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最强烈的地区之一,是研究构造过程、地貌演化以及气候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新生代构造单元、地貌特征和动力学演化模型进行了总结归纳,包括:主要构造单元的活动起止时间、活动量及活动速率;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现今的地貌特征(水系和冰川的分布);帕米尔弧形构造带6种主要的地球动力学演化模型的主要样式、优点及限制。论文提出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晚新生代构造研究的三个重要的科学问题:精细厘定构造带内部的不同断裂带运动学特征和相互关系;深部地质过程与浅部响应相结合,探讨构造带形成的深部地质过程控制;将构造过程、气候特征与地貌演化作为一个耦合系统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2.
基于野外观察和构造测量,论述了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包括弧形带展布特征、分带特征、分段特征、分层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叠加变形特征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巴弧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大巴弧形成的机理不同于经典的碰撞造山模式,该弧形构造带经历了古生代大陆边缘伸展裂陷初始期、中晚三叠世碰撞造山雏形期和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定型期。造山作用前的古大陆边缘伸展作用及其产生的不规则边界形态对弧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其中先成的城口-房县弧形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早古生代沉积-岩浆作用,同时成为大巴弧形成的主导边界条件,而弧形带两端的基底隆起也起到了重要的限制作用。根据实际地质资料设计的简单沙箱模型模拟了这个弧形带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相似文献   

3.
大巴山前陆弧型构造带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野外观察和构造测量,论述了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包括弧形带展布特征、分带特征、分段特征、分层特征、构造变形样式、叠加变形特征和古构造应力场特征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巴弧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指出大巴弧形成的机理不同于经典的碰撞造山模式,该弧形构造带经历了古生代大陆边缘伸展裂陷初始期、中晚三叠世碰撞造山雏形期和中晚侏罗世陆内造山定型期.造山作用前的古大陆边缘伸展作用及其产生的不规则边界形态对弧形带的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其中先成的城口-房县弧形断裂带不仅控制了早古生代沉积-岩浆作用,同时成为大巴弧形成的主导边界条件,而弧形带两端的基底隆起也起到了重要的限制作用.根据实际地质资料设计的简单沙箱模型模拟了这个弧形带的形成条件和过程.  相似文献   

4.
康滇地轴西缘的矿化,较为集中地分布在“金河-菁河弧形带”和“锦屏山-小金河弧形带”。本文对这两弧形带的性质(冲断推覆构造),以及矿产的分带情况,成矿作用、成矿的物理化学因素进行了论述;同时对成矿特征和富集条件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5.
徐淮弧形构造特征及煤田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叙述了徐淮弧形构造特征。弧形构造由内向外可划分为4个推覆构造带,每个带都是一个煤田预测区,它有益于在该区寻找新的煤田。  相似文献   

6.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晚新生代沉积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帕米尔构造带弧形扩展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的晚新生代沉积地层的沉积特征对比研究和重矿物采样与组份分析,建立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地区的晚新生代沉积联合柱状对比图和重矿物组份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晚新生代沉积与重矿物变化主要记录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的两期构造活动。第一期构造活动发生在安居安组沉积时期,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的和什拉甫剖面、英科1井表现为粗碎屑沉积和对应的不稳定重矿物爆发,而南部的甫沙2井中则并未观察到,这一事件可能反映了喀什-叶城走滑系统在和什拉甫剖面附近的中新世构造启动。第二期构造活动发生在阿图什组沉积期间,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全区域出现了一套粗碎屑沉积和对应的不稳定重矿物爆发,反映了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东北缘在上新世以来大规模向北楔入塔里木盆地内部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峡地区弧形对突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总结三峡地区南部川东-八面山弧形构造带及其北部大巴山-大洪山弧形构造带地质构造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马巴中、黄陵、汉南和江南苦底地块为边界条件,印支-燕山期发生的南、北部弧形构造带的盖层沿与基底之间的滑动面相向中推覆,在两构造前锋丰碰的接合部位,形成与南、北部弧形构造带协调一致的褶 皱式奉节-巴东构造带,整体显示弧形对突构造样式,并在黄陵基底地块西侧应力缓冲区形成秭归三角形向斜构造盆地。  相似文献   

