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科学   14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定水头注水引起的含水层水平运动和应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含水层固体颗粒与孔隙水不可压缩的假设 ,本文导出了单井注水情况下泰斯承压含水层水平运动速度与水头之间的基本关系式。然后利用注水井壁处的应力、应变边界条件 ,进一步导出了单井定水头注水引起的泰斯承压含水层水平运动速度、位移和应变解析表达式。该水平位移与应变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为由注水压力本身引起的经典弹性力学解项 ,它仅随半径而变化 ,与注水时间无关 ;另一部分为由地下水头变化引起的水动力学位移和应变解项。其中 ,含水层水动力学水平位移随时间加长呈指数增长特征 ,水动力学径向应变则表现为近井处拉张、远井处挤压的分区特征 ,且近井拉张区随时间加长逐渐向外扩展。单井注水含水层水动力学水平位移、应变解的导出 ,完善和发展了单孔内压经典弹性平面力学问题解  相似文献   
2.
青藏块体东北缘地壳水平运动状态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应用青藏块体东北缘1999~2003年多期GPS观测资料,计算了不同时段GPS点水平运动速率。通过分析发现:甘青块体可分为东部块体和西部块体,东、西部块体的运动状态存在明显的差异;受2001年11月14日昆仑Ms8.1地震的影响,震后地壳运动状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利用三维有限元模拟两层地球模型(包括弹性层和粘弹性层)介质的横向不均匀和断层错动的复杂性对震后地表位移场的影响,其数值结果包括弹性解和粘弹性解。结果表明,震后位移场的分布特征不仅与粘弹性层的流变特性有关,还与弹性层介质的剪切模量以及断层的同震错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抽水引起的含水层水平应变──地裂缝活动新机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Darcy -Gersevanov广义渗流关系式 ,本文首先导出了单井定流量抽水引起的泰斯承压含水层水平运动和应变解析表达式 ,并据此提出了抽水诱发地裂缝活动的含水层水平应变新机理 ,其主要观点为 :受井栅的约束阻挡作用 ,抽水活动将在含水层内部形成近井径向挤压区和远井径向拉张区两个应变区域 ,随着抽水时间的增长 ,近井径向挤压区将逐渐向外扩展 ;当地裂缝及其下伏断层或裂隙位于抽水活动引起的径向拉张应变区域时 ,地裂缝将出现加速活动 ;反之 ,当地裂缝处于抽水活动引起的径向挤压应变区域时 ,地裂缝活动反而受到抑制。上述地裂缝活动机理通过大同机车工厂现场抽水实验得到了初步证实。  相似文献   
5.
根据库仑静应力变化的概念,对青藏块体中部地区1997年11月8日玛尼7.9级地震及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应力触发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不同震源机制解计算结果表明,玛尼地震造成了昆仑地震断层面上10^-3MPa量级的库仑应力增量,该变化仅使得昆仑地震的发生提前了最长10年左右,表明当前地壳应变能水平可能并不很低。对照20世纪初以来全球7级以上强震频度和强度演化特征与地球自转变化的关系,认为地球自转幅度衰减、变化频率升高是近期强震活动的重要控制因素。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发生,可能是地球自转持续加速阶段后期,青藏块体内部区域应力场逐渐强化,及玛尼地震应力触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7.0级地震的震后垂直形变速率具有典型的指数型衰减特征.本文根据Okada弹性位错地表垂直位移表达式,利用对应原理导出了其标准线性固体粘弹性解.通过引入“地球有效弛豫时间和有效粘度”的概念,进一步导出了由震后垂直形变求地球有效弛豫时间和粘度的简单公式,该公式与发震断层的位错参数无关.反演结果表明,共和震区地球介质的有效弛豫时间τ=η/μ为2.6a,有效粘滞系数η为约1018Pas.  相似文献   
7.
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汾渭盆地是我国地裂缝发育最强烈的地区,地裂缝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本文概述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目前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问题,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手段,重点研究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分布关系与成生联系,建立构造地裂缝的地质结构模型;将现代物理数值模拟技术与高精度观测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构造活动启动地裂缝灾害的力学机理以及构造作用与抽水作用耦合致裂机理;以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成生与青藏、华北大陆变形的动力学过程联系起来,研究该区地裂缝与现今中国大陆动力学的内在联系,揭示大陆驱动力产生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与模式。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1999-2001年GPS观测数据以及"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国家基础研究项目青藏块体东北缘GPS网1999,2001,2003年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应用GAM IT/GLOBK软件对数据进行精密解算,获得了青藏块体东北缘1999-2001年相对于鼎新基准站以及欧亚板块的水平运动速度场。结合板块构造以及大地动力学理论,对青藏块体进行了块体的划分,分析了块体间的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的地壳水平运动特征,得出了以下结论:(1)GPS技术用于地壳运动的监测是可行的;(2)1999-2001年期间,祁连-海原断裂带GPS运动位移与地质结果十分吻合;(3)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以碰撞后印度大陆继续以50 mm/a的速度向北推进是青藏块体东北缘的运动动力;(4)甘青块体西部子块体以北东向挤压运动为主;东部子块体主要表现为以海原断裂带为北边界的顺时针旋转为主;(5)鄂尔多斯块体存在逆时针旋转运动,其旋转速度在块体西南侧的六盘山断裂带一带最大,向北至块体西北部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9.
基于1980年、2005年和2015年3期区域精密水准网观测资料,利用线性动态平差模型计算获取大别山地区水准网长期垂直运动速度场图像。研究发现,淮河平原地表下沉较为严重,大别山呈现弱隆升趋势运动,长江谷地边缘地区较大别山区呈现明显的隆升运动。跨郯庐断裂带水准剖面结果显示,垂直运动与地形呈负相关和弱相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1999~2007年与2011~2017年高精度GNSS监测资料,充分顾及GNSS测站非均匀分布的特性,构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形变多尺度球面小波模型,定量分析汶川强震前后该区域地壳形变与不同空间尺度下地壳应变率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强震前后研究区整体地壳运动具有一定继承性发展特征,均在龙门山、安宁河、则木河与小江断裂处形成明显的速度差异梯度带,且高应变率值也主要聚集在上述主干断裂及附近区域;汶川强震后,研究区域整体地壳运动速率量值,特别是龙门山断裂带西北侧地壳运动速度量值显著增大,羌塘、巴颜喀拉与川滇地块也呈现出加速向南东运移并推动华南块体的趋势。不同尺度下的应变率场反映出不同空间范围下区域应变积累特征,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在尺度因子q=7时的计算结果是合理的(合理的最大尺度因子);当尺度因子q=6时,能较好地揭示出区域整体构造活动特性,即清晰地揭示出汶川强震后龙门山断裂处呈现出的显著主压应变、面压缩与最大剪应变率高值特征;当尺度因子q=3~7时(最佳组合尺度因子),可较好地综合揭示出区域地壳大尺度(整体)形变与局部形变特征。汶川强震后,研究区域主干断裂带,特别是震中及其附近区域地震活动性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