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索长爪沙鼠稳定、经济的肝星状细胞分离和培养方法,为深入探讨长爪沙鼠肝纤维化的细胞机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取成年雄性长爪沙鼠,用链蛋白酶、胶原酶及DNA酶体内门静脉灌注消化长爪沙鼠肝脏细胞,经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力,α-SMA,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性质。结果肝星状细胞得率为0.5~1×107/肝。肝星状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原代培养3 dα-SMA阳性细胞达75%以上,传代培养后,α-SMA,Desmin阳性达100%。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可靠的长爪沙鼠肝星状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肝脏相关疾病研究和防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肝脏二步酶灌注法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基础上,探讨一种简单易行且结果稳定的分离方法。方法采用大鼠肝脏二步酶灌注法对成年大鼠的肝脏进行消化,经密度梯度离心去杂质后得到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率,结蛋白(Desmin)免疫荧光鉴定肝星状细胞的纯度。结果肝星状细胞的得率为4.0×107以上,肝星状细胞纯度为96%左右,肝星状细胞存活率为(95.0±1.2)%。结论本实验采用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方法,结果稳定,细胞纯度较高,有利于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婷  滕皋军 《现代医学》2004,32(5):303-306
目的 研究肝损伤后细胞基质的沉积及纤维化形成机制 ,建立一套经济、简便、可靠的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的方法。方法 采用胶原酶、链霉蛋白酶循环灌流法分离大鼠的肝星状细胞 ,18%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纯化肝星状细胞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鉴定Desmin阳性细胞的纯度。结果 每只鼠肝约获取 3 .6× 10 7个星状细胞 ,活率、纯度平均为 95 .4%、95 %。结论 本方法建立了有效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合理、经济、便捷的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分离方法。方法:运用改良肝脏原位灌注D-Hanks后,改用Ⅳ型胶原酶和DNA酶Ⅰ离体灌注,10%、16%Optiprep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排斥试验鉴定细胞活力,α-SMA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纯度。结果:我们采用Optiprep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出大鼠HSC,且活力、纯度均达到研究要求,HSC得率约为2×107/肝,细胞存活率为95%以上,纯度为90%以上。结论:本方法分离大鼠HSC合理、经济、便捷。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小鼠肝枯否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的提取及纯化方法,为小鼠原代肝非实质细胞分离提取方法学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 以体内胶原酶灌注消化为基础,使用Percoll、OptiPrep等不同的试剂和浓度梯度分别提取C57BL/6小鼠的肝枯否细胞和肝星状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等方法验证纯化细胞的纯度。结果 两层Percoll法提取枯否细胞和两层OptiPrep法提取肝星状细胞可行,纯度可达90%以上,细胞得率为1~2×107/肝,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细胞原代培养48 h后,枯否细胞F4/80阳性细胞、肝星状细胞α-SMA阳性细胞均达90%以上。结论 小鼠肝中枯否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提取方法完善可靠且具有成本效益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离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链霉蛋白酶E (pronase E)和胶原酶(collagenase)灌注消化大鼠肝脏,12%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结果 原代肝星状细胞的细胞得率4×107/只大鼠,纯度为95%~98%,存活率96%.结论 肝脏消化酶灌注结合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是一种稳定的分离培养肝星状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大鼠肝星状细胞分离与培养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种经济易行的分离与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的方法,为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提供良好条件。方法:采用离体循环酶液灌注法对成年大鼠的肝脏进行消化,经两种密度的Nycodenze密度梯度液高速离心(20000r/min)和细胞悬液低速离心(40×g)去杂质后得到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率,desmin和GFAP免疫细胞化学双抗单染色法鉴定肝星状细胞的纯度。结果:肝星状细胞的得率为(3.6±0.1)×10^7/肝,肝星状细胞存活率为(92.8±0.8)%,对培养24h的肝星状细胞行desmin和GFAP共同鉴定DAB显色,细胞阳性率为(96.2±0.5)%。