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持续床旁脑电图监测在量化镇静深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运用脑电指数与Ramsay镇静评分进行对照研究,分析两种镇静评分方法临床价值的异同。结果:36例患者脑电指数95%边缘频率、平均频率与Ramsay评分均有负相关性。8频率与Ramsay评分有较好的正相关性。结论:联合使用Ramsay和脑电指数监测,能更好地反映镇静深度的动态变化,对临床镇静用药具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3.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与主观评分的相关性,研究其对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将重症监护病房(ICU)需要机械通气的83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定镇静目标为镇静一躁动评分(SAS)3~4分,分别用BIS(研究组,42例)和SAS(对照组,41例)监测患者的镇静深度,记录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后每隔16 h的呼吸、循环指标和BIS、SAS、Ramsay 3种镇静评分,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各种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83例患者均达镇静目标,两组间呼吸、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患者镇静后呼吸频率、吸入氧浓度较镇静前显著下降,脉搏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IS值与主观评分间相关性良好,其中BIS与SA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6,P<0.05),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0,P<0.05),SAS与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08,P<0.05).结论 用BIS监测评估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简单方便、同步有效,是评价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的良好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3.
BIS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深度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5例机械通气患者,静脉注射咪唑安定达到SAS评分3~4分,持续或间断给药维持镇静深度,记录患者每2小时的SAS镇静分级评分及BIS,观察24小时。比较SAS评分与BIS值的相关性。计算BIS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根据ROC曲线和BIS评价镇静深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寻找最适BIS值。结果:随镇静深度的加深,BIS明显降低,BIS与SAS评分呈正相关(r=0.662,P<0.05);SAS评分3~4分(镇静适度)时对应的BIS临界值为69.5~79。结论:BIS监测与SAS评分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同步客观地监测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深度,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联合Ramsay镇静评分在预防ICU患者非计划性气管拔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93例神志清醒的气管插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47例与对照组46例,实验组采用BIS监测联合Ramsay镇静评分进行镇静管理,对照组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进行镇静管理,对2组患者气管插管期间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BIS监测联合Ramsay镇静评分比单纯Ramsay镇静评分法更适合于气管插管患者的镇静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科收治的20例成人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丙泊酚维持镇静,记录镇静过程中Ramsay评分1~6分时分别对应的BIS值,就BIS值与Ramsay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对护士进行镇静问卷调查。结果:BIS值与对应的Ramsay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887,P0.001)。镇静程度越深,Ramsay评分越高,BIS的数值越低。绝大多数护士认可BIS监测在镇静护理中的作用。结论: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丙泊酚维持镇静,与Ramsay评分相比,利用BIS值来评价其镇静相关情况比较客观,同时可以明显减轻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熵指数与Ramsay评分在危重症儿童镇静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的接受机械通气的非神经系统疾病患儿63例,根据病情给予咪达唑仑注射液镇静,监测脑功能熵指数及Ramsay镇静评分。对比无镇静及注射镇静药物后不同Ramsay评分下的熵指数,分析熵指数与Ramsay评分相关性,比较镇静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及PH、SPO2、PCO2的变化。结果 镇静后,患者心率(HR)、呼吸(RR)水平明显下降,PH值及SPO2较镇静前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镇静前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AP)、PCO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E、RE值与Ramsay评分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值为[SE:r值为-0.966,(P=0.000)。RE:r值为-0.961,(P=0.000)]。结论 熵指数(SE、RE)与Ramsay评分有良好的相关性,在危重症儿童镇静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监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经鼻清醒盲探气管插管时镇静深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0例Malampati试验Ⅲ~Ⅳ级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行经典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插管前给予咪唑安定、芬太尼,至警觉镇静评分为3分时,经鼻腔盲探气管插管,观察用药前后及插管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和警觉镇静评分的变化。结果: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值均随镇静深度加深而下降,且与镇静评分下降一致;随警觉镇静评分降低,脑电双频指数、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逐渐降低,与镇静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鼻腔气管插管后1,3 min脑电双频指数、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上升,与插管前警觉镇静评分3分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后患者均能耐受气管插管操作,术后随访患者对气管插管过程均无不良回忆。结论:脑电双频指数能准确反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经鼻腔插管时的镇静深度,与警觉镇静评分呈正相关;脑电双频指数值为71~80,警觉镇静评分3分时的镇静深度最适宜行清醒盲探经鼻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ral index,BIS)监测在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中的应用现况。方法纳入需镇静治疗的ICU机械通气患者25例,根据病情采用靶控输注镇静药物,同时进行BIS监测和Ramsay评分,监测心率(heart rate,HR)、呼吸频率(breathing rate,R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外周血氧饱和度(Sp O2)。结果随着镇静程度的加深,Ramsay评分逐渐增高,而BIS逐渐下降(P<0.05)。BIS数值约60~80的生命体征较镇静前平稳,HR、RR、MAP在镇静后数值均较镇静前下降(P<0.05);Sp O2镇静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S不仅能准确反映镇静深度,并可动态量化监测镇静深度,减少护理量及不良事件发生,可用于ICU镇静深度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监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经鼻清醒盲探气管插管时镇静深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0例Malampati试验Ⅲ~Ⅳ级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行经典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插管前给予咪唑安定、芬太尼,至警觉镇静评分为3分时,经鼻腔盲探气管插管,观察用药前后及插管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和警觉镇静评分的变化.结果: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值均随镇静深度加深而下降,且与镇静评分下降一致;随警觉镇静评分降低,脑电双频指数、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逐渐降低,与镇静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鼻腔气管插管后1,3 min脑电双频指数、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上升,与插管前警觉镇静评分3分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后患者均能耐受气管插管操作,术后随访患者对气管插管过程均无不良回忆.结论:脑电双频指数能准确反映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经鼻腔插管时的镇静深度,与警觉镇静评分呈正相关;脑电双频指数值为71~80,警觉镇静评分3分时的镇静深度最适宜行清醒盲探经鼻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实时监测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0例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静脉注射咪唑安定或异丙酚达到合理镇静,采用盲法对患者每隔5min分别记录1次Ramsay镇静分级评分及BIS。比较Ram say镇静分级评分对应BIS中位数的总体差异,分析BIS结果与Ram say镇静分级评分的相关性。计算BIS的敏感度和约登(Youden)指数,确定BIS监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随镇静深度的加深,BIS明显降低,Ramsay分级评分对应的BIS中位数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BIS与Ram say分级评分呈负相关(r=-0.794,P<0.01);Ram say分级评分2~5分(为合理镇静)时对应的BIS中位数的95%可信区间(参考值范围)为61~84;当BIS值为81时,BIS监测从镇静合理到镇静不足的Youden指数和敏感度最高;Ram say分级评分为6分(为镇静过度)时对应的BIS中位数的95%可信区间为48~58。结论BIS监测与Ram say镇静分级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实时、客观地监测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状态,并指导镇静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