8.
鄂西弧形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川东-湘鄂西断褶带内鄂西地区的弧形构造,从构造剖面特征、叠加褶皱样式和断裂性质入手进行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结果发现鄂西弧形构造具有多期变形特征:早期普遍为北东东向的直线型褶皱,随着弧形带扩展,在东、西两翼分别发育右行和左行的逆冲-走滑断裂,同时分别形成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的弧形褶皱。晚期弧形带中部发育北北东向构造并叠加改造了早期北东东和北西西向褶皱,同时在黄陵背斜以西还发育交切早期构造的北北西向仙女山右行走滑断裂。根据弧形带扩展的几何学-运动学分类原则,并结合前人的古地磁研究结果,推测鄂西弧形构造应属于构造弯曲形成的弯曲弧。区域滑脱层和黄陵隆起阻挡可能是控制弧形样式的主要原因。区域滑脱层控制了拆离滑脱褶皱的构造样式; 黄陵基底隆起的阻挡作用使弧形带东翼进一步弯曲变形,并导致了构造应力场方向发生改变,造成了晚期北北东向与早期北东东向构造的叠加。由此恢复的鄂西弧形构造变形过程对于揭示川东-湘鄂西断褶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台湾中部造山带前缘呈现为一弧形逆冲构造体系。每个弧形带分别由不同尺度但各自独立的次级弧形构造所组成。而每一个弧形构造都有其各自独立的几何、运动和动力学特征 ,是典型的板块造山运动变形带前缘之褶皱逆冲带 ,但同时各个次级弧形构造间却又有自相似特性。台湾中部弧形系列构造带 ,由运动学看来 ,是从弧形顶部向西逆冲向两侧过渡到斜冲 ,到弧凹处的逆冲为止。每一个地震活动带与独立活动的弧形逆冲构造间可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存在。大地震发生在规模较大的弧形构造上 ,而中小地震则发生在规模较小的次级弧形构造上。在对台湾中部地区弧形逆冲体系的空间位置与地震活动间关系研究的基础上 ,文中归纳出中部弧型逆冲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帕米尔弧形构造带作为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变形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该构造带前缘发育了一系列呈弧形形态展布的活动断裂系;其向北突出的弧形形态的形成是数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但关于该弧形形态的形成时间、形成机制以及帕米尔弧形构造带的演化过程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沿弧形构造带发育的活动断裂系运动学的时空变化是揭示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新生代以来形成演化过程的重要窗口,但是鲜有对这些构造的多时空尺度的系统性研究。文章根据这些沿弧形构造不同的构造样式,重点总结了主要活动构造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变形速率,并分析这些构造沿帕米尔弧形前缘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晚第四纪以来,帕米尔弧形构造带前缘的构造变形速率基本保持稳定,且前缘主要的逆冲和走滑运动呈现强烈的不对称特征。我们认为帕米尔弧形构造带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模式基本保持一致,主要表现为不对称径向逆冲的运动学模式,这一运动学模式的形成可能受控于帕米尔边界条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高精度航空磁测在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查中的几点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乔日新  张用夏 《物探与化探》2002,26(5):334-339,371
以1988年和1998年高精度航磁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基底结构和断裂分布规律与特征,提出盆地由双重基底构成,巴楚隆起在中新生代曾发生过顺时针转动,民丰北及柯坪弧形褶断带分别是盆地南北缘出现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带等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狼山地区广泛分布着花岗岩型铀矿化和砂岩型铀矿化。本文通过对该区的遥感地质综合解译,重点研究了几个含铀盆地的砂岩型铀矿化成矿特点及其通感图象的影象特征,发现广布于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的砂岩型铀矿化是一典型的层控型铀矿。并通过区域构造型式的研究,强调了弧形构造的断块活动特征及其对含铀盆地和含矿层分布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弧形构造的后期活动和环形构造、北北东向线性构造与铀矿化的再造关系。从而得出砂岩铀矿化是受地层岩相和弧、环、线构造“四位一体”条件控制的新认识。该矿化在MSS图象上呈现一定的影象特征,据此,本文概括出本区层控铀矿的影象模式。  相似文献   

