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苏黄止咳肢囊对老年患者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对80例老年感冒后咳嗽患者于应用苏黄止咳胶囊前、应用后第3天和第7天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日间平均收缩压 (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和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百分率(d-nMAP/dMAP)。结果用药后第3天和第7天动态血压24hSBP,24hDBP,dSBP, dDBP, nSBP,nDBP和d-nMAP/dMAP与用药前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苏黄止咳胶囊可以安全用于无高血压、心脏病及肝肾肺疾病的老年感冒后咳嗽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血压负荷值及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54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有无左心室肥厚分为左心室肥厚组(药物组)和非左心室肥厚组(非药物组),分析两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血压变异系数.结果:LVH组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日间收缩压(dSBP)、夜间收缩压(nSBP)与非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舒张压(nDBP);与非LVH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H组dSBP、nSBP、24h DBP、dDBP、nDBP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在高血压治疗中,不仅要进行血压水平控制,也要注重通过选择有效的药物调节血压昼夜节律,达到逆转靶器官损害和改善预后的目的,从而降低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治疗的23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115例,2组均给予缬沙坦80 mg/d口服,联合组同时每日加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 mg,疗程6周后对比2组的降压效果[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同时比较治疗前、治疗6周后的血清内皮素(ET-1)、踝肱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前,联合组和对照组的24 hSBP、24 hDBP、dSBP、dDBP、nSBP、nDBP、ET-1、baPWV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吵.05);治疗6周后,联合组患者的24 hSBP、24 hDBP、dSBP、dDBP、nSBP、nDBP、ET-1、baPWV测定值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联合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与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更好,同时更好的降低ET-1、baPWV水平,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压变化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MOBIL-O-Grap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EH组)和3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24小时血压,比较其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SBP、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无差异(P>0.05),nSBP、nDBP、夜间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存在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血压升高,夜间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住院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132例进行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血管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20例,IMT增厚组56例,IMT斑块组56例,后2组判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另外,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132例患者分为非晨峰组49例和晨峰组83例.测定各组血脂、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结果 IMT正常组、IMT增厚组、IMT斑块组TG、TC、LDL-C、HDL-C、ApoA、ApoB、Hcy、hs-CRP、24 h SBP、24 h DBP、dSBP、dDBP、nSBP、nDBP、24 h SBPV、dSBPV、血压晨峰检出率、NIHSS、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脂、Hcy、hs-CRP、24 h SBPV、dSBPV、血压晨峰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高血压(EH)患者和正常血压者的血压昼夜变异性,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特点,以及与正常血压者的异同.方法12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0例正常血压者分别作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比较两组平均血压各参数(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和两组间的变异性参数--标准差s(24hSBPs、24hDBPs、dSBPs、dDBPs、nSBPs、nDBPs),各时间段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系数CV.结果高血压组平均血压参数(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显著大于正常血压组(P<0.001).昼夜变化规律两组一致,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各参数(24hSBPs、24hDBPs、dSBPs、dDBPs、nSBPs、nDBPs)大于正常血压组.各时段的变异度指标--变异系数(24hSBPCV、24hDBPCV、dSBPCV、dDBPCV、nSBPCV、nDBPCV)其绝对值显著大于正常血压组.两者血压变异性(BPV)变化规律,均为昼夜24h血压变异大于白天的血压变异,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白天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结论本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显著大于正常血压者,而两者血压变异性的昼夜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鼻出血24h动态血压特征及血压控制和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3月高血压鼻出血患者100例为观察对象,监测患者血压并实施护理,观察患者24h平均动脉压(mABP)、24h收缩压(24h SBP)、24h舒张压(24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临床转归、住院时间。