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病例报告  男 ,1 9岁。2 5 d前左面颊部被铁屑击打后肿胀及轻痛 ,无鼻衄。因左眼周下睑肿胀 ,在眼科诊治中经会诊疑左上颌窦内占位收住本科。入院查 :左面部及左眼周肿胀 ,皮肤无破损。左鼻腔粘膜水肿 ,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 ,鼻腔外侧壁内移 ,下鼻甲肿大 ,鼻中隔居中 ,左上颌窦区压痛 ( )。右侧鼻腔无异常。鼻窦CT:左上颌窦密度增高 ,疑有占位性病变 ,但骨质未见破坏。入院后局麻行左上颌窦探查术。术中见上颌窦前壁骨质较薄 ,窦腔内有脓性分泌物溢出 ,并见似息肉样新生物及坏死组织。窦壁粘膜肥厚 ,质脆 ,易出血 ,眶底及内侧壁骨质有…  相似文献   

2.
磁共振在五官肿瘤诊断的应用(六)邓开鸿供稿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放射科图1.横断位,T1加权像,左鼻腔外侧壁类圆形等信号肿块影,部分突入左上颌窦,左上颌窦为稍低信号影。鼻腔及其鼻副窦是解剖结构较为复杂的多腔隙含气器官,周围为骨性窦壁,粘膜菲薄,因所含氢质...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43岁。因鼻涕带血2个月,伴头部憋胀半月余,于1994年10月5日入院。既往有慢性鼻窦炎病史20年,检查:鼻腔粘膜无充血、无出血点,易呷正常,易中隔轻度偏曲,两侧面颊部无畸形,上颌牙齿及硬腭无异常。鼻咽镜查:鼻咽部未见异常。CT扫描示:左侧上颌窦腔内有软组织阴影,窦腔内侧壁骨质部分缺损。行左侧上颌窦穿刺冲出少量血迹,未见脓液。拟诊:①左侧上颌窦出血性息肉;②左侧上颌窦肿物待查。在局麻下行左侧上颌窦根治。凿开上颌窦前壁,发现腔内积有棕褐色半固体物质,窦壁粘膜增厚及肉芽组织增生,内侧壁约1.5cm×1.0cm骨质…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3):397-39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鼻侧切开术,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除手术治疗,观察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经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肿瘤复发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组的手术后并发症情况没有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适合应用鼻内镜下进行上颌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的患者,进行单纯的鼻内镜下手术治疗,能够减少手术的创伤,减少手术并发症,术中做到微创,术中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15岁.因右侧鼻根部隆起,内眦及右眼球向外移位半年余,于1992年11月27日入院.检查全身无明显异常发现.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专科检查:外鼻右侧根部隆起,可触及肿物约2cm×3cm×2cm大小,质硬,不活动,表面肤色正常,右眼球及内眦向外侧移位.鼻腔粘膜无充血,各鼻岬无肥大,鼻中隔无偏曲,诸鼻道未见脓性分泌物,副鼻窦区无明显压痛.鼻窦X线摄片报告:右筛窦前组膨胀环影,考虑良性病变,粘液囊肿及气囊肿之可能.CT检查报告:右侧筛窦囊肿.治疗经过:入院时印象(1)筛窦囊肿;(2)怀疑筛窦肿瘤.于12月7日在全麻下做筛窦探查术,行右侧鼻根部切口,术中见筛窦前骨壁已瘤体破坏,扩大窦腔见内有豆渣样物质,恶臭,整个瘤体压迫腐蚀内侧壁骨质使之破坏,下壁与鼻腔相通.刮除窦腔内豆渣样物质连同瘤体包膜一同清除.约3.0cm×2.0cm×2.5cm大小,自窦腔置一引流管于鼻腔.术后1周取出引流管.摘除物送病理检查,病理诊断为筛窦胆脂瘤,于12月16日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1 病例资料【例1】 男,37岁。因左眼球逐渐突出、视力下降2年余入院。患者2年前开始无明确诱因视力下降,无眼痛,无发热,无鼻塞、流涕,约半年后左眼球逐渐向外下方突出,偶尔出现左眼球疼痛。2年后眼球突出、视力下降更明显,并出现复视。左眼视力4 8。眼眶CT扫描示:左侧筛窦、眼眶内侧壁有一占位性病变,眼眶内侧壁破坏,考虑筛窦肿瘤可能性大。转入耳鼻咽喉科。专科检查:左眼球向外下方突出,眶内未触及肿物,鼻腔未见明显异常。