10只作为假手术组(sham组),其余大鼠制备去卵巢骨质疏松症,随机分为:模型(model)组;补肾活血颗粒高(200 mg/kg)、中(100 mg/kg)、低(50 mg/kg)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戊酸雌二醇组)。每组10只,连续灌胃给药12周。观察大鼠骨小梁形态,测量骨小梁的面积、厚度、间距及面积百分数,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清中钙、磷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测量大鼠骨密度(BMD),ELISA法检测血清雌激素(E2)、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骨小梁显著变宽,数目增多,网状结构有部分恢复。各给药组骨小梁厚度、骨小梁面积和骨小梁面积百分数均大于模型组,骨小梁间距均小于模型组(P0.05)。各给药组血清中钙、磷、E2、OPG以及股骨BMD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ALP、BGP、RANK和RANKL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自拟补肾活血颗粒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OPG、抑制RANKL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0.
神经营养因子-3质粒转染失神经肌肉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3(neurotrophin-3,NT-3)基因直接转染失神经肌肉的表达及治疗效果。方法:SD大鼠40只,制成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实验组术后胖肠肌内注射人NT-3质粒10μl(1μg/μ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0μl/d,不同时间点取材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蛋白的表达,并进行肌湿重、肌纤维横截面积和运动终板检测。结果:实验组2d后肌细胞出现外源性NT-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7 d时达到高峰,14 d和 28 d时有所下降,但与 2 d相比,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阴性。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测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NT-3基因直接转染可在肌细胞内表达蛋白,为失神经肌肉萎缩的基因治疗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