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前期人群经健康教育和提供个体化的饮食及运动方案等综合干预后的转归。方法对沈阳市沈河区风雨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前期人群116人进行19个月的综合干预。干预前后检测血糖、糖耐量试验、空腹胰岛素、C肽和糖化血红蛋白。干预措施为健康教育和提供个体化饮食、运动方案及定期监测。结果回访率100%,血糖逆转率为42.24%,进展为2型糖尿病者占4.31%。干预前后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胰岛素、C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前期人群经健康教育和提供个体化饮食及运动方案可改善其转归,干预效果与其依从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下调后对糖调节受损(IGR)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1896例完整的健康体检资料并分别按年龄和不同空腹血糖水平进行分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FG诊断标准下调后IFG患病例数增加271例,IFG患病率由13.1%增至2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62.68,P〈0.05),正常糖耐量由60.3%降至4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20.03,P〈0.05)。空腹血糖5.6~6.0mmol/L组与〈5.6mmol/L组及与6.1~6.9mmol/L组比较,在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及心电图异常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FG切点下调后对武汉该地区IGR分布有显著影响,新增单纯IFG人群已出现糖、脂代谢异常,应引起重视并及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3.
曾秀  刘俊  石慧  周雪萍  邹敏  刘理颖  周莎 《实用预防医学》2022,29(12):1501-1503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全程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0月-2021年9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确诊、产检、分娩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62例纳入管理,采取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8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健康教育和随访管理,干预组应用微信公众平台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孕期-待产分娩期-产后全程管理,在管理过程中和完成管理后,评价分析两组血糖控制情况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的孕32周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与对照组的孕32周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t=12.80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37周干预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126、2.760、2.336,P值分别为0.035、0.006、0.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产后42 d干预组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正常率为85.19%,高于对照组的70.37%(χ^(2)=5.143,P=0.0231),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干预组低于对照组(t=2.288,P=0.023)。剖宫产率干预组为37.04%,低于对照组的6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78,P=0.001),产后出血率和妊高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发生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9,P=0.029)。结论 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孕期-待产分娩期-产后全程管理,可较好管理血糖,控制不良妊娠结局,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从杭州市米市巷街道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筛选出1 0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所在社区进行分组,对照组501例,干预组523例.干预组采用糖尿病强化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和健康干预,对照组采用一般社区糖尿病管理方法.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强化管理前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压、血脂、体质指数等各项指标变化.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4,P>0.05),两组间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P>0.05),其他基线资料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均>0.05).经过强化管理,干预组HbA1c、血压、血脂、体质指数的达标率分别为75.4%、30.4%、85.6%、49.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40、4.710、6.542、3.674,P<0.05).干预组血三酰甘油、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分别为(1.5±0.9) mmol/L、(6.2±1.3)mmol/L、(8.3±2.4) 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98、4.926、4.523,P<0.05).结论 糖尿病强化管理模式在社区糖尿病综合干预管理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提高糖尿病的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6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综合干预管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分析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的效果。[方法]对某大型企业在职职工1 817人,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和餐后2 h静脉血浆血糖。对检出的6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管理2年。[结果]干预管理后糖尿病知识知晓率、血压控制率、经常锻炼率较干预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腹血糖较干预前下降。60例中有14例发生糖尿病,其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年转变率为3.8%,单纯糖耐量减低(IGT)为10.5%,空腹血糖受损兼有糖耐量减低(IFG/IGT)为27.8%。IFG与IGT糖尿病年转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FG/IGT糖尿病年转变率高于IF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GT与IFG/IGT糖尿病年转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IFG、IGT及IFG/IGT者均应给予积极的干预,特别是对IFG/IGT者,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朱丹华  徐铅辉 《社区卫生保健》2006,5(6):401-402,404