结论:本改良法在保证大鼠肝星状细胞产量的前提下提高了细胞纯度,有利于对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及肝纤维化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一种简便、经济、稳定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分离方法,为肝纤维化的研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取符合标准的雄性SD大鼠,体重约400-450g,行肝脏门静脉插管,灌洗肝脏后,先后采用链酶蛋白酶、Ⅳ型胶原酶、DNA酶I灌注,消化肝脏制成细胞悬液,20%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得到原代HSC。Desmin及α—SMA抗体免疫组化鉴定纯度。结果:HSC得率2×10^7/每肝,细胞存活率及纯度达95%以上。结论:该法简便、经济,细胞得率和纯度稳定,是一种实用的大鼠HSC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离培养大鼠肝星形细胞 ,为深入研究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IV型胶原酶、链酶蛋白酶消化肝脏 ,密度梯度离心分离HSC ,台盼蓝染色排斥法鉴定细胞活率 ,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HSC纯度。结果 :每只成年大鼠肝脏的HSC得率为 (2 33± 0 1 5)× 1 0 7个 ,细胞存活率在 95 %以上。免疫细胞化学显示 ,desmin阳性细胞为 (90 3± 2 8) % ,传代培养后阳性细胞在 98%以上。结论 :建立了稳定、高产的HSC分离方法 ,细胞得率、活率、纯度方面达到了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完善大鼠肝星形细胞(HSC)的体外分离及培养方法,为肝纤维化的基础实验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用Wistar大鼠经消化酶灌注肝脏后,用分离液分离HSC,通过观察其自发荧光及其显著特征性结构的脂肪染色、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等方法鉴定。结果分离得到HSC,细胞得率为2×107/只,存活率为96%。结论通过本法成功分离及培养HSC,且方法经济、简便、稳定,有利于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的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细胞衰老、增殖和凋亡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细胞增殖、衰老和凋亡的变化。方法:应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TUNEL)等技术原位检测了20例银屑病患者(试验组)皮损和10例正常人(对照组)皮肤细胞中与衰老细胞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SA-β-Gal)、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凋亡细胞。结果:银屑病皮损中衰老细胞、增殖细胞和凋亡细胞数均比正常人皮肤增多,试验组与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55%/10%、80%/30%、70%/20%,经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衰老细胞与凋亡细胞的增加共同对银屑病增殖代谢加快起到部分代偿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一种简捷的分离纯化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方法。方法:选择子宫全切育龄妇女的新鲜子宫内膜组织,经单酶消化、二次筛网过滤及贴壁纯化技术分离纯化培养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光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纯度。结果:腺上皮细胞漩涡状生长,细胞呈蝌蚪形或类圆型,细胞角蛋白19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纯度可达92%。基质细胞呈平行状生长,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纯度达95%以上。每例子宫肌瘤切除标本可获得(10~25)×106原代基质细胞和(4~6)×106原代腺上皮细胞。结论:该培养方法可获得高产量的纯化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天然药物Serrin B和Nodosin对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HL60、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人结肠癌细胞株LOVO、人胶质瘤细胞株U87、人肺腺癌细胞株AGZY的毒性作用。方法将对数期生长的HL60、SGC7901、LOVO、U87、AGZY细胞株接种于96孔板中,细胞贴壁后,分别加入Serrin B或Nodosin,使药物的终浓度分别为0.00、1.25、2.50、5.00、10.00、20.00μmol.L-1,24 h后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细胞株的死亡率。结果 Serrin B对HL60、SGC7901、LOVO、U87和AGZY细胞株均有较强的毒性作用(P<0.01),且其毒性作用呈现剂量-效应关系。Nodosin对HL60、SGC7901、LOVO、U87细胞株具有较强的毒性作用(P<0.05,P<0.01),而对AGZY细胞株无明显毒性作用。结论 Serrin B和Nodosin是中药溪黄草抗癌作用的有效成分,为人类多种肿瘤治疗的新药研究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稳定的同时分离原代大鼠肝细胞(HC)、肝星状细胞(HSC)和Kupffer细胞(KC)的方法,并初步评估其在体外培养的特征。方法:通过胶原酶原位灌注获得肝脏单细胞悬液,随后行等密度离心结合选择性贴壁纯化肝脏原代细胞,细胞的产量和活力经自动细胞计数仪计算出,纯度经免疫荧光、特殊染色及吞噬等实验进行鉴定。结果:大鼠原代HC产量为(21.0±8.2)×106/g肝组织,活力为92.1%±2.1%,纯度为96.5%±2.2%;原代HSC产量为(2.5±0.8)×106/g肝组织,活力为90.1%±3.8%,纯度为93.1%±1.5%;原代KC产量为(4.1±1.2)×106/g肝组织,活力为96.2%±2.7%,纯度为95.1%±1.4%。分离的HC、HSC和KC适合体外长期培养。HSC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失去维生素A,逐渐向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变。