在全麻下经鼻外筛窦开放径路行病灶清除术,术中见左侧筛窦纸板样破坏,额窦底壁已破坏,筛窦、额窦融合成一巨大脓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CT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CT表现为上颌窦鼻腔内高低混杂密度肿块,轻中度不均匀的强化,窦腔呈明显膨胀性改变,窦壁骨质破坏、硬化同时存在。结论:CT检查对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鼻窦鼻腔区域中线破坏性疾病的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窦鼻腔区域(窦鼻区)中线破坏性疾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16例窦鼻区中线破坏性疾病临床,病理及CT资料,病理诊断;13例淋巴瘤,1例Wegener肉芽肿瘤,2例恶性肉芽肿。结果:窦鼻区中线破坏性疾病CT表现相似。其表现有:(1)病灶呈单或双侧鼻腔分布;(2)筛窦和上颌窦经常受侵;(3)部分病灶累及鼻翼和上颌窦前脂肪势;(4)累及鼻咽部可表现后鼻孔肿块或咽壁增厚;(5)少数可侵犯颅内,腭,眼眶,翼腭窝,颞下窝,翼颌间隙等;(6)无骨质破坏或局部轻度破坏,有时骨质破坏与增生并存。结论:窦鼻区中线破坏性疾病,特别是早期局限的病变,CT表现几乎缺乏特异性,鉴别诊断上应将淋巴瘤和Wegener肉芽肿病考虑在内,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9.
<正>病例女,56岁,因反复左侧鼻阻、头晕6月入院。查体提示左侧鼻窦、上颌窦区压痛,鼻中隔不规则偏曲。首次术前副鼻窦CT平扫示左侧上鼻道内占位,病灶累及副鼻窦并凸入鼻咽及前颅窝,鼻中隔、左侧上颌窦壁、双侧筛骨内壁、筛板、鼻甲骨及蝶窦前壁多发骨质吸收破坏。首次术前头颅MRI提示左侧上鼻道内可见不规则肿块影,呈T1WI稍高信号和T2WI混杂信号,伴部分囊变,鼻中隔受压向右偏移,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行内镜下鼻腔病损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侧鼻腔恶性上皮样周围神经鞘瘤(Epithelial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s,EMPNST)。术后2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额部胀痛,疼痛进行性加重伴双侧鼻腔鼻阻、血涕,无失嗅、感觉异常、言语障碍、肢体无力等不适。查体:双侧鼻腔黏膜肿胀,腔内可见少量血痂及清性分泌物,无活动性出血。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 患儿,男,5岁,因反复左侧鼻塞、流涕、左眼睑肿胀2个月,黑便3天入我院儿科。〈br〉 患儿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塞、流涕,左眼睑出现肿胀,下眼睑淤青,于院外抗感染治疗后无好转,就诊于我院耳鼻喉科,行鼻窦 CT 检查,报告示:左眼眼睑及内眦部软组织肿胀,左眼眶内壁改变,不除外内壁骨折,左侧筛窦及左侧上颌窦密度增高影,左眼肌锥外间隙条片影,考虑炎性病变所致。临床诊断为急性鼻窦炎、眶内蜂窝组织炎,行左侧鼻窦开放术,术中见左侧中鼻甲黏膜糜烂,左侧筛窦及上颌窦内有较多粘灰黄色脓性分泌物,手术后给予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眼睑肿胀明显减轻,鼻塞症状明显缓解,术后病理回报:(左侧鼻腔、鼻窦)送检为炎性渗出和坏死组织。入院前1个半月患儿再次出现左侧眼睑肿胀,严重鼻塞、流涕,行眼眶 CT(冠位+轴位)示:左侧面颊部、眼眶、眼睑及内眦区软组织增厚。左侧上斜肌增粗。左眼眶下壁骨质不规整,左侧眶内壁、部分筛板、左侧上颌窦内壁骨质不连续。左侧筛窦、左侧鼻腔及左侧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呈近似软组织密度影。于我科抗感染治疗2周后明显好转出院。入院前3周患儿又出现上述症状,伴有发热,体温波动在37.0℃-38.0℃之间,第2次入我院耳鼻喉科,诊断为: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眶内蜂窝织炎。于入院前2周行鼻内镜下左侧鼻腔坏死组织清理术。术中见左侧中鼻甲黏膜部分坏死,全组筛窦内充满干酪样坏死组织,上颌窦窦口周围及窦腔内充满干酪样坏死组织。术后病理回报示:(左侧鼻腔)送检组织内纤维组织增生,有坏死及钙化,间质内有炎细胞浸润,浆细胞丰富。术后予抗感染、对症及激素治疗。但患儿仍有发热,入院前3天出现黑便  相似文献   

11.