目的观察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对糖耐量降低人群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对门诊病例中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的60例糖耐量降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取饮食控制(饮食组)、运动疗法(运动组)及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饮食+运动组)进行干预,8周后检测,对干预前后自身及各组间对照分析效果。结果3组干预后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2hPG)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值分别〈0.05和0.01)。饮食+运动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饮食组和运动组(P值分别〈0.05和0.01),后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控制与运动疗法有助于控制糖耐量降低人群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有可能延缓其向糖尿病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短期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社区糖调节受损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中随机选取糖调节受损患者90例,并随机分为干预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给予一般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3个月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干预组代谢指标,以及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之间指标的差别。结果干预组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F=13.47,P〈0.05)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降低(F=82.25,P〈0.05);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指数(t=-2.44,P〈0.05)、收缩压(t=-3.39,P〈0.05)、舒张压(t=-3.97,P〈0.05)、空腹血糖(t=-3.89,P〈0.05)、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t=-7.22,P〈0.05)、总胆固醇(t=-2.72,P〈0.05)、低密度脂蛋白(t=-2.74,P〈0.05)、糖化血红蛋白(t=-3.73,P〈0.05)均明显降低。结论短期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能显著改善社区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多项代谢指标,或延缓代谢指标的恶化进程,此生活方式干预策略适用于山西省太原市的社区居民。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胰岛素释放试验与糖耐量试验结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胰岛素释放试验与糖耐量试验对比分析,了解2型糖尿病(DM)病人糖代谢和胰岛功能情况,探讨对2型DM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来内蒙古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就诊的50例DM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者行馒头餐,采用磁性分离酶联免疫(MAIA)法测定血清胰岛素,同步测定糖耐量(氧化酶法),依据糖耐量测定结果分3组:糖耐量正常对照组(NGT),糖耐量减低组(IGT),2型DM组(DM);分别将各点胰岛素和血糖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型DM组的空腹血糖、胰岛素明显高于NGT组,血糖、胰岛素在餐后一二小时出现峰值,餐后3h仍不能恢复至空腹水平,NGT组的血糖和胰岛素在餐后0.5—1.0h出现峰值,2组在0、0.5、1、2、3h各点的血糖和胰岛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GT组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与NG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2组在餐后1、2、3h的血糖和胰岛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MAIA法测定胰岛素释放试验和氧化酶法测定糖耐量,可以及时了解2型DM病人糖代谢和胰岛功能情况,对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1817名某大型企业在职职工糖尿病前期患病率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某大型企业某部门在职职工糖尿病前期患病率. [方法]使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对某部门1817名在职职工开展空腹与餐后2 h静脉血浆血糖检测,检测出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者. [结果]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30%,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单纯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受损兼有糖耐量减低(IFG/IGT)的患病率分剐为0.72%、2.09%、0.50%. [结论]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特别是对糖耐量减低及单纯空腹血糖受损兼有糖耐量减低者,从而降低糖尿病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社区糖调节受损者进行行为干预,提高糖调节受损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知,为开展社区糖尿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北站街道社区53例糖调节受损者,采用人户问卷调查方式,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和饮食、运动干预指导。随访半年后再次测试受损者糖尿病知识水平和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糖调节受损者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P〈0.01),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h血糖(2hPGG)也明显下降(P值均〈0.01)。结论在糖调节受损阶段进行早期行为干预,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使血糖水平下降,对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京市社区居民预防道路交通伤害的知识和行为情况,针对社区居民道路交通伤害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干预效果进行评价,为有效开展社区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多级抽样的方法抽取被调查社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获得干预前后的资料,并分析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居民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效果的影响。结果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的居民,知识知晓率干预效果比较理想,行为行成率干预效果存在着一定差异。干预后,男性的行为改变较明显(χ^2=7.67,P〈0.01);20~30岁人群(χ^2=2.96,P〉0.05)、大学、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χ^2=2.03、3.34、2.04,P〉0.05)、家庭人均年收入在4万元以上人群(χ^2=2.85、12.41、0.44,P〉0.05)的行为干预效果最不理想。结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健康教育工作应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社区中老年居民糖调节受损(IGR)各类型的分布情况,探讨该人群IGR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上海市杨浦区延吉社区2228例45~74岁居民进行空腹血糖检测,采用葡萄糖氧化酶-计量安培法进行测定。对筛检出的IGR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h血糖测定和血脂检测。结果共筛检出IGR者393例,其中,糖耐量正常者(NGT)占39.19%、空腹血糖受损(IFG)占12.72%、糖耐量受损(IGT)占16.54%、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IFG+IGT)占16.03%、新发糖尿病(DM)占15.52%。不同年龄组,NGT、IFG、IGT、IFG+IGT和DM的构成比不同(χ2=21.295,P=0.006),IGT、IFG+IGT和DM的比例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不同体质指数人群中,NGT、IFG、IGT、IFG+IGT和DM的构成比不同(χ2=26.155,P=0.01),随体质指数的增加,糖代谢异常的比例逐渐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该社区IGR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糖尿病家族史(OR=1.945)、高血压病史(OR=1.884)、高三酰甘油(OR=1.469)、年龄(OR=1.038)。结论延吉社区中老年IGR人群以IFG+IGT、IGT为主,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IGR发生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病史、高三酰甘油和年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社区人群中糖调节受损(IGR)患病情况,并对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年龄≥45岁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对筛查出的1313例高危人群进行体格检查、空腹血糖及口服75g无水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血压、血脂检测,采集调查人群中糖调节受损患病情况和危险因素。