13.
徐宿弧(安徽段北部)弱磁异常特征及其认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查明徐宿弧(安徽段北部)隐伏岩体的赋存状况,圈定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部位及找矿靶区并推测赋矿部位,是实施徐宿弧(安徽段)金多金属矿成矿背景调查的主要任务。徐宿弧(安徽段北部)为弱磁异常区,实测磁异常形态凌乱且难以识别。首先通过化极、滑动平均、匹配滤波、垂向一阶导数及向上延拓等方法进行多方法多参数变换数据处理,从弱磁异常中提取形态规则、易于识别的低缓异常; 然后对处理结果进行甄别对比,筛选出异常形态特征有利于地质解释的磁异常图,即: 低缓磁异常为叠加异常,总体呈NW方向延伸,覆盖面积较大,次级异常呈NNW-NE方向西凸的弧形延伸至前欧盘。同时,依据徐宿弧(安徽段北部)的地质背景及岩(矿)石磁性参数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实测磁异常与前欧盘闪长玢岩引起的磁异常特征,推测引起低缓异常的磁性地质体为隐伏中酸性复式岩体。该研究为徐宿弧(安徽段)金多金属矿成矿背景调查的综合解释及圈定找矿靶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及其北缘前陆盆地板内变形构造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曲国胜  陈新安 《地质论评》1998,44(4):419-429
笔者总结了西昆仑—帕米尔造山带及塔西南前陆盆地板内变形的各类构造模式、构造分带、新生代变形格局及构造演化,提出其新生代板内变形具有弧形构造分段性和阶段性演化的特点,发现了依格孜牙、柯克亚、桑株—杜瓦、卡兹克—阿尔特薄皮弧形推覆构造、齐姆根主弧形构造段及玉力群—克里阳构造段的三角带构造及叶尔羌—棋盘对冲过渡型弧形构造。认为对冲过渡型弧形构造及各弧形构造分段间的斜冲走滑带是塔西南前陆盆地板内变形的特殊产物。  相似文献   

15.
通过华北板块南缘北东地区的弧形构造特征、形成时代和瓦斯分布特征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徐宿弧形构造限于丰沛断裂与蚌埠隆起北缘的五河断裂间,为形成于早三叠世后、晚侏罗世前的推覆构造;其形成与动力来源可能是扬子板块沿着郯庐断裂带向西或北西方向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的碰撞拼贴作用。2徐宿弧形推覆构造中和面外侧引张、内侧挤压的构造应力场是导致位于弧形内侧的宿东向斜内煤矿瓦斯富集、外侧闸河向斜瓦斯含量相对较少的主因之一;煤矿区内岩浆岩体(脉)的侵入改变了这种本应规律的瓦斯分布图案。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共同构建了华北板块南缘北东地区的构造和瓦斯分布图案。  相似文献   

16.
祁阳山字型构造质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及构造变形特征,对祁阳弧形构造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传统山字型构造机制难以解释祁阳弧形构造的诸多特征,且前人认为变形动力来源于东西向挤压应力场,也与印支期区域构造应力场实为NWW向的构造背景不符,因此祁阳弧形构造并不属典型山字型构造。基于研究区构造活动的客观实际,提出祁阳弧形构造的可能形成机制:NW向基底隐伏断裂和NNE-NE向主干断裂分别于印支期和燕山期产生强烈左旋走滑活动,从而使区域NNE向构造线在中段产生左旋偏转成为NNW向,从而形成S形的祁阳弧形构造。这一机制可较好解释祁阳弧形构造的若干特征,如关帝庙穹窿呈NWW走向、北反射弧构造形迹不显著、北弧弧顶脱位及内弧曲率大于外弧、南弧弧顶脱位、紫云-中田-高峰串珠状穹窿的形成等。上述认识对华南地区弧形构造研究具有一定启示意义:除山字型构造作用和砥柱作用外,还应注意断裂走滑等其他构造活动对弧形构造的制约,以及多次构造活动叠加对构造形迹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利用重磁场及其向上延拓计算资料,分析研究重磁场的空间变化特征。文中结合有关地质资料着重探讨了重磁场特征与断裂构造的关系,然后解释推断出上海及邻近地区的20条断裂带。  相似文献   

