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叶卓联 《海南医学》2011,22(5):55-5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心电图(ECG)ST-T演变与左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63例ST抬高型AMI患者PCI治疗后24h内ST-T演变情况,把早期ST回落、早期T波倒置、早期ST回落+早期T波倒置列为A组,把无ST回落或T波倒置组列为B组,并与术后1个月、6个月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患者心血管事件做对照。结果 A组心功能恢复明显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梗急诊PCI术后lh内ST段早期回落和24h内T波早期倒置是反映左心功能恢复良好的指标,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T改变在评估左心功能和临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87例ST段抬高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0治疗的AMI患者,根据PCI治疗后ST-T段演变分为ST-T改变组(A组)和无ST-T改变组(B组)。根据发病后行PCI的时间分为≤6h组和≤12h组,观察心电图ST-T改变情况。结果PCI≤6h组和≤12h组患者ST段回落指数均〉50%,≤6h组回落程度显著优于≤12h组(P〈0.01)。A组患者PCI术后情况稳定,心功能情况较好;B组心功能情况较差,临床表现为多发性反复发作左心衰竭。A组患者随访第1个月和第6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优于B组。A组再发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56%,明显低于B组的34.62%(P〈0.05)。结论通过监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T变化情况,可以更好地评价血管再通后心肌再灌注的效果,对评估AMI患者PCI术后心脏功能和临床预后情况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淼  朱笑寒  刘士超 《河南医学研究》2022,31(11):1955-1958
目的 观察8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ST段变化与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9月沈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均行PCI术及术后心电图(ECG)检查,根据术后1 h ST段变化分为对照组(ST段回落<50%,n=13)和观察组(ST段回落≥50%,n=67)。对比两组一般资料、不同时间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情况及心功能相关指标[左心房径、LVEF、左室舒张末直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围手术期相关情况及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析AMI患者PCI术后ECG检查ST段回落与其LVEF水平的关系。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基础疾病、吸烟史及用药情况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心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左心房径、左室舒张末直径、LVEDV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AMI患者PCI术前、术后3个月ECG检查ST段回落与其LVEF水平均呈负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STR)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5例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直接PCI术前、术后1h各记录心电图1次,检测STR情况.PCI术后1 h STR≥50%患者为STR组(46例),STR< 50%者为STR不良组(19例),术后1、6、12个月各进行三维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1次,测量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随访1年,观察患者PCI术后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STR不良组1、6、12个月的LVEF值低于STR组(P均<0.05),LVEDd值大于STR组(P均<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稍高于STR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PCI后1h STR不良者预后差、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左室心功能恢复不良.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梗介入治疗后心电图演变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和T波演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初发ST段抬高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术的病人80例,按术后1hST段是否回落≥50%和24hT波是否倒置各分为两组。术后1hST段回落≥50%组55例,<50%组25例,发病后24hT波倒置组53例,未倒置组27例。随访1年,分别于6个月和1年时测量心功能,用三维彩色多普勒技术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末内径(LVD),用多普勒心肌组织显像技术(DTI)测量并计算Em/Am。比较左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个月时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EF、Em/Am值分别高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而LVD无明显差异(P>0.05)。1年时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EF、Em/Am值均高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D值小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结论:急诊PCI术后1h内ST段早期回落和24hT波早期倒置是反映左心功能恢复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和T波演变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初发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术的患者72例,按术后1 h ST段是否回落≥50%和24 h T波是否倒置各分为两组.术后1 h ST段回落≥50%组48例,<50%组24例,发病后24 h T波倒置组50例,未倒置组22例.随访6个月,分别于1个月和6个月时测量心功能.用三维彩色多普勒技术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末内径(LVD),用多普勒心肌组织显像技术(DTI)测量并计算Em/Am.比较左心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个月时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EF、Em/Am值分别高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而LVD无明显差异(P>0.05).6个月时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EF、Em/Am值均高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ST段早期回落组和T波早期倒置组LVD值小于ST段未回落组和T波未倒置组(P<0.05).