结果:血糖升高(IFG)、糖耐量减低(IGT)和糖调节受损(IGR)的患病率分别为1.07%、8.15%、1.66%,且年龄、血压、血脂、肥胖、家族史、心血管病史等危险因素明显高于正常血糖人群。讨论:早期发现糖调节受损人群,并及早针对危险因素实施干预措施对预防糖尿病和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生活方式干预对妊娠糖尿病(GDM)患者产后糖调节受损者(IGR)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对2009年1-12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宁波妇女儿童医院产科分娩的GDM患者于产后6~8周行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筛选为糖耐量减低(IGT)或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的女性分为干预组(59例)和对照组(67例).对干预组进行2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密切随访,对照组仅发放健康宣传资料,观察其体质指数(BMI)、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BMI、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和早期相胰岛素分泌指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GDM产后葡萄糖调节受损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积极随访可明显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抵抗,恢复早期分泌相,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毕腊梅 《现代保健》2011,(25):59-60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干预治疗糖耐量减低的l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并诊断为糖耐量减低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控制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治疗,0.75g/d。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并分别在治疗前后监测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腰围改变、空腹血糖(FBS)、餐后2h血糖、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变化。结果(1)预治疗后,治疗组BMI、腰围、FBS、PBS均明显好转,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12个月内无发展为临床糖尿病的患者;对照组12个月内有6例(17.6%)发展为临床糖尿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二甲双胍用于糖耐量减低的干预治疗可有效的延缓或预防临床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青岛市30岁以上居民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的患病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以后青岛市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共调查6069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指尖血糖值〈7.00mmol/L者做口服糖耐量(OGTT)试验。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做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别对糖尿病和糖调节受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683名调查对象中,糖尿病(DM)患病率为15.71%,糖调节受损(IGR)的患病率为29.72%,其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FG)、单纯糖耐量减低(IGT)和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低减(IFG/IGT)的患病率分别为10.29%、13.25%和6.18%。IGT、IFG/IGT、DM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DM家族史、脑中风史、高血压、向心性肥胖、高TC血症、高TG血症是DM的危险因素;年龄、饮酒、高血压、向心性肥胖、高尿酸血症是IGR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岛市30岁以上居民DM及IGR流行状况严重,年龄、高血压、向心性肥胖是青岛市中老年人IGR和DM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黄燕平 《现代医院》2012,(11):41-4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干预对BMI≤24糖耐量低减(IGT)患者转化为糖尿病(DM)的影响。方法筛选BMI≤24社区居民152名,随机双盲分成4组:A组是中药+社区行为干预(38例),B组是西药+社区行为干预(38例),C组是中药+西药+社区行为干预(38例),D组是单纯社区行为干预(38例),进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每三个月进行静脉血测空腹血糖(FPG)和OGTT后2h血浆血糖(2hPG)检测,随访12个月。结果经药物或单纯行为干预后,A组、B组干预前后各项临床观察指标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单纯行为干预的D组差异不明显。结论中西医结合社区行为干预能有效干预BMI≤24人群IGT转化为DM。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糖尿病前期患者尿微量白蛋白(U-MA)升高的危险,为糖尿病前期患者早期肾损伤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将182例糖调节异常患者按照WHO诊断标准分为空腹血糖受损组(IFG组)51例,糖耐量减低组(IGT)65例,IFG+IGT组(GGI组)66例,同期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NGT组)50例.测定各组尿微量白蛋白(U-MA)、空腹血糖(GLUC0)、糖负荷后2h血糖(GLUC120)、胰岛素(Inso)、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 IFG组、IGT组和GGT组尿微量白蛋白与NGT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MA检测对糖尿病前期患者早期肾损伤的预测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上海市闸北区45岁及45岁以上居民空腹血糖异常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前移糖尿病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按5%比例从闸北区常住人口中抽取16592人,并将该人群分为空腹血糖异常组和非异常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Wilcoxon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研究发现,空腹血糖异常者1 524人,占9.2%。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空腹血糖异常组的年龄、户籍人口、文化程度、颈围、体重、体质指数、腰臀比、血压值、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癌胚抗原、肝功能指标、空腹血糖异常史比例和糖耐量异常史比例等均高于非异常组,身高和高密度脂蛋白则低于非异常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空腹血糖异常史、糖耐量异常史、腰臀比、高密度脂蛋白、性别、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体质指数、年龄、收缩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谷氨酰基转移酶是空腹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闸北区有一定的空腹血糖异常人群,需要通过定期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从掌握空腹血糖异常、糖耐量异常史及其他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异常变化情况,培养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及关注老年女性健康等方面入手,早期有效地预防空腹血糖异常和糖尿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某军医大学第二批军队预选卫生士官学员在校4个月前后中医体质变化情况,探讨军校综合环境对其中医体质的影响,为培养模式调整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预选卫生士官进行在校前后两次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平和质(χ^2=5.668,P〈0.05)比例有所下降,而偏颇体质中,气虚质(χ^2=10.931,P〈0.01)、湿热质(χ^2=3.989,P〈0.05)与特禀质(χ^2=13.262,P〈0.001)三种体质占比处于上升状态,阳虚质(χ^2=9.209,P〈0.01)与阴虚质(χ^2=9.246,P〈0.01)比率明显下降。结论军校综合环境对预选卫生士官的中医体质产生一定影响,为对其进行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