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4篇
地球科学   2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津唐地区地震转换波测深结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75—1979年间在京津唐地区完成了八条地震转换波测深的剖面工作,本文介绍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结果表明转换波法用于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的探测是有效的。深部构造剖面与震源分布的对比表明,本区几乎所有强震震源都分布在“花岗岩”层的某些特殊部位上。唐山和马坊大震地区的深部构造具有相似的特征,这就是“花岗岩”层的相对隆起,上地幔界面的强烈凹陷,岩石圈相应地急剧增厚以及存在深大断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利用地震转换波测深法研究1976年7.8级唐山大震区深部构造的某些结果,得出了沿两条测线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发现在极震区的数十公里的范围内,地壳和上地幔具有异常结构,在地壳中部比震区外围多出一个中间层位,埋深约12—20km,地壳上部界面向上挠曲,而莫霍面和上地幔顶部界面却强烈地向下挠曲,引起了震区岩石圈厚度的加大,在震区存在深浅不等的深部断裂。深部构造与震源分布的对比表明,唐山主震和绝大多数余震均分布在壳内中间层之上,有的甚至就分布在壳内中间层的上、下界面附近。转换波测深结果表明,本区地壳上地幔中强烈的升降差异运动可能是唐山大震的重要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的地震转换波探测结果邵学钟,张家茹(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根据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需要,我们于1992—1993年在塔里木盆地开展了地震转换波测深工作.目的是探明地壳和上地幔深部构造...  相似文献   
4.
邢台强震的深部三维构造背景和孕震条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家茹  祁学钟 《地震地质》1994,16(4):319-328
在邢台地震区开展了地震转换波测深工作,得出了6条深部构造剖面图,其中包括3条NW向和3条NE向剖面,同时也得出了地壳内G、C和M3个主要深部界面的埋深分布图以及地壳内波速分布模型。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邢台强震发生的深部三维构造背景和深部孕震条件  相似文献   
5.
利用地震转换波探测地壳、上地幔构造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远震P波通过地壳、上地幔速度界面时,除了产生PP型折射波,还产生一系列PS型折射转换波.这类PS转换波与初至P波之间的到时差,可用来测定地壳和上地幔构造. 转换波测深法首次在我国鲁西夏津-高唐地区和京西昌平地区进行了试验应用.为提高转换波震相识别的可靠性,在资料分析中采用了偏振滤波的方法.工作结果获得了上述两地区的深部构造剖面图.转换波法与爆炸地震法所得结果之对比表明,两者的主要界面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的地震转换波探测结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深部构造的地震转换波探测结果邵学钟,张家茹(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根据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需要,我们于1992-1993年在塔里木盆地开展了地震转换波测深工作.目的是探明地壳和上地幔深部构造...  相似文献   
7.
当远震P波通过地壳、上地幔速度界面时,除了产生PP型折射波,还产生一系列PS型折射转换波.这类PS转换波与初至P波之间的到时差,可用来测定地壳和上地幔构造. 转换波测深法首次在我国鲁西夏津—高唐地区和京西昌平地区进行了试验应用.为提高转换波震相识别的可靠性,在资料分析中采用了偏振滤波的方法.工作结果获得了上述两地区的深部构造剖面图.转换波法与爆炸地震法所得结果之对比表明,两者的主要界面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华北平原中部地区深部构造背景及邢台地震(一)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华北平原中部地区的深部地壳结构,进行了地壳测深的剖面工作。该剖面西起河北省元氏县,东至山东省济南市郊,全长达270余公里。 全线分布九个爆炸点,构成了相遇和追逐的连续观测系统。根据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点记到了很多一次反射波和一次首波,同时亦存在着多次波。该区地壳分为七个层次,且由高低速相间的介质组成。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5-36公里,上覆介质的平均速度为6.0公里/秒,上地幔顶部介质的层速度为8.1公里/秒。 该区地壳为不均匀的多层结构,并存在着高速梯度夹层。 文中最后给出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综合速度分布和地壳模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利用地震转换波测深法研究1976年7.8级唐山大震区深部构造的某些结果,得出了沿两条测线的深部构造剖面图。发现在极震区的数十公里的范围内,地壳和上地幔具有异常结构,在地壳中部比震区外围多出一个中间层位,埋深约12-20km,地壳上部界面向上挠曲,而莫霍面和上地幔顶部界面却强烈地向下挠曲,引起了震区岩石圈厚度的加大,在震区存在深浅不等的深部断裂。深部构造与震源分布的对比表明,唐山主震和绝大多数余震均分布在壳内中间层之上,有的甚至就分布在壳内中间层的上、下界面附近。转换波测深结果表明,本区地壳上地幔中强烈的升降差异运动可能是唐山大震的重要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0.
广东大亚湾周围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东大亚湾周围地区,采用地震转换波法取得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初步研究结果。在大亚湾地区的地壳中只能分出一个中间界面(界面C)和莫霍界面(M)。本区为两层地壳,地壳厚度为28—30公里。地壳和上地幔界面埋深变化不大,深断裂不发育,本区深部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性较高的华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