内窥镜下改良上颌窦根治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改良上颌窦根治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采用4 mm Storz 30°鼻内窥镜经唇龈沟小切口入路清除上颌窦内病灶,再经鼻腔切除同侧钩突,扩大上颌窦自然口,术中、术后分别用5%聚维酮碘溶液(PVP-I)冲洗窦腔,全身和局部均不用抗真菌药。结果所有病例术后3,6个月经鼻内窥镜检查,上颌窦窦腔内黏膜光滑,无异常分泌物,自然窦口引流好。随访6个月~5年,患者症状均消失,鼻腔无分泌物,鼻窦CT复查无复发。结论采用鼻内窥镜辅助下小切口改良上颌窦根治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清除病灶彻底,不损伤鼻腔、鼻窦正常生理功能,保证上颌窦正常的引流功能,复发率低,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不能经上颌窦自然口清除病变的上颌窦良性病变采用鼻内镜下选择性泪前隐窝人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8月56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鼻内镜下选择性采用泪前隐窝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一次性完整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术中出血量100—400ml。其中26例上颌窦囊肿,14例上颌窦炎性息肉,7例非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术后随访3~14个月未见复发,而内翻性乳头状瘤9例中,有2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分别于术后8、11个月局部原位复发,经原手术径路再次彻底清除病变组织并去除病变部位骨质,术后分别随访20、25个月未见复发。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因病变侵犯鼻泪管,术中给予切除病变鼻泪管,术后出现溢泪,经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后症状缓解,随访8个月无溢泪症状发生。所有病例术后无活动性出血、鼻腔粘连、鼻甲萎缩等并发症。术腔于2~4个月基本上皮化,鼻腔外侧壁及下鼻甲形态良好。结论鼻内镜下泪前隐窝人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具有视野清晰、病变切除彻底、出血少、损伤小、并发症少及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可作为经上颌窦自然口或联合下鼻道开窗术不能彻底切除病变组织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2岁。因左鼻流脓涕、眼眶压痛2年,于2002年5月19日来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侧鼻腔通气差,黏膜充血,左中、下鼻甲肥大,中鼻道脓性分泌物,鼻中隔右偏,右侧鼻腔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检查未见异常。CT示左筛窦、上颌窦、额窦炎。3个月前眼科检查及眼底检查无明显异常,诊为:鼻窦炎(左1型2期)。  相似文献   

14.
1病例资料 患者女,23岁。因左侧持续性鼻塞2个月,于2013年01月16日入我院耳鼻喉科。入院查体:外鼻无畸形,鼻中隔居中,双下鼻甲略大,左侧鼻腔总鼻道可见粉红色肿物,表面有脓性分泌物,双侧鼻腔黏膜充血,各副鼻窦区无压痛。辅助检查:鼻窦CT:左侧鼻腔内软组织密度影,双侧上颌窦、左侧筛窦、额窦炎症。脑部CT,颈部CT,胸部CT,腹部彩超及全身骨显像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初步诊断:鼻腔肿物。2013年01月19日于全麻鼻内镜下行左侧鼻腔肿物切除术,左侧上颌窦开放,左侧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下鼻甲切除术、右下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经鼻内镜鼻腔外侧壁切开入路治疗上颌窦疾病的手术方式,并探讨其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鼻内镜鼻腔外侧壁切开切除上颌寞病变的病例,其中男6例,女3例,年龄35~61岁,平均45岁,5例有2次以上手术史,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均行鼻内镜下鼻腔外侧壁切开切除上颌窦病变,术后复位下鼻甲黏膜瓣,并完成下鼻道开窗.结果: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切除病变,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无面部麻木、溢泪等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外侧壁切开入路治疗上颌寞病变视野宽,病变切除彻底,保留鼻腔外侧壁结构,鼻腔功能恢复快,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病例]男,31岁。因持续鼻塞,逐渐加重7年余,于1996年4月行双侧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病理诊断:下鼻甲慢性炎症。术后6个月,因左侧鼻塞复发再次就诊。检查:左鼻背明显膨隆,肤色正常,左侧下鼻甲明显肿大,前极突入鼻前庭,表面光滑,呈淡红色,右鼻腔检查未见异常。X线片示:左侧上颌窦腔密度增高,透光阴影缩小,窦腔骨质结构正常,左侧鼻腔密度增高。CT扫描:左侧鼻腔完全阻塞,呈高密度影,左上颌窦呈高密度改变,各窦腔及鼻腔骨壁完整。检验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正常。诊断:左侧慢性肥厚性鼻炎并左侧上颌窦炎。于1996年卫正月…  相似文献   

17.