结论 急诊PCI术后1 h内ST段早期回落和24 h T波早期倒置是反映左心功能恢复良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T波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7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直接PCI术,术前及术后1 h,24h记录心电图,24 h内T波倒置者为T波倒置组,T波未倒置者为T波未倒置组,并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用三维超声心动图分别于PCI术后1个月、6个月检测两组病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进行比较。结果 PCI术后24 h内T波倒置55例(78.6%),其中50例(90.9%)伴1 h内ST段快速回落≥50%,T波未倒置15例(21.4%),其中5例(33.3%),伴ST段快速回落,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波未倒置组并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T波倒置组;PCI术后1个月及6个月的左心室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PCI术后早期T波倒置,预示预后及心功能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急诊PCI术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与心脏每搏指数(S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心肌核素显象的相关性研究,探讨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共选择AMI患者51例,按ST段回落幅度分为2组,A组:ST段迅速回落组(回落≥50%),共41例;B组:ST段持续抬高组(回落〈50%),共10例。观察ST段变化与SPECT、心功能参数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结果A组的SPECT和心功能参数较B组高,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少.结论AMI急诊PCI术后ST段的改变与预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给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26例中观察组61例,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罪犯血管后给予重组人尿激酶原20 mg, 10 min后再次造影,观察冠状动脉血流,评估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后选择合适的支架植入;对照组65例,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罪犯血管后根据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直接选择合适支架植入。比较2组病人术后ST段回落率、肌钙蛋白I峰值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心功能指标、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及术后随访1、6个月MACEs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I峰值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ST段完全回落(≥70%)多于对照组(P<0.05)。2组病人PCI术后1 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LVEF和LVEDd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病人住院期间出血事件和...  相似文献   

10.
李强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5):150-150
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电图ST段的变化与心脏每搏指数(S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心肌核素显像的相关性研究,探讨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共选择AMI患者51例,按ST段回落幅度分为两组,A组:ST段迅速回落组(回落≥50%),共41例;B组:ST段持续抬高组(回落〈50%),共10例。观察ST段变化与SPECT、心功能参数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结果:A纽的SPECT和心功能参数较B组高,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少。结论:AMI急诊PCI术后ST段的改变与预后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变形对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院心电图将STEMI患者分成QRS波终末变形阳性(QRS+)组(n=23)与QRS终末变形阴性(QRS-)组(n=47),两组均行直接PCI治疗。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心电图ST段抬高导联数、QRS记分及观察6个月内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并于PCI术后2周与6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1)QRS+组与QRS-组CK-MB峰值〔(309.19±55.48)U/L与(285.17±31.92)U/L〕、ST段抬高导联数〔(4.06±0.54)与(3.76±0.44)〕、QRS记分〔(6.09±2.36)与(4.86±1.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组内术后6个月与术后2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室壁活动异常积分(VWMA)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6个月时QRS+组LVEDVI、LVESVI及VWMA明显大于QRS-组〔LVEDVI(74.94±4.33)与(70.86±5.09);LVESVI(37.84±2.76)与(35.81±3.04);VWMA(9.57±1.12)与(8.53±2.16)〕,而LVEF明显低于QRS-组〔LVEF(42.81±5.61)%与(48.12±5.80)%,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QRS终末变形可降低直接PCI疗效,可能与此类患者最终梗死面积大、左室重构明显而降低左室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ST segment resolution,STR,STR)不良与患者临床近、远期预后关系。方法:选取发病12 h内于我院导管室行急诊PCI治疗的11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 h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R程度分为对照组(STR≥50%,n=59)和STR不良组(STR<50%,n=51),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以及术后1、6及12个月时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脏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E峰/A峰等心脏超声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STR不良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TR不良组术后1、6、12个月心脏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心室重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T段抬高型AMI患者经PCI术后,STR程度与临床近、远期预后密切相关,ST充分回落可作为预测病人近期、远期临床预后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急诊经应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高危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637例经临床确诊的ST段上抬型、发病时间〈12h的AMI患者被分为急诊PCI(105例)、溶栓治疗(94例)、药物治疗(348例)三组,依据logistic回归方程高危AMI患者的P值,各组更分为高危、低危两个亚组。