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查阅文献,遵循<内经>中有关徐疾补泻经文原意,结合后世的有关解释和笔者的理解及临床经验,提出<内经>中的徐疾补泻不是单一操作术式,而是补泻手法纲领,包含有很多操作方法,并将其进行了列举,后世的针刺补泻术式均是从此发展而来.<针灸学>教材将此归属单式补泻,缩小了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教材中有关的描述仅是狭义的徐疾补泻,然其操作亦可分为带气运针式和三一进退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内经>的针刺补泻手法进行探析,主要论述了以下五种补泻手法①徐疾补泻②深浅补泻③开阖补泻④呼吸补泻⑤方员补泻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内经>阴阳补泻针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总结出五种阴阳补泻针法:阴阳深浅补泻针法、阴阳互引补泻针法、阴阳互治补泻针法、阴阳左右补泻针法、阴阳荥合补泻针法.对五种阴阳补泻针法的技术操作、要领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此种<内经>阴阳补泻方法,后世医家又加以润色、发挥,形成了多种补泻方法.该补泻方法是其他复式补泻手法的重要基础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学习<难经>针法可以提高我们对古典针灸的认识,本文对<难经>(六十九难)到(八十一难)的针剌方法进行探析,阐述了四种富有临床指导意义的针刺方法:1.补泻分清荣卫.2.针刺合于四时.3.双手协同针刺.4."剌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  相似文献   

5.
针刺补泻论--针以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该如何操作,也许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由于操作的轻重、频率和快慢的不同,刺激量肯定有异,但这是否就是补泻的本质所在呢?从<内经>发展到<针灸大成>针刺手法洋洋大观,如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子午捣臼、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凤凰展翅、饿马摇铃、龙虎交战、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等颇使我们后学有望洋兴叹之感;这些形式各异的手法都能起到或补或泻的作用,它们背后是否隐藏着相同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针灸推拿的补泻手法是根据<内经>中"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的理论确立的两种治疗方法.<千金方>云:"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然而,对补泻方法的认识和论述,古今不尽一致.本文试图运用<周易>河图、洛书的理论,对旋转补泻和生成数补泻做粗浅阐述. 古今对旋转补泻的论述 明代陈会的<神应经>中提出了捻转补泻具体的方法.在其"泻诀直说"中曰:"如针左边,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针头轻提往左转……如针右边,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针,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以前法连搓三下,轻提针头向右转,是针右边泻法."由以上论述看出,同样泻法,身体左边与右边捻转针柄方向正好相反.<针灸大成>作者杨继洲没有提左与右,直接说"补针左转,大指努出;泻针右转,大指收入."王雅儒追忆古人推拿补泻时,在<脏腑图点穴法>中说:"左转行泻右转补,补泻莫妄施,补泻不明,气血错乱." 目前全国高校使用的<针法灸法学>在谈及捻转补泻法时说:"左捻针,即拇指向前,次指向后为补;右捻针,即拇指向后,次指向前为泻."而山东中医药大学推拿专业的试用教材<推拿手法学>中说:"凡用力轻浅,操作柔和……在腹部则为逆时针方向施术,并持续时间较长的刺激手法为补法;反之,用力深重……在腹部则为顺时针方向施术,并持续时间稍短的刺激手法为泻法."总之,古今历代医家对针刺捻转补泻及推拿旋转补泻的认识和手法各有见地.  相似文献   

7.
舍岩针法选用五腧穴,以五行生克为理论基础,进一步发展了<内经>、<难经>的针灸补泻原则,治疗疑难杂症常获奇效.简要介绍了舍岩针法的取穴原则、补泻手法以及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8.
Wang XH  Zhou L 《中国针灸》2011,31(3):252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是针刺治疗的千古铭训,并以此理论为核心,发展出一系列针刺手法.但是随着近代各种针刺治疗方法的应用,发现不"得气"也有效. 1"得气"与"针感"的异同 所谓得气,主要是指针刺过程中毫针与经气相得,古称"气至",近称"针感',[1].<内经>中"得气"等同于"气至",是指针刺后候得经气的感应,是针灸补泻的前提,包括医者针刺过程中体会到的针下沉紧感和患者所产生的酸麻胀痛、触电、冷凉、烧灼等自我感觉[2]."针感"是现代名称,主要是指患者对针刺所产生的局部酸、麻、胀、痛等感觉.  相似文献   

