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医药卫生   6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骨节病(KBD)患者踝关节软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IGFBP2)基因表达的特征及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住院的KBD患者10例为KBD组,并以同期因外伤致踝关节骨折但无距骨损伤的患者10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软骨组织。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PCR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软骨组织中IGF-1、IGFBP2阳性细胞、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根据KBD患者踝关节软骨IGF-1、IGFBP2基因表达情况,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选择1例创伤致截肢患者,取踝关节软骨制备软骨细胞进行体外细胞验证实验;将软骨细胞分为对照组(0 ng/ml T-2毒素)、T-2处理组(20 ng/ml T-2毒素)、T-2+IGFBP2沉默组(20 ng/ml T-2毒素+50 nmol/L IGFBP2 siRNA),采用MTT法和二甲基亚甲基蓝染色法检测3组软骨细胞活性及硫酸糖胺多糖(sGAG)分泌情况。结果对照组与KBD组患者软骨组织IGF-1[(47.26±8.97)、(68.15±7.42)个]、IGFBP2阳性细胞数[(27.56±5.40)、(71.85±7.62)个]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87、9.402,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KBD组患者软骨组织IGF-1、IGFBP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40、20.700,4.684、8.699,P<0.05或<0.01)。细胞实验中,对照组、T-2处理组、T-2+IGFBP2沉默组软骨细胞活性和sGAG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26.70、80.66,P均<0.01);其中,T-2处理组、T-2+IGFBP2沉默组细胞活性、sGAG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且T-2+IGFBP2沉默组均高于T-2处理组(P均<0.05)。结论KBD患者踝关节软骨中IGF-1、IGFBP2基因表达明显较高。沉默IGFBP2基因能够降低T-2毒素对软骨细胞活性及sGAG分泌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骨节病患者半月板损伤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大骨节病患者半月板损伤的原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膝关节镜下对31例大骨节病患者半月板及半节软骨的形态进行观察。结果:31例患者62例半月板中,7例14侧半月板光滑完好,24例患者的13侧半月板毛糙,在损伤的20侧半月板中,1侧为盘状软骨撕裂,另19例半月板形态似毛刺样。结论:大骨节病患者半月板损伤与大骨节病本身无关,与膝关节活动时裸露骨对半月板的机械性磨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11例膝关节半月板囊肿的临床、MRI及手术效果,探讨关节半月板囊肿的治疗方式。方法该院1998~2006年收治膝关节囊肿患者11例,关节镜下囊肿切除半月板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10例,单纯囊肿切除1例,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1例患者膝关节包块疼痛消失,功能手术前评分为(74.2+11.6)分,手术后提高至(92.1+3.4)分,优良率91%。结论关节镜技术治疗半月板囊肿创伤小,疗效佳,在保留半月板功能及减少患膝骨关节炎发生率上有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滑膜皱襞切除术治疗滑膜皱襞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术前考虑或经超声诊断为滑膜皱襞综合症的52例患膝施行关节镜探查,并于镜下切除滑膜皱襞。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术后经18个月~4年随访,无1例症状复发。结论 关节镜下滑膜皱襞切除术治疗滑膜皱襞综合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骨节病膝关节镜下清理术后远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修复手术治疗大骨节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31例行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术的大骨节病患者进行术后6年随访,记录疼痛指数、症状改善自我评价、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和30°、60°单腿站立试验等指标值,与术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年后共随访24例.术后6年患者疼痛指数(3.38±2.87)与术前(6.88±1.45)比较显著减小(t=5.30,P<0.05).患者对症状改善的主观自我评价显效率为70.83%(17/24),有效率为100%(24/24).术后6年30°、60°单腿站立试验,可站立例数(21、18例)明显多于术前(14、11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5.17、4.27,P均<0.05).术后6年患者行走距离(<1、1~5、>5 km分别为3、11、10例)与术前(<1、1~5、>5 km分别为12、9、3例)比较明显改善(U=2.88,P<0.05).术后6年膝关节活动度[(132.25±14.52)°]与术前[(131.58±14.6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P>0.05).结论 膝关节镜下关节清理修复手术治疗大骨节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够显著减少疼痛,改善功能及行走距离,具有较稳定的远期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FasL-844T/C基因多态性、腰椎MRI和退变的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FasL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集1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静脉血和髓核组织;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对FasL-844T/C基因多态性进行了检测;采用S-P法染色检测FasL在髓核组织中的表达.