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适应院Z-箍缩物理实验的发展,本年度进一步研究了钼丝的制备工艺、钼丝表面镀金工艺、氘代聚合物纤维制备工艺和表面纳米涂层银工艺,初步进行了超声化学法制备纳米银的研究,调研了研制丝阵负载自动绕丝设备的可行性,研究了各种丝阵负载的结构及靶场安装调试工艺,完成了两轮Z-箍缩物理试验用负载的制备。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表面银纳米颗粒的大面积均匀沉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化学浸润和光还原法在聚合物薄膜基片(三醋酸纤维树酯)上直接沉积制备出大面积范围内颗粒大小、表面密度等分布均匀的纳米金属银颗粒.紫外吸收光谱和高分辨透射电镜分析表明,在室温实验条件下调整化学溶液浓度,可获得颗粒直径在2—5nm范围内的球形金属纳米银颗粒.通过接触拷贝方式,获得了基于银纳米颗粒形成的全息光栅. 关键词: 银纳米颗粒 聚合物薄膜 浸润 光还原  相似文献   

3.
纳米银粒子复合膜的制备及光学性质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贵安  王应宗  苗润才 《光子学报》2000,29(10):956-960
本文介绍了一种制备纳米复合薄膜的简易方法.以银胶为纳米粒子的来源,将银粒子渗入明胶基质中,成功地制备出纳米银粒子明胶复合膜及染料(FS,Rh6G)包覆纳米银粒子的复合膜.并报道了所制备的复合膜的电镜(TEM)、吸收谱和荧光光谱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将纳米氧化锌(ZnO)颗粒加入熔融的石蜡(PW)并进行搅拌和超声制备了一种纳米ZnO/PW复合相变储能材料。为使纳米氧化锌在基体物质中分散均匀,在制备过程中使用了搅拌和超声以制备均匀的复合材料。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微观结构表明氧化锌在石蜡中分散良好。对所得ZnO/PW复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相变焓及导热系数等热物...  相似文献   

5.
制备了两种不同表面电性的胶态纳米银,选取阴离子型染料分子荧光素钠、既有阴离子基团又有阳离子的染料分子罗丹明B,研究其在两种纳米银表面的荧光增强及荧光猝死现象,当罗丹明B(RhB)分子分别吸附在这两种纳米银上时,对负电性纳米银,观察到荧光猝死、荧光峰红移现象,且在分子的浓度适当时,加入KBr可获得较强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在正电性纳米银上,当分子的浓度较大时观察到荧光猝灭,当分子的浓度较小时观察到荧光增强,而当荧光素钠分子(FS)分别吸附在这两种纳米银上时,在负电性纳米银,观察到荧光猝死;在正电性纳米银上观察荧光急剧增强现象,从分子的结构及纳米银表面局域场增强或无辐射通道的增加对增强和猝灭的原因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辉光放电─冷凝─原位加压制备纳米固体材料朱勇(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合肥230031)纳米固体材料是一种全新的类气体结构材料,它具有许多特殊优异的性能。与目前已知的较大晶粒的多晶及非晶材料不同,它在结构上表现为长程无序和短程无序[1],因而受到了...  相似文献   

7.
《物理》2007,36(7):572-574
1胡刚复奖 项目名称:信息功能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物性测量技术 主要完成人:顾长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高可靠性信息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与物性测量技术是目前纳米科技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特别是关于纳米材料的原位物性测量,以及纳米尺度低维人工结构、  相似文献   

8.
ICF物理实验用纳米Cu块体靶材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了金属纳米粉体并采用真空手套箱专利技术和冷压法在高压(1.5 GPa)作用下保压40 min后,成功制备出了相对密度达97%和显微硬度达1.85 GPa的金属Cu纳米晶材料。经XRD分析,其晶粒大小为20 nm。正电子湮没(PAS)实验结果表明,其空隙大小和数量与采用惰性气体冷凝法原位压制(IGC)的样品相比,空位簇数量较多,微空隙的大小和数量基本相当。激光惯性约束聚变(ICF)模拟实验表明:采用该方法制备的纳米Cu块体材料靶的激光转换效率比常规Cu材料靶高5倍。  相似文献   