9.
<灵枢><素问>文献研究表明针刺"气至"现象是针刺引起气的活动,针刺"气至"可分为"正气至"、"谷气至"、"邪气出"、"正邪相争"等不同反应,针刺"补泻手法"的技巧在于对不同性质气至现象的利用与控制,形成了深浅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徐疾补泻、开阖补泻、方员补泻等.补泻手法的技术关键乃是基于一种观念上"出邪气,补正气"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针刺补泻效果的决定因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针刺补泻的目的和原则 针对患者的病机虚实状况,通过合理选穴并运用特定手法通过针刺以达到补虚或泻实,就是针刺补泻的目的.<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说明了针刺的基本原则.针刺治病和中药治病目的是一致的,即补虚泻实,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11.
从补虚泻实探讨手法实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勇  张翠平  牛志勇 《中国针灸》2003,23(3):155-157
目的:探讨临床施用手法的实质。方法:结合对手法的歧义。阐发《内经》,《难经》针刺补泻手法的奥旨,结论:补虚泻实是手法的实质,迎随是手法的精髓,营卫是补泻的基础。通过探讨复式手法的基础理论,达到灵活临床操作目的;认为平补平泻法亦能调偏,是实现补泻效应的最捷径之法;通过腧穴的特性,配伍体现补泻,是手法的延伸,是补泻手法的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的针刺补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青  余瑾  靳瑞 《中国针灸》2007,27(4):303-305
整理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对现代针刺补泻手法特点的论述,古代针刺手法补泻重点在于针下出现寒热的结果,现代针刺手法受到神经学说的影响以刺激量为要,以酸麻胀痛等的神经感应为标准。靳老认为古今手法是作用身体不同层次的反应,古代手法作用效应在脏腑深层,现代手法作用效应在经筋浅层,如二者互参可提高疗效,但要特别注意针刺补泻不等同于刺激量大小,还要与刺激时间、技巧等综合运用因素密切相关。古代补泻的真旨——针下寒热是人的整体性的综合反应,是针刺补泻的深层次,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内经》针刺补泻的主要机理是以意行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玉革 《中国针灸》2007,27(3):217-221
以《内经》及大量的临床验证为基础,结合神经、经络电磁场及量子物理学对意识在体外作用的新发现,论证了《内经》针刺补泻的主要动力是医者的以意行气,极少捻转;对许多补泻基本观点做了全新的解释并在临床中得以验证,发现了新的针刺机理,并统一命名为“意气针灸疗法”。该法具有明显的补泻作用并不要求针感,与医者意念的即时善恶直接相关。特别强调了须在充分辨证并严格遵守《内经》禁忌的基础上方可谨慎用之,否则有极严重的危害性。这种把医者心理效应转化为患者生物效用的模式为脑科学及现代针灸研究提出了新问题、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针刺捻转补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近15年有关针刺捻转补泻手法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就捻转补泻的操作方法、机制及其效应做简要概述,并指出目前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几个方面:规范并制定针刺操作的国家标准势在必行,针刺操作的量化参数、捻转补泻的作用机制等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分析2010’华佗杯全国大学生针灸操作技能的问卷调查和大赛成绩,显示大赛对提高大学生针灸操作技能及推进针灸操作技能教学规范化均有较显著的作用,师生们对医学院校针灸操作技能培养现状感到不甚满意;大赛成绩除了唯一靠单纯记忆的经典背诵项目的得分均数在90分以上,其余各操作单项得分普遍不高。在今后的针灸教学中,可以提高人体操作实训的课时比例,适当强化夹持进针、捻转补泻法和温针灸等操作的训练,对一些针灸操作要点和细节加强解释、强调和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6.
甄宏鹏 《中国针灸》2008,28(8):597-599
对陈全新教授的针刺手法作了初步的归纳总结,重点对陈氏针刺手法的核心--陈氏飞针手法、陈氏导气手法和陈氏分级补泻手法作较系统的阐述.陈全新教授认为,恰当地运用补泻手法是针刺取效的关键.临床上,他认为针刺者必须细致观察针下气至的情况.笔者体会,临床中一定要细心学习,掌握好手法要领和技巧,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论平补平泻针法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富春 《中国针灸》2008,28(4):283-284
从文献与临床应用出发,探讨了平补平泻针法操作技术,指出了该法有单式与复式之分,单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或捻转,而复式手法应为均匀柔和的提插、捻转结合。同时提出了平补平泻法与导气法、平针法之不同,认为《灵枢经》“导气法”为行气法,《医经小学》“平针法”是进针法与行针法的描述,均无补泻之意。  相似文献   

18.
石学敏院士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及核心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卞金玲  张春红 《中国针灸》2003,23(5):287-289
介绍了石学敏院士率先提出的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即作用力的方向是决定补和泻的重要因素之一;捻转补泻与作用力的大小有直接关系;施行捻转补泻手法所持续时间的最佳参数为每个穴位操作1~3分钟;两次施术间隔时间的最佳参数为3~6小时等四大要素。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s are a crucial part of acupuncture therapy.The reinforcing manipulation with heat sensation(RMHS) and the reducing manipulation by inducing cool sensation(RMCS) are two representative methods of reinforcing-reducing manipulations.This trial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 of cerebral responses to these two typical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s.Methods:A total of 35 healthy participants will be included and receive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with RMHS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