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国医大师李济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李济仁大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处方,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李济仁大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80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并挖掘出15个核心组合和6首新处方。结论:李济仁大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丰富,多用补气活血通络之品,应用灵活,配伍严谨。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全国名中医孟如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将全国名中医孟如教授自1997年4月—2010年12月期间诊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计62例、263诊次所涉及的503首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孟如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结果 503首处方、205味中药中高频使用药物依次有甘草、防风、薏苡仁、苍术、当归、川芎、忍冬藤、赤芍、羌活、牛膝、姜黄、黄柏;中药类别以补虚、清热、活血药为常用。核心药物组合有苍术-薏苡仁,防风-羌活,黄柏-苍术,黄柏-牛膝-苍术-薏苡仁,赤芍-姜黄-当归等;推出由当归、赤芍、姜黄、茯苓、白芍、羌活等药物组成的可能新方7首。结论孟如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立足病机,以补气血、养肝肾、强筋骨治本,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活血通络治标;善用名方组合,灵活妙用,标本同治,反映出其组方用药的经验特色及规律性,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50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49个核心组合和29个新处方。结论:颜正华教授治疗胃脘痛经验丰富,多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品。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荣大奇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2021年3月—12月就诊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荣大奇内科专家门诊,且复诊>4次的类风湿关节炎医案。建立门诊病案数据库并对使用辅助平台挖掘临证处方的频次、性味、归经、关联规则、熵层次聚类分析核心组合。结果 共纳入治疗RA病例173份首诊处方,涉及中药139味;其中,温、平、苦、甘为高频性味,肝、肾经为高频归经,挖掘10个高频药物组合与7个新方核心组合。结论 荣大奇教授治疗RA可从肝肾论治,同时配以温阳理气、散寒通络、活血化瘀等,佐以行泄温通,以达肝肾气血兼补、虚实补泻兼顾。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和总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收集有关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相关数据挖掘。结果:共筛选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文章216篇,方剂277首,对其进行分析,方剂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前3味中药分别是当归、桂枝、白芍,主要的关联规则为蠲痹汤加减,挖掘出核心组合16个,新处方8个。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方剂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温经散寒通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方法,为临床提供新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王庆国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王庆国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王庆国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15个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26个核心组合和6首新处方。结论:王庆国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丰富,多用清肝温脾,清利湿热,养血活血之品,切合本病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的病机,故收佳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胸痹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治疗胸痹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胸痹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22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34个核心组合和7首新处方。结论:颜正华教授治疗胸痹经验丰富,多用活血理气、养心安神之品。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经验。方法:收集颜正华教授治疗失眠的病案,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颜正华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170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44个核心组合和7首新处方。结论:颜正华教授治疗失眠经验丰富,多将养心安神和重镇安神之品配合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于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探讨郭蓉娟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规律与经验。方法:收集郭蓉娟教授门诊治疗失眠的病案,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采用改进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明确处方中各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郭蓉娟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出的206首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6个核心组合和8首新处方。结论:郭蓉娟教授治疗失眠多用柔肝滋肾、疏肝清肝之品。  相似文献   

10.
田瑾  刘仁权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9):3873-3877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郭蓉娟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经验。收集郭蓉娟教授治疗失眠的中药方剂,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改进的互信息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郭蓉娟教授治疗失眠的用药经验。对筛选出的3 084首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问的关联规则,挖掘出41个核心组合和7首新处方。结论符合郭教授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以肝郁化火为核心病机,肝郁脾虚、久病及肾的特点,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对于挖掘名中医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配伍规律。方法以1989年1月至2018年3月在维普、CNKJ、万方医学等数据库中收集的省级以上期刊发表,以中药汤剂治疗偏头痛,且经过临床疗效观察有效的中药复方为研究对象,对其用药进行关联规则,探索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物配伍规律。结果治疗偏头痛的常用药对:对药组合主要包括①川芎、细辛;②川芎、白芷;③川芎、白芍;④川芎、当归;⑤川芎、甘草;⑥川芎、天麻;⑦川芎、柴胡;⑧白芷、细辛等。三药组合主要包括①川芎、细辛、甘草;②川芎、白芷、甘草;③川芎、当归、甘草;④白芷、细辛、甘草等;四药组合主要包括①川芎、细辛、白芷、甘草;②川芎、细辛、白芷、防风;③川芎、当归、白芍、甘草;④川芎、白芷、白芍、甘草等。结论治疗偏头痛的用药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以补气养血为主,祛邪以祛风散邪、活血化瘀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的中医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治疗高脂血症的中医处方,在建立处方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方法开展研究,确定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等。