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吡格列酮与磺酰脲类药物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与磺酰脲类药物合用治疗 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5 0例 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磺酰脲类药物基础上 ,服用吡格列酮 30mg/d ,治疗 12周后 ,观察患者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空腹及餐后 2h血糖和血清胰岛素浓度的变化。结果 服药后空腹及餐后血糖、HbA1C、血中胰岛素水平明显下降。结论 吡格列酮合用磺酰脲类药物可明显改善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格列本脲的10年来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上合理使用格列本脲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近10年(1999~2009)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报道的格列本脲的不良反应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格列本脲不良反应表现较多,机制复杂,最常见的是低血糖,其次是肝功能损伤。结论:临床上应该重视格列本脲的不良反应情况,针对不同病人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和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58例服用格列吡嗪或格列齐特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加用吡格列酮;B组28例,加用吡格列酮和二甲双胍。治疗12周,观察两组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比较,B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PG)、糖负荷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A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FPG、2hPG、HbA1C、TC、TG、LDL-C较治疗前降低,而HDL-C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吡格列酮能降低FPG、2hPG、HbA1C和调节血脂水平,联合二甲双胍降糖作用更明显,并能减轻体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毗格列酮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40例)、二甲双胍组(40例)及联合治疗组(40例),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胰岛素(INS)的变化。结果:连续服吡格列酮3个月后其FPG、2h-PG、HbAlC及空腹胰岛素(FINS)与试验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二甲双胍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肝肾功能等无影响。结论:吡格列酮能显著降低血糖并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高鲜会  徐宏平 《临床荟萃》2006,21(20):1497-1498
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笔者应用前列腺素E1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肾病(DN)33例,并与常规治疗和单用吡格列酮进行比较,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加胰岛素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磺脲类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单纯使用胰岛素组仅予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吡格列酮组予胰岛素和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12周,记录患者体重、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的变化。结果12周后60例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吡格列酮+胰岛素组胰岛素用量平均减少14.8%(P〈0.001),胰岛素治疗组平均胰岛素剂量增加剂量18.6%。结论吡格列酮与胰岛素联合使用安全可靠,可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达标时间,有利于平稳控制血糖,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胰岛素加吡格列酮联合治疗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7.
选取我院8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甘精组和格列奇特组各40例,甘精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格列奇特组采用格列奇特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各时期C-肽释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间C-肽释放峰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C-肽释放曲线下面积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扩大(P〈0.05);甘精素组患者治疗3年后C-肽释放峰曲线下面积与半年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格列奇特组患者治疗3年后C-肽释放曲线下面积较半年时相比明显缩小(P〈0.05)。早期甘精胰岛素或格列奇特联合吡格列酮两种强化治疗方案均有助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恢复,同时可以部分逆转胰岛β细胞功能,但在停用甘精胰岛素3年后患者仍可保持胰岛β细胞功能相对平稳状态,而格列奇特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却逐步衰竭。甘精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初发2型糖尿临床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格列喹酮对胰岛β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影响。方法:格列哇酮、格列苯脲、N-乙酰半胱氨酸(NAC)加入培养基和仓鼠胰岛瘤β细胞株HIT-15细胞共同孵育5天后,应用硫代巴比妥法和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β细胞内SOD和丙二醛(MDA)。结果:格列苯脲组MDA水平明显升高,SOD降低(P<0.05),格列喹酮组无影响。结论:格列喹酮不增加胰岛β细胞的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9.
