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9岁,“反复上腹疼痛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二十余日”收住入院。入院B超提示:肝外胆管阻塞,左右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炎伴胆囊内泥沙淤积,胆总管内低回声。MRCP提示肝门部胆管狭窄,右肝管显示,左肝管未显示,考虑肝门部胆管癌(III b)。肝功能示ALT 188U/L,AST 111U/L,TB 277μmol/L, DB 209μmol/L,ALB 38.6 g/L,AKP 644 U/L,GGT 477 U/L;血CA19-9391.1 U/L。术前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 III b)。于术中发现肝门部肿块3 cm×3 cm,延及十二指肠上方约1.5 cm处胆管,肝门部可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肿块向左肝侵犯,局部侵润左右肝动脉壁及门静脉左支,门静脉主干及右支未见肿瘤侵犯。逐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规则性左半肝联合肝动脉切除+尾状叶部分切除,显露二级右肝管的开口,整形后紧贴肝脏行右肝管空肠吻合术。术后病理报告:左肝门肿块恶性肿瘤,胆管腺癌伴肉瘤样分化,侵润被膜,切缘阴性,肝尾状叶腺癌组织侵润,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肝总动脉旁侵润性转移或转移性腺癌,侵犯神经。术后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ALT、AST升高,术后24 h达到高峰,分别为344 U/L、272 U/L,术后20 d时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术后少量胆漏,每天100 mL,1月后自行愈合。至今已随访10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肝叶坏死、肝脓肿等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右肝巨大肿瘤患者经右侧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入路逆行解剖结扎肝短静脉和右肝静脉在右半肝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3例右肝巨大肿瘤(>8 cm×8 cm)患者,依次采用切开第二肝门分离右肝静脉与中肝静脉间隙,于Glisson氏系统鞘内分离、结扎右半肝门静脉和肝动脉,随后逆行沿右侧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解剖结扎肝短静脉和右肝静脉,最后于肝中线左侧置一阻断带再离断肝中线的右半肝切除术.结果 全组患者在分离右半肝动脉、门静脉、肝后下腔静脉和右肝静脉解剖的右半肝切除术中过程顺利.术中出血量:< 400 mL 7例,500~700 mL 11例,800~1 000 mL2例,l 100~1 400 mL13例;平均为640 mL.术后第3天肝功能变化情况:总胆红素20~40 μmol/L 16例,45 ~ 50 μmol/L 6例,60 μmol/L 1例.血清谷丙转氨酶150 ~200 U/L 14例,250 ~ 400 U/L 9例.血清谷草转氨酶160 ~ 200 U/L13例,230 ~400 U/L 9例,430 U/L 1例.r-谷氨酰转肽酶160 ~200 U/L 14例,220 ~310 U/L 8例,420 U/L1例.术后因并发深静脉细菌感染导致肝功能衰竭1例.结论 肿瘤没有直接侵犯膈肌、肝后下腔静脉或肿瘤非特别巨大可选择沿肝后下腔静脉右前间隙逆行解剖结扎肝短静脉和右肝静脉的右半肝切除术方式,可以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患者为男性,23岁,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于2010年11月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为33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03 U/L,白蛋白为43.1 g/L,胆红素总量为10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μmol/L.行320排CT扫描检查,提示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达85%,肝右动脉起始部狭窄,达80%.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同上,肝动脉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4.
患者为男性,23岁,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于2010年11月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为33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03 U/L,白蛋白为43.1 g/L,胆红素总量为10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μmol/L.行320排CT扫描检查,提示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达85%,肝右动脉起始部狭窄,达80%.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同上,肝动脉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5.
患者为男性,23岁,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于2010年11月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为33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03 U/L,白蛋白为43.1 g/L,胆红素总量为10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μmol/L.行320排CT扫描检查,提示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达85%,肝右动脉起始部狭窄,达80%.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同上,肝动脉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6.
患者为男性,23岁,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于2010年11月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为33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03 U/L,白蛋白为43.1 g/L,胆红素总量为10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μmol/L.行320排CT扫描检查,提示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达85%,肝右动脉起始部狭窄,达80%.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同上,肝动脉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7.
病人男,74岁。因“皮肤、巩膜黄染伴白色陶土样便10d”入院。查体:营养中等,皮肤及巩膜黄染,右上腹部略饱满,无压痛,未触及明显肿块。血清总胆红素320μmol/L,直接胆红素214μmol/L,间接胆红素106μmol/L。CT及B超检查提示:肝内胆管、左、右肝管扩张,胆囊大小正常,肝门部占位。ERCP提示:肝总管及左右肝管分叉部占位;诊断: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Ⅱ型)。  相似文献   

8.