结果:高频次药物包括泽泻、山楂、丹参、决明子、茯苓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山楂,泽泻”“山楂,丹参”“丹参,泽泻”等;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包括“何首乌→山楂”“丹参,何首乌→山楂”“何首乌,泽泻→山楂”等;新处方包括“枳壳,延胡索,瓜蒌皮,青皮”“熟地黄,决明子,山药,何首乌,大黄”等。结论:处方用药多具健脾利湿化痰、活血化瘀清热之功,体现了中医痰瘀同治,标本兼顾的诊疗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探讨糖尿病的中药处方用药规律。方法:从文献中收集近10余年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处方,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进行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并以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基础,依据相关度与惩罚度约束,进行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药物核心组合分析;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获得治疗糖尿病新处方;根据结果绘制出用药关联规则网络图、新方的核心组合药物网络图。上述操作基于TCMISS V1.1完成。结果:对筛选出的110个处方进行分析,明确了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规律,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6个核心组合和8首新处方。结论:基于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的数据挖掘手段,适合中医方剂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和总结。以补益气阴为主并灵活配伍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同时根据不同证型考究药物的配伍组合对提高糖尿病的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软件分析肩周炎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收集近5年治疗肩周炎文献中的中药处方,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结果:对筛选出的124个中药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2个核心组合。结论:肩周炎常用的药物以补血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祛风湿散寒药、活血化瘀药为主,治法主要是益气补血、发散风寒、祛风湿散寒、活血化瘀。药物四气的分布以温、平、凉为主,五味的分布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的分布以肝、脾、心、肾为主。川芎、白芍、黄芪、桑枝、秦艽、甘草、当归、桂枝、羌活、防风、细辛、姜黄是临床治疗肩周炎常用的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分析治疗不孕症古方组方用药规律,为应用中医药治疗不孕症提供理论依据,探讨在中医方剂学研究中应用关联规则的可能性。方法:检索方剂数据库,建立治疗不孕症古方数据库,应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对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199首治疗不孕症古方中,单味药应用频率最高者为当归(61.3%),最关联药对为当归+川芎(关联度76.1%),5味药最佳组合为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香附。药物归经以归脾经药物排在首位(65.5%)。结论:不孕症治疗当以当归、川芎、熟地、白芍、香附为基础方调和血气,并配以健脾疏肝之品,关联规则这一现代科学手段应用于中医资料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钟以泽教授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和临床经验。方法:收集整理钟以泽教授银屑病的门诊处方104张,构建处方数据库,应用相关软件,分析处方中药物的关联性。结果:统计出钟以泽教授治疗银屑病用药中单味药用药≥10次的排名,2味药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排名,3味药联合使用频次≥30次的药物排名,以及补阴药、活血祛瘀药的使用及联用情况。结论:2味药及3味药的联用对于组方中加减用药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处方均以清热凉血、清热解毒作为君药的治则,而以补阴、活血祛瘀为臣药的治则,其余为加减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常用解毒类中成药组方规律。方法:以收集解毒类中成药处方为基础,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算法,挖掘处方中各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果:在解毒类中成药处方中,高频次药物有甘草、冰片、金银花、黄芩、连翘等;高频次药物组合包括"连翘、金银花""连翘、黄芩"等;置信度大于等于0.75的关联规则包括"人工麝香-冰片""珍珠-冰片""牛黄-冰片";并挖掘出40个核心组合以及20首新处方。结论:处方用药中除常见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外,还包括具有凉血祛瘀、醒神开窍类中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软件分析腰椎管狭窄症中药处方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库收集近5年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文献中的中药处方,分析处方中各种药物的使用频次、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结果:对筛选出的1 00个中药处方进行分析,确定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挖掘出16个核心组合.结论:腰椎管狭窄症常用的药物以活血化瘀药、补血药、补阳药、祛风湿散寒药、补气药、发散风寒药、祛湿药为主,治法主要是活血祛瘀、益气补血、补阳、祛风湿散寒.药物四气的分布以温、平、凉为主,五味的分布以甘、辛、苦为主.药物归经的分布以肝、肾、脾为主.当归、川芎、独活、杜仲、地龙、黄芪、赤芍、牛膝、白芍、秦艽、甘草、红花、桃仁、桑寄生是临床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常用的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组方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便秘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取并筛选《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采用频次分析、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方剂组方用药进行分析。结果:共筛选287首治疗便秘的方剂,涉及中药211味,出现频数最高的单味药为甘草(109次),其次为大黄(103次);因子分析可提取出25个主成分;聚类数目为5类时较好,常用药物有大黄、黄芩、当归、芍药、陈皮、木香、地黄、人参等,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0个;关联分析显示:大黄配伍黄芩、栀子;大黄配伍芒硝;甘草配伍栀子、黄芩;大黄配伍黄连为常用药对。结论:《中国方剂数据库》收录治疗便秘方剂药类以补虚、解表、清热、理气、泻下以及化痰平喘为主。而大黄→槟榔;当归→地黄;甘草→陈皮;羌活→防风;芍药→当归值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0.
童晓岚  兰济乐  张芯  阮叶萍 《陕西中医》2021,(11):1619-162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用药特点和组方规律,为痛风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e)、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 Med)和中医经典著作中关于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文献,构建方药数据库,运用Microsoft Excel 2016 软件统计中药频次、性味归经和功效,并通过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 Apriori 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SPSS Statistics 25 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232首方剂,涉及303味中药,单个中药使用频率≥20的有40味。核心药物包括薏苡仁、黄柏、土茯苓、苍术、萆薢、甘草、威灵仙、泽泻、牛膝等,常用类型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祛风湿药、补虚药为主。中药药性多为温、寒、平,药味多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于脾、肝、心、肺、胃等。聚类分析得到11个核心组方,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功效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3个药对、22个三味药药组、12个四味药药组以及1个五味药药组,其中苍术-黄柏支持度最高,是治疗痛风的基本药对。结论:中医药治疗痛风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把握“风、湿、寒、瘀、热”病机基础上,用药以清热化湿、通络散瘀为主,辅以健脾利湿、补肝益气之药,为临床优化处方、提高疗效及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