谭爱荣  栗晓东  王淑珍 《临床误诊误治》2005,18(11):F0003-F0003
【例1】男,70岁。因头痛半年来我院就诊。行鼻内镜检查发现左侧鼻中隔中后部有一约1·0 cm×1·5 cm大小淡红色肿物,质软,以鼻息肉收往院。在局麻下行鼻内镜手术摘除肿物,术后病理报告为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头痛减轻,随访3年无复发。【例2】女,62岁。因左侧鼻塞伴头痛3年入院。查体:外鼻无畸形,左侧鼻腔充满灰白色新生物,质软,不能窥及左侧鼻腔结构,右侧鼻腔未见异常。鼻窦CT示:左侧鼻腔及左侧上颌窦软组织影,邻近骨质未见受侵。入院诊断:①左侧鼻息肉;②左侧上颌窦炎。行左侧上颌窦穿刺,抽出白色脓性物10 ml,并于鼻内镜下表面麻醉加局麻…  相似文献   

18.
1病历摘要 男,26岁。因右侧鼻塞、脓涕、头痛半个月就诊。查体:外鼻无畸形,鼻黏膜充血,双下鼻甲不肿大,鼻中隔居中,右中鼻道可见白色粘性分泌物,鼻窦区无压痛,全身检查无异常。柯瓦氏位片示:右上颌窦炎。抗感染治疗一周后,上述症状无明显缓解。鼻窦CT示:右上颌窦窦腔扩大,窦壁增厚,无明显骨质破坏征象,窦内可见密度均匀增高影,CT值57Hu,底壁可见一块高密度影,CT值768.2Hu,余鼻窦未见异常。以右上颌窦占位?合并感染收入院。局麻下行右上颌窦探查术,行传统上颌窦根治术切口,凿开上颌窦前壁见:右上颌窦内大量脓液及块状软组织,吸尽脓液,清除病变后见上颌窦被一垂直间隔分为内外两腔,内腔与中鼻道相通,外腔窦底于腭骨上,在右侧上牙槽相反方向增厚骨质,出现一颗额外牙,牙冠向腔内突出,清除分隔骨质,取出额外牙,探查与右侧上牙槽并不贯通,鼻内窥镜下行上颌窦中鼻道开窗。窦腔填塞凡士林纱条,缝合切口,术毕。术后抗炎治疗及上颌窦冲洗,定期换药。随访1a,鼻腔通畅,无分泌物及异味等异常主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鼻内镜下采用3种不同入路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为临床个体化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提供参考。方法以该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常规行鼻内镜检查和鼻窦CT检查,根据病变的部位范围选择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行鼻腔外侧壁保留黏膜瓣的下鼻道入路;B组20例,行上颌窦自然口入路手术;C组34例,行联合入路手术。结果 84例患者均治愈,血涕、面部胀痛、头痛或鼻腔异味症状逐步消失,鼻内镜复查见术腔愈合好,上皮化良好,各鼻道无异常分泌物,术腔病变无残留,无鼻腔粘连、前鼻孔狭窄、鼻泪管损伤或其他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鼻窦CT无病变残留,下鼻道黏膜瓣愈合良好。结论术前根据病变部位及范围选择手术方式个体化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能充分暴露上颌窦窦腔,有效清除病变,避免损伤鼻腔鼻窦的正常结构,达到既微创又能彻底清除病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报告  女 ,5 8岁。因鼻阻 2 a,左侧头痛半个月就诊。以左鼻腔鼻窦新生物于 2 0 0 0 - 0 5 - 0 9入院。 2 a来持续性鼻阻 ,左侧著 ,左眼流泪伴视力下降。半个月来左侧前额及颞部疼痛。查体 :左眼球向前外方移位 ,向内运动受限 ,内眦部饱满。视力 0 .3。左鼻腔外侧壁内移 ,中鼻甲肥大 ,表面欠光滑 ,对麻黄素收缩不敏感。中隔挤向右偏 ,中鼻道处夹有少许灰白色肿物 ,左上颌窦压痛。行上颌窦穿刺见窦腔阻力大 ,空针抽吸有少量脓性分泌物 ,粘稠无臭。取材时发现中甲粘膜下多量灰白色物 ,质韧 ,易出血。病理报告 :左鼻腔异位脑膜瘤。鼻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