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鼻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血压鼻出血患者24h SBP、dSBP、nSBP及24h DBP、dDBP、n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护理后,所有患者止血成功,未发生因鼻出血死亡情况,住院时间(4.86±1.02)d;夜间血压升高、高胆固醇、高血压病程、高血压Ⅱ~Ⅲ级是高血压鼻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高血压鼻出血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不明显,加强护理有助于患者康复,夜间血压升高、高血压病程、高血压Ⅱ~Ⅲ级是高血压鼻出血密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该类患者的观察及护理,预防多次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高血压患者早晚服用长效钙离子拮抗剂(CCB)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对昼夜血压的影响。方法对4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动态血压检测,分为2组;A组,即杓型组(n=18);B组,即非杓型组(n=23),将B组患者又分左旋氨氯地平早晨组(n=11)与晚上组(n=12),口服剂量2.5mg/1次/d。治疗第8周末复查动态血压。结果早晨和晚上服药组平均日间收缩压(dSBP)与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与舒张压(nDB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早、晚服药对dSBP、dDBP的降压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nSBP、nDBP的降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上服药使高血压非杓型转为杓型比例高于早晨服药。结论晚上服用左旋氨氯地平能使部分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更有效地控制血压,稳定夜间血压,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PV)与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方法对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伴 LVH 和不伴 LVH 组患者24 h ,日间,夜间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标准差(SD)差异,采用 Pearson 相关系数和多因素回归系数评价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 SD 的相关性。结果伴 LVH 患者的24 hSBP -SD、日间 SBP - SD 和夜间 SBP - SD 均高于不伴 LVH 患者(P ﹤0.05),24 hDBP - SD、日间 DBP - SD 和夜间 DBP - SD 间均未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 ﹥0.05);患者左室重量指数(LVMI)与24 h SBP - SD 呈正相关(r =0.501,P ﹤0.05),与24 DBP - SD无相关性(r =0.141,P ﹥0.05);24 h SBP - SD、日间 SBP - SD、夜间 SBP - SD 值与 LVMI 独立相关,回归系数分别为0.167,0.093,0.196。结论 LVH 形成过程中,SBP 变异性增加比 DBP 变异性更为重要,且以夜间 BPV 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增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影响。方法连续选择新近来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09例,入选对象在开始治疗前接受了创便携式(美国AMR4型)动态血压仪24h血压监测。结果 10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老年高血压组(58例)的收缩压(SBP)夜间下降率、舒张压(DBP)夜间下降率、SBP杓型例数和DBP杓型例数均明显少于中、青年组(51例),而SBP非杓型例数和DBP非杓型例数则明显多于后者(P均<0.01~0.05)。结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对心脏结构和肾功能损伤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年龄、性别相匹配的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2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心脏结构、肾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2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夜间血压变异显著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左室重量指数高于杓型组,肾功能尿系列蛋白检出率非杓型组均显著高于杓型组。结论非杓型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节律类型较杓型组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肾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2.
阮淑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3,(24):3710-3712
目的比较拉西地平片与拉贝洛尔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拉西地平组与拉贝洛尔组各56例,分别服用拉西地平片4mg/d、拉贝洛尔片200mg/d,共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情况。结果拉西地平组与拉贝洛尔组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3,P〈0.05)。拉西地平组治疗前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dDSD、nDSD相比较,t=23.12、14.96、10.64、8.04、10.49、3.66、12.81、4.95、10.35、4.41,均P〈0.05;拉贝洛尔组治疗前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dDSD、nDSD相比较,t=17.41、14.41、8.40、7.65、6.70、4.38、10.27、6.71、6.56、5.29,P〈0.05;拉西地平组与拉贝洛尔组治疗后两组dSSD、nSSD相比较,t=3.30、3.45,均P〈0.05。结论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拉西地平与拉贝洛尔均有良好的降压疗效,拉西地平治疗总有效率优于拉贝洛尔组。拉西地平在改善血压昼夜节律,降低血压变异性方面优于拉贝洛尔。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比较厄贝沙坦与依那普利对高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及靶器官保护。方法将94例高龄(年龄≥7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47例与依那普利组47例,两组疗程均为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采用24hABPM前后降压疗效及血尿酸等指标变化。结果厄贝沙坦组总有效率为91.49%,依那普利组为89.36%,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显著降低(P<0.01);两组降压的谷/峰比值分别为(80.65±5.3)%和(47.90±4.6)%,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治疗后非杓型高血压所占比例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厄贝沙坦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有统计学差异(P<0.01),依那普利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对高龄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确切,并能明显改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明显降低血尿酸水平,不良反应发生少而轻,依从性和耐受性良好,可以作为高龄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赵静  韩卫星  胡华青 《安徽医药》2013,17(12):2089-2090