KC在体外可增殖,至14 d时仍表达CD68,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结论:成功建立同时分离和培养大鼠HC、HSC和KC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肝脏病理生理提供细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树突状细胞黏附、趋化及迁移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树突状细胞是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细胞移行是其接受抗原刺激、激发T细胞免疫反应的基础,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影响。从血液中的前体细胞到次级淋巴器官中成熟细胞的转化的过程中,趋化因子及其受体、黏附分子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使树突状细胞得以精确迁移,发挥抗原递呈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鉴别细胞群体生物学特性的常规方法和流式细胞光度术(FCM),我们研究了正了酸对人肺癌细胞(PLA-801D)的某些生物学作用。当培养液中含2或3mmol/L丁酸时,细胞分裂和增生受到明显抑制,群体倍增时间几乎延长1倍,细胞周期行进受阻,大多数细胞阻断在G1期,平皿集落形成率从23.9%降为1.9%,饱和密度从237.4万/ml降至48.8万/ml,细胞群体提前3d进入饱和状态。与此同时,细胞变扁平,几乎丧失叠堆生长能力,表面膜活动减弱,核形趋于规则,染色质颗粒分散变稀疏,细胞间粘着连接明显增多。以上发现提示丁酸可使PLA-801D肺癌细胞获得一些相对正常的生长特性和表型,显示丁酸对该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分化诱导作用和潜在的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人骨形态发生蛋白(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hBMP)对大鼠骨肉瘤细胞株UMR106的作用。方法:用hBMP2,3,6,12重组腺病毒(AdBMP2,3,6,12)干预大鼠骨肉瘤细胞株UMR106,利用台盼蓝拒染法、TUNEL法、吖啶橙/溴乙啶(AO/EB)荧光双染法、Transwell小室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法分别检测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以及成骨分化能力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比较,AdBMPs的干预致骨肉瘤细胞株细胞存活率降低,并呈一定的时间依赖性;凋亡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并且TUNEL和 AO/EB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一致;3个检测时间点的细胞穿膜数均明显减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在干预第3天开始逐渐增加,至第9天仍可观测到,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腺病毒介导基因转入的作用方式,hBMP2,3,6,12可以抑制大鼠骨肉瘤细胞株UMR106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和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趋化因子CCL19在结直肠肿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ting技术筛选高表达CCL19的细胞株SW620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并用siRNA沉默SW620中的CCL19基因。分别采用细胞增殖实验、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来检测SW620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促血管形成能力的变化。结果Westernblotting和Real—TimePCR证实SW620中CCL19相对其他细胞株高表达。经siRNA-CCL19干扰后,SW620细胞在48~120h内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上升(P〈0.05),细胞迁移、侵袭能力亦明显上升(P〈0.05),促血管形成能力明显增强。结论SW620是相对高表达CCL19的细胞株,沉默CCL19基因后可以明显促进SW620细胞在体外的增殖、迁移、侵袭和促血管形成能力,因此认为CCL19在结直肠癌发展中起着抑制作用,并有应用于抗癌药物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持续生存能力及地塞米松对其存活、增殖、成骨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提取兔BMSCs,予不同浓度(0、10-9、10-8、10-7、和10-6mol/L)地塞米松,分别于1、3、5、7 d时观察地塞米松对BMSCs增殖的影响,作用1~4周后检测碱性磷酸酶水平;分别饥饿0~7 d,复苏1、3和7 d后,观察BMSCs的持续生存能力。结果:培养1 d地塞米松10-6mol/L组测得的OD值结果最高,而对照组结果最低,培养3、5、7 d时,地塞米松10-9mol/L组测得的OD值最高;同时,在2~4周10-9mol/L组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最明显;复苏1和3 d,对照组与饥饿1~7 d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苏7 d,各组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MSCs具有较强的持续生存能力,地塞米松对BMSCs有增加存活、促进增殖、成骨分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无血清培养和细胞克隆技术从孕鼠(14d)胚胎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并进行传代培养,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神经巢蛋白和成熟脑细胞特异性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同时采用H-E染色法鉴定神经细胞类型。证实从大鼠胚胎大脑皮质分离出的细胞具有连续的克隆能力,并表达神经巢蛋白,分化的细胞表达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