吡格列酮是继曲格列酮之后新的一种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该药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增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降低胰岛素抵抗 ,从而降低血糖 ,而不刺激胰岛 β细胞分泌胰岛素。我们对盐酸吡格列酮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1 对象和方法1.1 对 象 按ADA标准 (1997年 )入选确诊的 2型糖尿病患者 4 8例 ,平均年龄 5 9.0 8± 7.31岁 ,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30例。入选者在入选前均接受磺酰脲类和双胍类降血糖药物治疗 3个月以上 ,且联合用药稳定剂量至少 1个月以上 ;入选时空腹血糖在 7.0~13.0mmol/L ;体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吡格列酮对老年高血压并胰岛素抵抗病人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老年高血压并胰岛素抵抗病人口服吡格列酮15mg/d,共16周.服药前后分别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O-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同时测定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和24h动态血压。结果吡格列酮治疗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二聚体抗原水平明显下降(P〈0.0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水平明显增加(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提高(P〈0、01),空腹胰岛素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P〈0.01);24h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降低(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治疗前空腹胰岛素水平对PAI-1的降低影响最大(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有效改善老年高血压并胰岛素抵抗病人纤溶系统功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空腹胰岛素水平是影响病人纤溶功能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理由 《临床荟萃》2006,21(23):1694-1694
意大利Francesco Purrello在Diabetes Care杂志上报告,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短效胰岛素促分泌药瑞格列奈(repaglinide)治疗比长效格列本脲(glyburide)更安全,瑞格列奈组发生低血糖的案例更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方法30例DN患者(DN组),经吡格列酮治疗12周,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取外周静脉血及24h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脂联素水平,采用磺柳酸比浊法测定尿蛋白,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组)对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N患者血清TNF-α及尿蛋白显著升高(P〈0.01),脂联素水平明显下降(P〈0.01),经吡格列酮治疗12周后,血清TNF-α、尿蛋白下降,脂联素水平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降低DN患者血清TNF-α水平,减少尿蛋白排泄,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具有抗炎、保护肾脏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格列本脲治疗新生儿糖尿病患儿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4年4月我科格列本脲治疗6例新生儿糖尿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本组患儿口服格列本脲血糖控制理想,无低血糖反应发生。结论:调整新生儿糖尿病治疗方法的同时,严密预防感染,做好饮食、症状及用药护理,准确监测血糖,注重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可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糖调节受损(IGR)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糖调节受损门诊初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一般行为干预。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吡格列酮15mg/d,连续12周。干预前后分别测定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空腹血糖(FBG)及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2hBG)及胰岛素(2hl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肾功、肝功,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及腰臀比(WHR)。结果 对照组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干预组干预前后体重、腰臀比、肾功、肝功无变化;干预后BMI、血压、FBG、2hBG、FINS、2h1NS、HbA1c、TC、TG、LDL-C均降低,HDL-C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吡格列酮干预IGR患者,可明显改善其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资料 男,1岁8个月.因昏睡12小时,抽搐1次入院.患儿约24小时前误服格列本脲片(剂量不详),未引起家长注意,无面色苍白及大汗,正常入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41名年龄35~59岁的初诊糖尿病前期患者(6.1mmol/L≤FPG〈7.0mmol/L和/或7.8mmol/L(2hPG〈11.1mmol/L)患者,经改变生活方式1个月后,仍未达到或超过以上最低基线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吡格列酮15mg/d或安慰剂,疗程12周。观察治疗前后肱动脉血流、血管顺应性、血一氧化氮(NO)水平、血压、心率、体重指数、简化葡萄糖耐量试验、血胰岛素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吡格列酮组治疗后血糖、胰岛素水平明显降低,血管顺应性改善,肱动脉血流和血NO明显增加,TG亦明显降低。与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以上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血压、体重指数、TC和LDL等指标两组治疗前后以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吡格列酮治疗糖尿病前期患者,不但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而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可能与NO合成增加有关。另外,TG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伴糖耐量减低(1GT)的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伴IGT、的MS患者采用吡格列酮45mg/d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胰岛素敏感度检测指数(QUICKI)、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诱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ID),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改变。结果治疗后FMD明显改善(P〈0.01),QUICKI指数升高(P〈0.05);hs-CRP水平降低(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明显改善IGT的MS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改善体内胰岛素抵抗,抑制慢性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吡格列酮对人胃癌细胞MCG-803生长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配体吡格列酮对人胃癌细胞株MCG-803生长及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吡格列酮作用于MCG-803后,分别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Annexin V/PI双染色流式细胞术、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细胞增殖状态、细胞凋亡率及PPAR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吡格列酮均可显著抑制MCG-803细胞增殖(P〈0.01),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48小时后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随着吡格列酮浓度增加,PPARγ基因表达呈升高趋势。结论吡格列酮呈剂量及时间依赖性抑制人胃癌细胞株MCG-803生长,并促进其凋亡;PPARγ在MCG-803中有表达且随着吡格列酮浓度增加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8月内分泌科收治的3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治疗组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15mg,1次/d),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片(500mg,3次/d),治疗观察12周,观察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空腹血糖下降时间比对照组要早,两组餐后2h血糖下降,无明显差异。结论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较好,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环境因素引起的内脏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并观察吡格列酮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59%高脂饮食喂养大鼠4周制成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后,给予吡格列酮干预4周,观察内脏肥胖对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吡格列酮对其的干预。结果:经59%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增高,血脂、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亦明显增高。给予吡格列酮干预后药物干预组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均明显减低,血脂、血清FFA亦明显减低。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内脏肥胖并导致胰岛素抵抗,而吡格列酮可干预此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