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神华 《数学通报》2007,46(12):26-27
新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问题性,以提高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教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通过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度启发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本人通过将近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对新课程理念下开展“问题驱动”教学有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赵阳 《数学之友》2022,(15):34-37
“好问题”是促进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有效的问题驱动,能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以“二次函数”教学为例,阐述了数学问题驱动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启示: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设置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度合作;设置问题拓展,促进学生深度探究;开展课后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反思.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指导者和组织者。本人指导与组织学生对一个常见问题——足球中断球问题,进行研究,使学生获得亲身参加探究活动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促进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  相似文献   

4.
庄科 《数学通报》2005,44(10):16-18
1 问题的提出 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学形式呆板单一,教学内容单调抽象,师生、生生之间双边交流机会较少等弊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即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5.
变式教学是利用变式方式进行教学,一般有概念性变式和过程性变式.概念性变式是利用概念变式和非概念变式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使学生获得对数学概念的多角度理解,进而建立新的概念与已有概念的本质联系;过程胜变式是通过变式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从而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知识网络,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因此,变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通过对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变式探索研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从而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6.
王靓 《中学数学》2023,(15):3-6+8
以导数的概念为例,着重从选择恰到好处的情境、提出促进思维的问题、遵循数学抽象的过程三个方面设计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抽象素养生成.  相似文献   

7.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就应当培养问题意识,只有成功地让学生产生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中问题设计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体现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的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这一角度来谈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设计问题情景 ,诱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讲过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推动力 ,在教学中通过设计、创设问题的情景去诱发学生某种创新的动机 ,使其表现出创新的意向和愿望 ,这是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例 1 一块三角…  相似文献   

9.
张自山 《数学之友》2022,(23):41-42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利润”“面积”案例进行探究,旨在培养学生在实际应用问题中建立二次函数模型的意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课程内容“问题化”就是将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化为能够直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系列问题,再将这些问题逻辑地搭建为一个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全过程的学习结构.课堂上用活动引出问题,用问题串联教学,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古语云:“学起源思,思起源疑.”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道的理想氛围.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问题情境设计关注不够、认识模糊,认为只有生活实例才是情境,似乎每节课都要实际情境引入,因而频频出现低效、无效、多余,乃至干扰学习的“假情境”.  相似文献   

12.
掌握算法和算法思想是信息时代对学生提出的一项新要求,算法进入中学数学课程也是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潮流.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就顺应了这种趋势,第一次把算法引入高中数学课程.新课标中提出:“学生要通过对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体会算法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在教学说明意见部分提出,要将算法思想渗透到高中课程的其他相关内容.从广义上讲,每一个问题(特别是数学问题)的解决都对应着一个算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研究算法.而算法思想,应该包括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3.
冯菊英 《数学通报》2005,44(5):25-27
无论是直线方程的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对对称问题进行教学或复习.但若仅仅是简单罗列,就题论题,不易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和认知结构,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充分发挥基本题的教学功能,对其发散、变通、挖掘、演变,培养学生应变、求异、探索能力,启迪学生综合运用发散思维,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提出被描述为为了探索和解决一个给定情境中的问题而创造新的问题或重新制定一个问题.它既是教学手段(通过问题提出来教学),又是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存在,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并没有很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15.
一、探究与接受的和谐 探究学习比较开放,重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更强调过程,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是,过分强调之,教学就会走向无目标的误区,演变为信马由缰的活动,概念教学中,在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地讲解,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积累更多的间接经验,针对学生个体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必要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板演、强调、订正强化学生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6.
数学“问题性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为课堂教学的起点 ,通过师生共同整合、选择、确定待解决的问题 ,以及把待解决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不断转换、分解成学生“现有发展区”内的问题加以解决 ,让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情境”之中 ,最后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和对探索新问题的期待结束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们课题组为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 .本文是问题性教学的一个课例 .1 设置情境怎样引导学生走上“发现之路” ?由于学生有比较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以及显示欲 ,所以精心设计的情境能激起学生发现的欲望…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提出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方程在给定区间内有解问题总是一知半解,要么简单地认为  相似文献   

18.
玉云化 《中学数学》2023,(22):42-43
教师精选好问题在教学环节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借助数学好问题,激发学生兴趣,驱动学生追求知识本质,从而成功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思考探究、推理计算、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9.
陶小忠 《数学之友》2014,(12):19-2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问题情境即指发生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安玲 《数学之友》2023,(23):10-12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式教学属于一种有效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问题解决、创新等能力.为进一步了解问题式教学的运用,本文以用除法解决问题为例,简要介绍问题式教学的基本理论,着重讨论问题式教学在用除法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包括问题设计、问题解决和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