9.
微波加热法快速制备纳米银及其SERS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司民真  方炎  董刚  张鹏翔 《光子学报》2008,37(5):1034-1037
将一定浓度的硝酸银及柠檬酸三钠混合后,用微波加热法根据加热时间及加热方式的不同,制备出了5个纳米银溶胶样品.用电泳仪、吸收光谱、透射电镜对这5个样品进行了表征,发现加热时间短时,纳米银表面带正电,加热时间长时纳米银表面带负电,且加热时间长时吸收峰红移,纳米银尺寸增大.为测试该纳米银溶胶是否具有表面增强喇曼散射 (SERS)活性,选用了阳离子型分子碱性品红(Fuchsine basic )、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阴离子型分子苯甲酸(Benzoic acid),中性分子丫啶橙(Alcidine orange)、苏丹红(Sudan red)作为其SERS活性的测试分子,进行SERS研究.结果发现,所制备的纳米银除样品5对苏丹红分子无增强效应外,其余样品对所选分子都具有较好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0.
纳米银掺杂的高效率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光栅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一种基于掺杂纳米银聚合物分散液晶(PDLC)材料的高衍射率全息电控光栅的制备及特性。通过在原有聚合物分散液晶材料体系中添加适量的纳米银颗粒以制备体全息光栅,实验研究了掺杂不同质量比的纳米银颗粒对全息聚合物分散液晶(H-PDLC)体光栅的衍射效率、驱动阈值电压、响应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掺杂纳米银材料,能够优化聚合物和液晶两相分离结构,使聚合物与液晶分离更加彻底,显著提高H-PDLC体光栅的一级衍射效率,同时能改善体光栅的电光特性,缩短响应时间。初步分析表明,由于纳米银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和体系折射率匹配的优化改善了H-PDLC光栅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了纳米尺寸的银溶胶,研究了纳米银粒子对核黄素(Riboflavin,Ri)水溶液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影响.Ri溶液中加入纳米银粒子,随着纳米银浓度的增大,吸收强度不断增强,372 nm处吸收峰红移,而444 nm处吸收峰蓝移,同时发生荧光猝灭现象.从无辐射通道增强、纳米银表面局域场减弱及Ri分子第一激...  相似文献   

12.
李国龙  何力军  李进  李学生  梁森  高忙忙  袁海雯 《物理学报》2013,62(19):197202-197202
基于共轭聚合物给体材料P3HT和富勒烯衍生物受体材料PCBM共混的体异质结结构 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因其空穴载流子迁移率低而限制了P3HT:PCBM功能层厚度, 从而影响了器件对入射光的吸收. 在聚合物功能层内引入金属纳米颗粒可以利用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增强器件内电场并改善器件的光吸收. 本文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FDTD)方法模拟得到了聚合物功能层内包含了直径为50 nm纳米银球并且球间距为50 nm的聚合物太阳能 电池器件在波长分别为400 nm和500 nm照射时的二维光电场分布以及入射角分别为15°, 45°, 60°时包覆纳米银聚合物功能层横截面内的光电场强度分布; 计算得到了银纳米颗粒尺寸分别为10 nm, 20 nm和50 nm时以及分布在空穴传输层PEDOT:PSS的纳米银器件的光吸收; 并计算了斜入射时包覆纳米银的聚合物功能层光吸收. 理论分析表明: 聚合物功能层加入纳米银球后, 因为纳米银球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使入射光在功能层内散射增强而使器件内的光电场重新分布; 直径较大的纳米银颗粒能产生大角度的光散射, 更有利于聚合物功能层对光的吸收. 这里, 基于有机银盐还原法制备了纳米银颗粒并制备了银等离子体增强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其结构为: glass/ITO (~100 nm)/PEDOT:PSS (40 nm)/P3HT:PCBM (~100 nm)(nano-Ag)/LiF (1 nm)/Al (120 nm). 该器件与平板器件的性能对比实验证实: 通过在聚合物功能层内上引入纳米银颗粒可以有 效增加器件光吸收并改善器件电学性能, 器件外量子效率在520 nm处最大增加了17.9%. 关键词: 纳米银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时域有限差分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  相似文献   

13.
液体中激光烧蚀固体靶制备纳米晶金刚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种独特的方法用来制备纳米晶金刚石,即在丙酮溶液中激光烧蚀石墨靶制备纳米晶金刚石。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电镜(HREM)分析表明,所制备的纳米晶金刚石为立方金刚石和六方金刚石晶体。  相似文献   