半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和重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半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和重建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方法 本组10例患者分属Ⅲa、Ⅲb、Ⅳ型的肝门部胆管癌,施行右半肝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门静脉右支起始部切除重建1例;右半肝切除+门静脉右支起始部切除重建5例;左半肝切除+尾状叶左侧切除+门静脉左支起始部切除重建+肝动脉切除1例及左半肝切除+尾状叶左侧切除+门静脉左支起始部切除重建3例.结果 10例Ⅲa、Ⅲb、Ⅳ型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行半肝切除联合血管切除重建根治联合性手术,无术后死亡.10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0%、30%、20%.结论 采用半肝切除血管切除重建能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9.
病人 男,55 岁,以反复右上腹疼痛1 个月伴进行性黄疸 1 周为主诉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楚,巩膜、皮肤重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右上腹部可触及肿块大小6 cm×5 cm×5 cm,肝脾未及肿大。肛查:未及肿块。彩超提示肝门部胆管癌并胆囊浸润, CT提示肝门部胆管癌浸润胆囊、右肝叶。总胆红素 250 U/dl,直接胆红素 213 U/dl,间接胆红素 37U/dl。入院第 7 天在气静复合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胰头肿块3 cm×3 cm×3 cm,质硬,浸润胆总管全段、肝门部肿块 5 cm×4 cm×4 cm,胆囊受浸润,右肝Ⅳ、Ⅴ段可触及肿块5 cm×5…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48 岁.因"剑突下闷痛不适伴皮黄、眼黄、尿黄12 d"入院,体查: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平坦,剑突下轻度压痛,无肌卫.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肝区、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肝功能:总胆红素165.07 μmol/L,直接胆红素96.81 μmol/L,谷丙转氨酶410.9 U/L,谷草转氨酶217.4 U/L,碱性磷酸酶550.2 U/L,谷氨酰转肽酶1 123.2 U/L,胆汁酸404.65μmol/L;MRCP结果:考虑胆总管结石并肝内外管扩张;右前支胆管变异(图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选择性胆道引流是否能够降低行联合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的并发症以及病死率。方法:回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116例血清总胆红素(TB)在85μmol/L以上行联合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选择性胆道引流对肝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直接手术组54例,引流组62例,平均引流9 d,引流组术前的TB下降为(214±115)μmol/L,与引流前的(290±100)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胆道引流可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P)、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2%(64/116),引流组为58.1%(36/62),手术组为51.9%(28/54),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个并发症总发生率2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引流组死亡6例(9.7%),手术组死亡6例(11.1%),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结论:选择性胆道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术前的肝功能,但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单肝段移植     
部分肝移植目前已成为儿童晚期肝病的治疗方法.最常用的部分肝是左外段(Ⅱ、Ⅲ段)和左半肝(Ⅰ、Ⅱ、Ⅲ、Ⅳ段),但对小儿腹腔上述缩小的供肝仍过大,故作者采用单肝段原位移植术.病例报道 1992年10月为一4个月的男孩行单肝段原位肝移植术.病儿出生后76天时因肝外胆道闭锁而行门肠吻合术,肝活检示广泛的门静脉纤维化伴胆管增生.术后因无胆汁而深度黄疸、肝肿大.超声探查见门静脉通畅.同年10月28日获一供肝,保留左外侧肝段(Ⅱ、Ⅲ段)及左肝静脉和肝门完整的血管胆道结构.受体肝切除时保留下腔静脉.术中发现受体肝右动脉起始于肠系膜上动脉,有两支细小的肝主动脉供应左半肝.将供体肝静脉与受体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供肝的左门静脉与受体左、右门静脉汇合部吻合.肝动脉重建则以供肝肝总动脉与胃十二指肠动脉汇合部和受体肝右动脉吻合.胆道重建方式为左肝管与第一次手术建立Roux—Y空肠攀吻合.术后第3天肝转氨酶急剧增高,多谱勒超声探查提示肝动脉无血流,动脉CT证实为肝动脉血栓.故行急症再次移植术.术中见移植肝对小儿腹腔仍嫌体积过大,故行肝Ⅱ殷切除,仅留肝Ⅲ段.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8岁.因"间断性右上腹部疼痛10d,黄疸7d"入院.入院查体:神志清,营养尚可,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心肺正常,腹部稍膨隆,全腹软,剑突下深压痛,无反跳痛,肝肋缘下3 cm,边缘规整,脐右侧可触及大约3 cm×5 cm×6 cm肿块,光滑,活动度良好,叩诊呈鼓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肝功ALT:197 U/L,AST:251 U/L,ALP:1218 U/L,GGT:481 U/L,TBIL:228.3 μmol/L,DBIL:116.1μmol/L,IBIL:112.2 μmol/L,ALB:38.5 g/L;AFP:5.3 μg/L;CA199:72.3 U/ml.