结果MRI研究发现,与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携带TT基因型的个体腰椎间盘退变的积分显著增高(P=0.003);与CC基因型携带者相比,TT基因型携带者髓核细胞表达FasL的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48),但CT基因型携带者与CC基因型携带者之间髓核细胞表达FasL的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264);腰椎间盘退变积分和椎间盘髓核组织FasL表达无相关性.结论 FasL-844T/C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髓核组织FasL表达存在相关性;腰椎间盘退变积分和椎间盘髓核组织FasL表达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间歇性负压被证实可以促进软组织修复及骨愈合,但其对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影响尚未见报道。 目的:观察间歇性负压对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及肌腱移植物生物力学的影响。 方法: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制备自体半腱肌前交叉韧带重建模型,随机取一侧后腿作为负压侧,负压侧关节通过引流管接微型负压吸引器,并维持低强度、间歇性负压;对侧后腿作为对照,接普通引流管。5 d后两侧同时拔除吸引管。造模后6周,取关节液检测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水平;取股骨-韧带-胫骨复合体行肌腱移植物拉力测定和腱-骨界面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1只兔关节感染,最终23只兔进入结果分析。拉力测定结果显示,负压组完全断裂所需拉力显著大于对照组(P < 0.05)。组织学观察结果发现,负压组成骨细胞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关节液检测结果提示负压组关节滑液中白细胞介素1β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提示间歇性负压可能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肌腱移植物的塑性过程中扮演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关节滑液对移植物强度以及腱骨愈合的影响尚无定论。 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过程中,关节滑液对移植肌腱生物力学及组织学的影响。 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下肢半腱肌腱,以同侧肢体半腱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模拟关节滑液影响模型,并同时取对侧肢体半腱肌行股骨髁上“U”形肌腱埋植避免关节滑液的影响。重建4周,取股骨-韧带-胫骨复合体,行生物力学测定和组织学观察。 结果与结论:重建后4周,生物力学测定时发现“U”字形埋植肌腱断裂时平均载荷明显大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处于关节内的肌腱(P < 0.01)。组织学观察发现,骨隧道内坏死的腱组织已被纤维组织、新生骨组织替代,腱骨交界面形成Sharpey纤维连接和纤维软骨,优于关节内肌腱;“U”字形埋植肌腱腱骨交界面成骨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前交叉韧带重建肌腱(P < 0.01)。结果证实“U”字形埋植肌腱的生物力学及腱骨愈合均优于处于关节内肌腱,提示关节滑液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韧带的强度以及腱骨愈合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新生儿败血症患儿入院后不同时间的血清显著性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的代谢通路,以探索该病在不同阶段的代谢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败血症组(n=20),采集入院第1天、第4天、第7天的静脉血标本;选择同期健康新生儿为健康对照组(n=10)。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对血清标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探讨不同时间败血症患儿代谢组学变化。结果败血症组入院第1天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萜类骨架的生物合成;败血症组入院第4天时与入院第1天时相比,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丙酮酸代谢;败血症组入院第7天时与入院第4天时相比,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败血症组入院第7天时与入院第1天时相比,血清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抗坏血酸代谢。结论不同阶段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代谢物的代谢机制不同,主要与萜类骨架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抗坏血酸代谢途径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环抱式接骨板与骨粘胶联合治疗四肢长骨干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骨粘胶粘接骨碎块,环抱式接骨板固定骨折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粉碎生骨折35例,结果;35例38处上下肢骨干粉碎骨折,经1-2年随访,均在术后3个月内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无接骨板断裂及再骨折。结论:该接骨板不钻孔,不用螺钉,对髓内血管及骨内膜无损伤,固定可靠,骨粘胶粘接强度大,粘接骨块可行,有止血护创等作用,两者联合应用,缩短了手术时间,但此法不适用于扁平骨及干骺段等不规则部位骨折,且取出此普通接骨板较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