14.
纳米氢氧化镍粒子微乳液/反相胶团法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严少平 《物理》2002,31(4):246-248
微乳液为制备纳米级材料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文章首次分别采用微乳液法与反相胶团法合成了纳米β-Ni(OH)2和纳米a-Ni(OH)2;采用粉末晶体衍射、透射电镜和选区电子衍射对纳米氢氧化镍颗粒进行了表征。粉末晶体衍射与透射电镜分析表明这两种纳米颗粒的基本直径为10nm。选区电子衍射表明,两种纳米颗粒主要由多晶结构组成,同时其 表面还存在有非晶氢氧化镍。非晶相的产生是由于快速成核的氢氧化镍颗粒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长大的速度被迅速“冻结”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开发可靠、生态友好的纳米材料合成方法是当今纳米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天然生物材料如丝素蛋白原位合成来制备纳米贵金属溶胶是一种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方法之一。文章在室温下以丝素原位还原硝酸银制得了纳米银/丝素复合溶胶,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原子力显微镜、荧光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对其制备过程和光谱性质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丝素链中的酪氨酸残基对AgNO3还原生成纳米银颗粒起了主要作用,制得的纳米银粒子均匀地包埋在丝素胶体中,具有很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可长期保存。丝素蛋白与纳米银复合后,荧光强度明显增加,证明了丝素蛋白与纳米银表面之间形成了较强的化学吸附,在银表面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络合物致密层。同时利用共振散射光谱分析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纳米银粒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材料物理的新进展—纳米固体材料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星 《物理》1991,20(4):203-206
纳米固体材料(nanometer sized materials)的出现,引起了国际上物理、材料、化学及工程科学家们的很大兴趣.这是由晶粒或颗垃尺寸为 1—15 nm(1nm=10-9m)的超细金属、陶瓷、高分子组成的固体材料.与固体中传统的晶体、非晶体不同的是,纳米晶体材料中存在着既无长程序、又无短程序的新的固态结构.由于其特殊的原子组态,已观察到一系列不寻常的物理学和力学效应。同时也为制备相图限制之外的合金或具有特殊结合键的新型材料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银粒子的结构及其荧光现象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微乳液法合成了不同粒径的纳米银粒子,考察了环己烷和甲苯作为油相对制备纳米银的影响.对纳米银粒子的尺寸与结构进行了表征,观察到近球形多晶粒子,并有孪晶结构存在,对晶体结构的分析表明银粒子存在不同程度的点阵畸变,晶面间距增大.不同粒径的纳米银粒子氯仿体系可呈现荧光光谱,而纳米银甲苯体系则无荧光发射.结合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子自旋共振谱对该体系的荧光发射机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微乳液 纳米银粒子 纳米晶结构 荧光  相似文献   

18.
封昭  周骏  陈栋  王少敏  王小军  谢树森 《发光学报》2015,36(9):1064-1070
基于金/银纳米三明治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特性, 实现了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高灵敏度免疫检测, 检测结果具有特异性。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金、银纳米粒子, 用4-巯基苯甲酸(4-MBA)及前列腺特异性抗体(Anti-PSA)链接金、银纳米粒子制备免疫探针, 在硅片表面原位生长金、银纳米粒子并链接Anti-PSA制备得到免疫基底。将免疫探针、免疫基底以及PSA组成三明治结构, 进行基于SERS特性的免疫检测。实验结果表明, 纳米银免疫探针与纳米银免疫基底组成的三明治结构具有最佳的检测效果, PSA的检测灵敏度低至1.8fg/mL(3.490吆-18mol/L), 可应用于前列腺癌症的早期检测与诊断。  相似文献   

19.
微乳液聚合制备纳米银/聚苯乙烯复合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柠檬酸钠为稳定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分散剂,以水合肼还原银氨络离子制备出稳定的单分散胶态纳米银。以制得的纳米银溶胶,通过正相微乳液聚合,制备纳米银/聚苯乙烯复合材料。利用紫外-可见光(UV-Vis)吸收光谱研究了纳米银的光吸收特性,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对产物的晶体结构、形貌及尺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得的银纳米颗粒属立方晶系,平均粒径约10 nm,且无团聚及氧化现象;聚合过程中,纳米银的晶体结构、形貌及尺寸未发生明显变化。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表明聚苯乙烯基体重均分子量达4.03106,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21;热重-示差扫描量热(TG-DSC)分析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ZnS:Mn纳米荧光粉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介绍一种制备ZnS:Mn纳米荧光粉的化学合成方法。本合成通过调节甲基丙烯酸与巯基乙酸的摩尔比,可在1.8-3nm范围内对纳米粒径进行很好的控制。生成的聚甲基丙烯酸包敷了ZnS:Mn纳米微粒,从而防止了纳米微粒团聚,同时增强了纳米微粒的抗氧化性,大大提高了纳米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和发光稳定性。通过透射电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光致发光谱(PL)对所制得的纳米粉末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