目的 分析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性.方法 选取40~91岁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118 例进行24 h态血压监测,其中男性68 例,占57.6%;女性50 例,占42.4%.并将年龄分为中年(40~64岁)、老年(65~79岁)和高龄(80~91岁)三组.结果 男性24 h、白昼和夜间平均舒张压都高于女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收缩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年组、老年组和高龄组高血压病人收缩压随年龄组增高而上升,舒张压则表现为下降趋势.中年组、老年组和高龄组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分别为65.1%、75.0%和93.5%,随着年龄组增高非杓型高血压检出率呈增高趋势(趋势χ2 =7.759,P〈0.01).结论 高血压病人昼夜节律异常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昼夜节律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振幅、动态血压的变化情况以明确心电重构与血压控制的关系。方法 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360例血压分级为2级及以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血压控制达标组(53例)和血压控制未达标组(307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24 h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实验室检查指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控制未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血压控制达标组比较,未达标组患者男性多见,心电图V1导联T波振幅增高(P<0.05),TV1>TV5、V6和V6 T/R<1/10比例增加(均P<0.05)。心电图TV1>TV5、V6组(90例)患者平均收缩压(m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较非TV1>TV5、V6组(270例)升高,V6 T/R<1/10组(119例)患者m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nSBP、nDBP较非V6 T/R<1/10组(241例)升高(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校正年龄、性别、高血压分级、高血压病程及降压药物种类混杂因素,V1、V3导联T波振幅升高及TV1>TV5、V6、V6 T/R<1/10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的危险因素;校正混杂因素后,仅TV1>TV5、V6、V6 T/R<1/10是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3.145、2.632;95%CI分别为1.156~8.556、1.067~6.449;均P<0.05),V1、V3导联T波振幅升高不是血压控制未达标的危险因素。结论 心电图TV1>TV5、V6、V6 T/R<1/10与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未达标有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动态血压监测分为勺型组(50例)与非勺型组(50例).监测两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及IMT,之后分析两组患者IMT的差异、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患者BMI、LDL-C、TG、TC等基础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非勺型组IMT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勺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IMT关系密切,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会造成颈动脉IMT增厚,在预防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超声心动图评价氨氯地平消退轻中度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轻中度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20例,给予氨氯地平口服20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24h动态血压监测的指标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nDBP与心脏超声左室肥厚的指标IVST、PWT、LVMI用药后均较用药前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氨氯地平能够明显降低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24h血压,并能使其左室肥厚明显消退。  相似文献   

18.
王辉 《中国医药》2009,4(1):42-43
目的探讨钠曲线透析和序贯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31例伴难治性高血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计算器产生随机数字分为钠曲线透析组16例和序贯透析组15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血容量下降率和红细胞压积以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钠曲线透析和序贯透析在平均动脉压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比较平均动脉压水平,钠曲线透析较序贯透析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容量下降率、红细胞压积,钠曲线透析较序贯透析组有所降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钠曲线透析组血管紧张素Ⅱ下降较序贯透析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顽固性高血压的控制上钠曲线透析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ABPM)与尿微量白蛋白(UMA)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测定180例高血压患者的尿UMA,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UMA组和非UMA组,所有患者行24hABPM监测,并比较两组血压水平差异及血压水平与UMA的关系。结果 UMA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平均脉压(24hP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平均脉压(APP)明显高于非UM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脉压与24hUMA呈正相关,r=0.53,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水平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分泌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