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杨培兴 《新中医》2010,(6):146-147
<正>奇汗症指出汗的颜色、部位、出汗时间均不同于一般的自汗或盗汗症。此类病症较少见,给患者带来烦恼。笔者在临床中曾诊治过数例奇汗症患者,兹举例如下。例1:红汗  相似文献   

3.
<正>汗可分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黄汗等,病因有阳虚、阴虚、太阳风伤卫、阳明热盛等。笔者用经方治疗各种汗证取得满意的疗效,举例如下。1黄汗李某,男,59岁,2011年3月25日初诊。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汗出、色黄,动则尤甚,以上半身汗出明显,每日因汗出湿衣需换衣3~4次,衣服腋下衣领处均染为黄色,体检无  相似文献   

4.
1 急惊风陈某,男,3岁半,于1975年6月就诊.患儿感冒咳嗽3天,高热1天,突然出现昏厥,双目上翻,口噤不开,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面色青紫.笔者见状立即予以针刺人中、大椎、太冲,不留针,用泻法.约20秒钟抽搐停止.再查T40.5℃.双肺可闻干湿罗音,血象高,X线诊断为支气营肺炎,经抗炎对症治疗1周痊愈.  相似文献   

5.
张连生 《中国针灸》1996,16(4):39-40
针灸治疗急症举隅张连生(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医院,066000)主题词急症/针灸疗法,厥证/针灸疗法,脱证/针灸疗法急症,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急性病症,起病急骤,如不及时抢救和治疗,常能造成机体的严重损害,甚至危及生命。针灸治疗急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沈卫忠 《中国针灸》2009,29(11):943
笔者在基层医院工作,在针灸临床实践中,有机会接触较多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多种病种,积累了较多的实践经验,但印象最深的却是临床失败或失误的教训,其中相当多部分为治疗措施原则不错,但具体细节过去多为师傅不传之秘,或多为低年资医师的忽视之处,或大多医书不屑记载,而使后来医者无从参考致治疗失当.在实际工作中,如要领悟和纠正这些不足,常不得不经历多次失败.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马耳他国工作期间 ,治疗带下病多例 ,疗效良好 ,兹举 2案如下。1 白带苏珊娜 ,女 ,36岁 ,家庭妇女 ,利比亚人。1 997年1 2月 6日初诊。患者于 7年前小产之后 ,带下增多 ,色白。开始时稠厚而气臭 ,以后逐渐转为清稀 ,绵绵不断 ,无气秽。常感少腹冷痛 ,腰背酸疼 ,饮食减少 ,大便易溏 ,面色偏黄消瘦 ,舌淡苔白腻 ,脉小弦。妇科检查 ,诊断为两侧附件炎 ,宫颈炎。证属脾肾阳虚。治当先温养脾肾 ,调理冲任以治其带。处方分二组 :( 1 )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 2 )气海、中极、归来、曲泉、阴陵泉、太溪。二方交替使用。行平针法 ,留…  相似文献   

8.
李科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6):574-575
1 颈椎病(神经根型) 王某,女性,47岁,1999年10月20日就诊。左颈肩痛伴手指麻木间断1年,左上肢剧痛加重3d。查体.Bp120/80mmHg,左C_(5~6)C_(6~7)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左臂丛牵拉试验(+),左肩功能正常;舌质红、苔黄。X线摄片示左C_(4~5)C_(5~6)椎间孔变小,椎间隙变窄,C_5、C_6、C_7椎体前缘增生,提示颈椎病。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取颈夹脊穴C_(4~5)C_(5~6)C_(6~7)及颈臂穴,皮肤常规消毒,空心针直刺颈夹脊穴约1寸深;颈臂穴直刺1寸避开颈动脉,使针感向手指放射,各穴注入自拟定痛2号(祖师麻注射液4ml、当归注射液2ml混合)1ml后再用艾条每穴灸5min,每日  相似文献   