腹部强化CT:肝门部占位并梗阻性胆系扩张,肝门部胆管癌可能.腹部MRI:肝门部见4.4cm×3.5 cm ×4.1 cm肿块,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持续强化.术前诊断为:肝门部占位,梗阻性黄疸.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18岁,中学生.因右上腹胀痛不适并发热3 d,于2008年5月2日入住消化内科.上腹部CT平扫认为肝右叶占位并破裂出血,增强后考虑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或血管瘤并出血.上腹部MRI考虑为肝母细胞瘤.AFP检测阴性,既往无肝炎病史.谷丙转氨酶400 U/L,谷草转氨酶313 U/L,总胆红素23.9μmol/L,结合胆红素9μmol/L.经对症治疗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后于2008年5月6日在全麻下行右肝肿块切除术.术中发现肿块位于第Ⅵ段下方,行第Ⅵ段楔形切除.术后病理报告示:肿瘤10.5 cm×10 cm×6 cm,切面有一7 cm×4 cm×9 cm暗红色出血区,周围可见灰色边界.镜下见结节中央大片坏死及多灶性坏死.坏死周边部分区域肝细胞呈梁索状排列,含2~3层细胞,局部核仁明显.免疫组化示:CD34(+++).其余细胞空泡变性明显,亦可见小梁状排列.最后诊断:肝细胞腺瘤并出血.2009年2月随访时行上腹部CT无异常.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31岁。1988年3月因B超发现肝脏肿块而入院。体检:头颈胸腹四肢及专科情况均未发现异常。B超、CT和γ照相检查均提示肝脏有占位病变,位于左肝内叶和右肝前叶,且门静脉受压。生化检查:肝功正常,HBsAg( ),总胆红素22.2μmol/L  相似文献   

16.
肝门部胆管癌(Hilarcholangiocarcinoma HC)或称近端胆管癌于1965年由Klatskin首先描述,是一种发生在左右肝管汇合处的恶性肿瘤,又称Klatskin's瘤,为胆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当然来自肝内大胆管癌也会侵犯肝门胆管,两者有时很难区分,因此美国癌症联合会的定义是"累及胆囊管开口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扩展至胆管汇合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癌".肝门部胆管癌易侵犯胆管周围的血管和向肝内扩散,早期诊断困难,50%以上的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存在血管侵犯[1,2],当侵犯邻近的门静脉、肝动脉、肝实质与尾叶时,往往难以达到治愈性切除[3,4],故而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5].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55岁.因患乙型肝炎30余年,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反复出血2年余,于2008年10月行原位肝移植.术前肝功能示:白蛋白32 U/L,总胆红素32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3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20 U/L,胆碱脂酶3670U/L,凝血酶原时间15 s;血常规示:白细胞2.01×109/L,血红蛋白浓度80 g/L,血小板35×109/L;钡餐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CT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累及肠系肠上静脉.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55岁.因患乙型肝炎30余年,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反复出血2年余,于2008年10月行原位肝移植.术前肝功能示:白蛋白32 U/L,总胆红素32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3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20 U/L,胆碱脂酶3670U/L,凝血酶原时间15 s;血常规示:白细胞2.01×109/L,血红蛋白浓度80 g/L,血小板35×109/L;钡餐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CT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累及肠系肠上静脉.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55岁.因患乙型肝炎30余年,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反复出血2年余,于2008年10月行原位肝移植.术前肝功能示:白蛋白32 U/L,总胆红素32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3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20 U/L,胆碱脂酶3670U/L,凝血酶原时间15 s;血常规示:白细胞2.01×109/L,血红蛋白浓度80 g/L,血小板35×109/L;钡餐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CT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累及肠系肠上静脉.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性,55岁.因患乙型肝炎30余年,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反复出血2年余,于2008年10月行原位肝移植.术前肝功能示:白蛋白32 U/L,总胆红素32 μmol/L,丙氨酸转氨酶3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20 U/L,胆碱脂酶3670U/L,凝血酶原时间15 s;血常规示:白细胞2.01×109/L,血红蛋白浓度80 g/L,血小板35×109/L;钡餐示:食管胃底静脉重度曲张;CT示: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累及肠系肠上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