18.
坝基剪切带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的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常对坝基岩体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研究剪切带的工程地质特征特别是空间发育与分布特征,对红层地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江某水电站为例,从坝基红层沉积环境与沉积相分析入手,通过对坝基岩性组合、矿物组成、结构和粒度标志、沉积构造等的综合分析,恢复坝基古沉积环境,进一步确定原生软弱夹层的沉积微相;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分析剪切带发育规律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而开展坝基抗滑稳定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层间剪切带的发育及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受红层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控制;坝基层间剪切带大多发育在半韵律层的顶部,即发育在软硬岩层接触面及厚层软岩内;由于岩相变化快,所以同一剪切带的空间分布常不连续,在不同空间位置的类型也不尽相同;剪切带是具多种黏土矿物成分且含量不同的高分散体系,其具有不同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强度参数;剪切带空间分布特征与性状的不连续性,对坝基岩体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常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建设工期与造价。因此,以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分析为切入点,能够清晰的认识剪切带的空间发育分布规律,可用于指导红层地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与坝基岩体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TM和SPOT等多源数据融合处理,以及提取蚀变影像信息和增强冻融带影像信息的方法。根据断裂构造(包括线性断裂、环状和弧形断裂构造)、地层、冻融带及蚀变带的解译,总结了西天山地区金矿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在与邻区穆龙套、库姆托尔金矿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选定了重点研究地区,勾划了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冻融带及构造蚀变带,为该区进一步开展金矿普查找和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e 1000-km-long Darlag–Lanzhou–Jingbian seismic refraction profile is located in the NE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is profile crosses the northern Songpan-Ganzi terrane, the Qinling-Qilian fold system, the Haiyuan arcuate tectonic region, and the stable Ordos basin. The P-wave and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Poisson's ratios reveal many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file. The crustal thickness increases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The average crustal thickness observed increases from 42 km in the Ordos basin to 63 km in the Songpan-Ganzi terrane. The crust becomes obviously thicker south of the Haiyuan fault and beneath the West-Qinlin Shan. The crustal velocities hav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along the profile. The average P-wave velocities for the crystalline crust vary between 6.3 and 6.4 km/s. Beneath the Songpan-Ganzi terrane, West-Qinling Shan, and Haiyuan arcuate tectonic region P-wave velocities of 6.3 km/s are 0.15 km/s lower than the worldwide average of 6.45 km/s. North of the Kunlun fault, with exclusion of the Haiyuan arcuate tectonic region, the average P-wave velocity is 6.4 km/s and only 0.5 km/s lower than the worldwide average. A combination of the P-wave velocity and Poisson's ratio suggests that the crust is dominantly felsic in composition with an intermediate composition at the base. A mafic lower crust is absent in the NE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from the Songpan-Ganzi terrane to the Ordos basin. There are low velocity zones in the West-Qinling Shan and the Haiyuan arcuate tectonic region. The low velocity zones have low S-wave velocities and high Poisson's ratios, so it is possible these zones are due to partial melting. The crust is divided into two layers, the upper and the lower crust, with crustal thickening mainly in the lower crust as the NE Tibetan plateau is approached. The results in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thickness of the lower crust increases from 22 to 38 km as the crustal thickness increases from 42 km in the Ordos basin to 63 km in the Songpan-Ganzi terrane south of the Kunlun fault. Both the Conrad discontinuity and Moho in the West-Qinling Shan and in the Haiyuan arcuate tectonic region are laminated interfaces, implying intense tectonic activity. The arcuate faults and large earthquakes in the Haiyuan arcuate tectonic region are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Sino–Korean and Gobi Ala Shan platfo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