9.
临床中以疼痛为主症的病人,经西医检查无明显阳性反应,难以确诊屡见不鲜。多数病人求于中医治疗,尽管是疑难病证,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显著。现举例如下。1头痛患者,马某某,女20岁,2002年7月29日初诊。主诉:头痛如针刺刀割月余。患者半年前曾在外地打工,遇到突然精神刺激,心情不快  相似文献   

10.
针灸治疗带下病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仙灵 《江苏中医》2000,21(8):38-38
  相似文献   

11.
潘星星  何扬子 《陕西中医》2010,31(3):361-362
针灸治疗急症,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针灸在急症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春秋战国到清代时期的医籍和针灸专著中都有相关记载,且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如《灵枢》:“厥心痛,痛如锥刺其心……取之然谷,太溪。”《伤寒杂病论》也有针灸治疗急症的记载,如“阳明疾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刺期门”。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针灸治疗急症,收到较好效果,现举验案如下:一、厥症(秽浊闭郁)张某,男性,30岁,农民。1987年8月20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噤不开,四肢厥冷,  相似文献   

13.
1 肾绞痛 张某,男,42岁,1995年3月2日就诊.患者右侧腰腹痛3h,无恶心、呕吐及发热、腹泻,小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腹部无固定压痛点、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双肾区无叩击痛;B超示右肾及右输尿管结石.立即予针刺治疗,取肾俞、气海、大肠俞,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增强针感并使其上下传导,持续行针1min后留针,留针期间每5min行针1次.15min后疼痛明显减轻,30min后完全缓解,且小便通畅.  相似文献   

14.
疗效明显,并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诊治心肾阴虚型的手足多汗症时顾及到主证和兼证两个方面,在对疾病整体把握和灵活辨证的基础上遣方用药,施以对饮食作息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5.
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异常为主症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主要包括自汗及盗汗.自汗即日间无明显诱因汗出,甚者动则汗出;盗汗即入睡后汗出,清醒后无汗出.陈新宇教授从事中医教育及临床工作数十载,认为人体自身变化以及天地运动蕴含"阳主阴从"规律,秉持"谨熟阴阳,以平为期"思想,对汗证治疗有独到见解.笔者通过对陈新宇教授一则汗证医案的总结,...  相似文献   

16.
正汗是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汗产生于水谷精微,是由人体精气所化,汗的产生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关系密切。阴阳调和则汗循卫气之道而出,若卫气不固,腠理开阖失司,阴阳失和则汗出异常。孙玉信教授从医20余年,经验丰富,擅长运用经方,时方治疗肝胆脾胃病以及多种内科  相似文献   

17.
一、益气活血化瘀案周×男农民25岁1984年12月4日初诊。罹患肺痨、悬饮,经治渐瘥。1984年仲秋始,寐则左侧汗出淋漓,尤以颜面为甚,寤则止,曾用补气养血、调和营卫、滋阴清热之剂无效,且日渐加重,面黄肌瘦,气短乏力,食少胁痛,夜则心悸不易入寐,昼则欲睡昏蒙、低烧、微咳,间断发作,肌肤粗糙,舌体瘦小有瘀点,  相似文献   

18.
正盖人体虚损之原由,皆因营卫二气失和所致。营卫二气失和,造成肌腠气液与精血之道功能迟缓,玄府失固,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载:"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所以汗出之本,乃是脏腑。人体内外所生之汗,其来源历代医家皆有多种  相似文献   

19.
正汗证在中医学中是指由于脏腑机能失调,腠理不固,营卫失和而致津液外泄失常的病证,西医中的原发性多汗症、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肿瘤、某些药物导致的继发性多汗均可归于汗证范畴~([1])。汗证的中医病机不离虚、实二纲,虚证多因气血阴阳亏虚,实证多属湿热痰瘀郁滞~([2]),故汗证的辨证治疗首当辨清虚实,以调和气血阴阳为目的,再根据证候的不同表现选择相对应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20.
孙利民 《四川中医》2013,(1):124-125
多汗证是指人体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位主要症状,后者较为常见,系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张氏医通.杂门》记载有头汗、手足汗、阴汗、半身出汗、腋汗等症。多汗证常见于西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症、甲亢、慢性肺部疾患等疾病。根据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