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起搏阈值分析与低能量起搏安全性的长期随访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起搏阈值进行分析研究,随访观察低能量起搏的安全性。方法对106例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在术中、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进行起搏阈值测试,并于术后3个月时将起搏器输出电压降为实测起搏阈值的2倍,随访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时间为1~6年,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电极的起搏阈值。结果106例起搏器均安全起搏。比较电极的起搏阈值,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无差别,心房电极高于心室电极,激素电极明显低于非激素电极。结论经长期随访观察证明,为节省能耗延长起搏器寿命,长期采用低能量起搏的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对117例安装不同品牌、型号起搏器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观察,探讨低能量起搏的安全性及程控计算方法。在安装起搏器2个月~12年后测定起搏阈值,结果为2.43±0.75V、0.14±0.10ms,同时将脉宽设置为阈值的2倍、3倍或更多。15例经1.1~4.3年的随访,再次重复测定阈值(8例增加、4例下降、3例不变),并调整相应参数。117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6年,此间均未发现起搏失效。由此认为起搏阈值设置为能量阈值的3~4倍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心房按需起搏后阈值变化的长期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房按需起搏(AAI)后阈值变化的情况及其基本特征。方法对20例AAI起搏患者,在起搏后不同时间进行起搏阈值测定,并与同期收治的10例心室按需起搏(VVI)患者进行比较。结果AAI起搏后不同时间的平均阈值较VVI起搏后高0.2~0.8μJ,第1周达高峰(2.15±0.15μJ),2周时趋于平衡(1.70±0.16μJ),随后速即转为稳定状态。心内电图P-R段抬高幅度与阈值呈负相关(r=-0.5186,P<0.05),低阈值组P-R段抬高幅度达0.28±0.12mV,显著高于高阈值组的0.17±0.10mV。结论AAI起搏后的阈值在2周后即趋向稳定状态;心内电图P-R段抬高幅度对保证理想的阈值水平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激素释放电极对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长期的影响,检验激素释放电极能否用来长期低能量安全的进行双心腔起搏。方法:81例患者,男45例,女36例,平均年龄67岁。所有患者应用双心腔频率反应起搏器(DDDR)。心房和心室电极分别采用MEDTRONIC5524M及5024M激素释放电极。心房和心室电极植入后即刻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及24个月分别测试双极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结果:心房和心室激素释放电极在随访24个月期间所有测试的心房和心室起搏阈值保持低水平,呈稳定的平台型,无以往非激素释放电极植入早期的起搏阈值明显升高现象。另外,应用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中有98%的心房起搏阈值及94%的心室起搏阈值≤1.3V,因此可安全地以2.5V的电压进行双心腔起搏。结论:被动固定激素释放电极可保持心房和心室的长期的低起搏阈值状态。使绝大多数应用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可长期安全地以2.5V电压进行双心腔起搏,从而有效地延长双心腔起搏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对119例应用激素释放电极及96例应用非激素释放电极患者在心房电极植入后即刻及术后1,3,6,12,18个月分别测试心房起搏阈值,并进行比较。发现激素释放心房电极的心房起搏阈值均显著低于非激素释放电极,且无非激素释放电极的早期阈值升高现象。植入激素释放心房电极95%的患者在术后第3个月心房起搏阈值≤1.3V;植入非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心房起搏阈值≤1.3V者仅占15%。表明激素释放心房电极明显优于非激素释放电极,即使进行长期低能量起搏前者亦非常安全,故能降低起搏器电池消耗和延长其寿命。  相似文献   

6.
对119例应用激素释放电极及96例应用释放电极患者在心房是极值入后即刻及术后1、3、6、12、18个月分别测试心房起阈值,并进行比较。发现激素释放心房电极的心房起搏阈值值均显著低于非激素释放电极,且无非激素释放电极的早期阈值升高现象。植入激素释放电心电极95%的患者在术后第3个月心房起搏阈值〈1.3V;植入非激素释放电极的患者心房直搏阈值〈1.3V者仅占15%,表明激素释放心房电极明显估于非激素释  相似文献   

7.
具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评价具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临床应用的初步结果。方法9例患者安装了具有自动夺获功能的起搏器(RegencySC+2402L),观察术后早期(术后1~2天)、术后1周、2周及术后远期(1~4个月)的起搏阈值、输出电压、ER振幅、阻抗及极化电位等参数变化。结果8例均能以自动夺获方式工作,输出电压随起搏阈值变化而变化。1例因自身心律与起搏心律形成融合波而致感知不足,导致“起搏阈值波动”。1例因极化电位升高而致自动夺获功能无法工作。结论具有自动夺获功能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表明其具有安全、省电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心房起搏阈值的随访分析(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起搏阈值的随访分析(摘要)刘志华,宋建平,汪康平,蒋文平对36例心房起搏并能从体外测定起搏阈值的患者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10.3±7.6个月。起搏器置入3个月后连续二次以上随访时测定的起搏阈值相同,此即为慢性期起搏阈值,用0.5ms脉宽时的电压值...  相似文献   

9.
自1994年1-10月共为7例病人应用了单电极VDD起搏器。术后随诊3-12个月,动态心电图监测全部达到心房同步起搏的目的,其中1例有别间断性P波感知差而自动转为VVI起搏,但总的P波感知率在98%以上,如植入病例经严格选择,单电极VDD起搏呆代替双腔DDD起搏。  相似文献   