以Timi血流分级判断急诊PCI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开通、血栓、慢复流、无复流情况;记录住院期间临床事件;4周后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统计各组及亚组28天病死率。结果:PCI级IRA开通率为100%,支架率为99.0%。高危与低危两个亚组术中冠脉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25.0%和20.0%;慢复流发生率分别30.0%和25.0%;无复流发生率分别4.0%和o.0%。临床事件中,三组及亚组间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组及其亚组心衰发生率显著高于PCI组和溶栓组及亚组(P均〈0.01);溶栓组及亚组心绞痛和再梗死发生率较PCI组和药物纽及亚组高(P〈0.05或P〈0.01);PCI组及其亚组住院天数明显短缩(P〈0.01);药物组及其亚组LVEF较PCI组和溶栓组及亚组下降(P均〈0.05);PCI组、溶栓组和药物组的28天病死率分别为0%、7.4%和18.7%(P〈0.05或P〈0.01),且死亡者均为高危亚组患者,溶栓组和药物组的高危亚组痛死率分别为10.4%和26.0%(P〈0.05或P〈0.01)。结论:急诊PCI较尿激酶静脉溶栓及单纯药物治疗AMI更能充分开通IRA,改善心功能,减少临床事件,短缩住院天数;可进一步降低高危AMI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PCI)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对我院2012年6月至2015年7月100例AMI行急诊PCI患者病例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血流情况、心功能参数、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相应方案治疗后观察组的IRA的TIMI3级血流、ST段50%回落百分比、术后2个月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KMB峰值及峰值时间、IRA慢复流或无复流、MACE发生率、术后2个月LVD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第7 d LVEF及LVDd、术后出血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可降低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率,有效的改善心肌灌注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She F  Zhang FC  Wei FJ  Mao JM  Guo LJ  Li HY  Niu J  Feng XH  Zhao YM  Lü JQ  Guo JX  Gao W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0):2835-2837
目的联合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sumSTR)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程度,探讨其对2年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77例连续AMI患者急诊PCI后,即刻联合应用TMP与sumSTR方法评价心肌灌注程度;随访术后2年内死亡、再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心绞痛、心力衰竭事件;超声心动图测定术后72h、2年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射血分数(LVEF)。结果Cox多因素分析显示TMP分级为0~1级合并sumSTR<30%为PCI术后2年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RR=13·186,95%可信区间2·149~80·917,P=0·005);心肌灌注不良组术后2年LVEDD增大值(7·1mm±1·9mm)大于心肌灌注良好组(1·5mm±1·2mm)(t=15·777,P<0·01);卡方检验显示TMP与sumSTR方法联合应用的评价结果与PCI术后2年心功能水平密切相关(χ2=50·58,P<0·01)。结论TMP与sumSTR联合应用对AMI患者行急诊PCI术后2年的心脏事件和心功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MI后患者接受PCI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后BNP的表达与患者心室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AMI病人,按照入选标准,将患者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和直接PCI组。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分级积分、再次住院数、死亡数、血清BNP水平及治疗后1个月和(6~8)个月的LVDd(cm)、LVESV(mL)LVEF(%)。结果:直接PCI组较常规药物组的患者心功能分级积分明显提高(P<0.05)、再次住院数和死亡数明显减少(P<0.01),而常规药物组患者血清BNP水平较直接PCI组表达明显升高,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直接PCI组患者LVDd、LVESV、LVEF较常规药物组明显改善(P<0.01)。结论:BNP的表达对于AMI患者预后及心室重构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对B型脑钠肽(BNP)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7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直接PCI)82例和对照组(直接PCI)9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7 d和30 d的BNP变化;术后7 d及30 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变化;术后30 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死亡)及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后TIMI 3级血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0 min的sumSTR>50%、IRA无复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7 d及30 d的血浆BN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24 h及30 d LVEF、LVEDD、LVES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替罗非班组术后24 h及30 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明显改善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功能,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急诊PCI应用替罗非班是有效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邓建平  刘涛  陈勇  赵景宏 《西部医学》2013,25(3):360-36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根据血栓负荷轻重选择性应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疗效。方法AMI行PCI治疗患者126例,其中术中选择性应用血栓抽吸导管47例,未应用血栓抽吸导管7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改善率、ST段回落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TIMI血流改善率、ST段回落率、LVEF、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O.05)。结论PCI术中选择性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治疗AMI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行,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