10.
安置永久起搏器的3例患者术中发生心肌穿孔。表现为心肌阻抗及起搏阈值升高,当回撤电极导管后回复至正常。笔者体会:(1)冠心病、糖尿病、扩张性心肌病病人植入起搏电极术中用硬指引钢丝定位电极时易发生心肌穿孔。(2)心腔内心电图是诊断心肌穿孔的较可靠和较灵敏的方法。(3)心肌阻抗和起搏阈值测定对心肌穿孔有提示作用。(4)心肌穿孔发生后即刻回撤电极一般不会发生心包填塞。  相似文献   

11.
电极组合方式与经食管心房起搏阈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7例病人每例用六极起博导管组成10种起搏电极组合,以相同脉宽和导管位置作食管心房起搏。发现负极接第3极,正极接第2、4、5极的四极组合法起搏阈值仅18.8±3.0V,仅2例(1.9%)有明显不适感,与其它组合方法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该法起搏脉冲振幅适中,与V1导联的QRS波方向相反。便于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因此,有助于食管心房调搏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起搏电极导线拔除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起搏电极导线拔除技术的临床应用马坚王方正拔除起搏电极导线是治疗起搏器埋置术后某些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法[1,2]。由于电极导线在埋置后1~2个月便被胶原纤维组织包绕,并与血管和心腔内壁粘连,致使电极导线难以拔除[3]。以往临床上曾应用过多种拔除方法,但...  相似文献   

13.
研究起搏周期突然改变对窦房结有效不应期的影响及临床意义。对照组34例,病窦组31例,经食管心房S1-S2-S2刺激法测定SNERP。试验起搏周期选择PCLt/PCL=1.10、1.05、1.00、0.95、0.90共5个周期。随着PCLt突然缩短,全部对照组及92.3%的病空运组SNERP延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起搏阈值、起搏阻抗和感知阈值的变化,对42根心房电极和49根心室电极进行了随访。结果显示:心房电极慢性期起搏阈值为1.17±0.35V/0.5ms,出现波动者6例(27.3%),心室电极为1.27±0.38V/0.5ms,出现波动者7例(30.4%);19根电极的起搏阻抗在急性期均有波动,慢性期为585.6±150Ω,慢性期出现波动者2例(10.5%);11根心房电极慢性期感知阈值(P波振幅)与植入时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心房起搏的远期随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心房起搏的远期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66例心房起搏患者进行了临床、心电图、起搏参数的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38±204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1例心衰及死亡。术中、术后心电参数符合起搏要求。16例术前阵发性心房颤动者,术后发作频率及时间明显减少(P<001、005)。15例(227%)发生过感知,电极移位4例(61%),房室传导阻滞2例(30%)。结论心房起搏是一种安全的起搏方式,可保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效果,而明显优于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5例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室起搏电图现象分析,发现有如下特征:(1)当心室起搏出现逆行P波时,RP-间期长度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邻两个RP-差值≥60ms;(2)RP-突然净增60ms或达到250ms(不作房室结内隐匿性折返解释);(3)RP-间期成倍增长,有时伴有心室回波;(4)紧随心室起搏QRS波后有两个P-波,应考虑为1:2室房传导,但需除外预激旁道参与逆传;(5)起搏源性室房传导中断后重新开始时,RP-往往较短。据此,作者提出通过推理分析可在体表心电图上作出起搏源性房室结双径(或多径)路传导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右室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右室流出道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为探讨冠心病心肌纤维化、合并糖尿病或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后出现房室阻滞的患者右室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对3例电极脱位至右室流出道、9例因上述疾病主动将电极置入右室流出道的患者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及随访。结果:12例患者右室流出道起搏阈值(电压:0.86±0.10V,脉宽:0.3±0.04ms)较右室心尖部起搏阈值(电压:5.0±6.06V,脉宽:1.52±0.77ms)显著降低,P<0.01。随访68.5±34.65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功能良好。结果提示右室流出道是永久起搏可行的后备电极放置部位。  相似文献   

18.
自1994年1~10月共为7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6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病人应用了单电极VDD起搏器。术后随诊3~12(平均6.5±2.5)个月,动态心电图监测全部达到心房同步起搏的目的,其中1例有个别间断性P波感知差而自动转为VVI起搏,但总的P波感知率在98%以上。如植入病例经严格选择(窦房功能正常的房室传导阻滞),单电极VDD起搏可代替双腔DDD起搏。  相似文献   

19.
双房同步起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双房同步起搏是恢复双房电活动同步化的一种新的起搏技术,可防治快速房性心律紊乱。笔者对17例房内、房间传导阻滞并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双房同步起搏治疗,14例行三腔起搏(DDD)、3例行双房起搏(AAI),冠状静脉窦电极均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放置。起搏器及电极导线均顺利植入,未发现脱位、穿孔等并发症。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顶端电极测定的P波振幅为5.69±2.63(2.4~9.6)mV、起搏阻抗655±194.11(520~960)Ω、单极起搏阈值0.92±0.68(0.4~2.2)V。冠状静脉窦电极位置较深,则测得起搏阈值较低。随访8.6(3~15)个月,1例猝死、16例健在;其预防心房扑动、颤动的显效率达62.5%、有效率达81.25%。结论:双房同步起搏技术是房间传导阻滞合并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颤动的有效治疗和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与方法 应用戊型肝炎病毒(HEV)中国株基因结构区的3种重组融合蛋白GST-ORF2.1,GST-ORF2.3,GST-ORF3建立的免疫吸印法(westemblot,WB)对实验感染中HEV的2只猕猴的34份系列血清抗-HEVORF2.1,ORF2.3和ORF3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 抗-HEVORF2.1出现较早,于感染后13天即阳转,且持续时间较长,在康复后15个月仍呈现强阳性;抗-HE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