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目的报告和评价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US检查上消化道病变198例,在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食管和胃内有隆起性病变或其他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结果EUS检查的198例患者中发现食管平滑肌瘤46例。食管静脉瘤5例,食管间质瘤6例,食管外压8例,胃平滑肌瘤18例,胃间质瘤43例,胃脂肪瘤8例,胃息肉16例,异位胰腺7例,胃溃疡9例,胃癌8例,胃外压迫12例,未见明显异常者12例,部分病例经内镜摘除或外科手术证实。经EUS检查明确诊断的为182例(91.9%),而经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的为120例(60.6%),P<0.05,证明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优于内镜。结论EUS对上消化道病变,尤其是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普通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108例,进行EUS扫描,采用Olympus GF-UM2000型电子超声胃镜及微型超声探头,分别用水囊法、无气水充盈法或两者兼用进行扫描,酌情选用5~20MHz超声频率,23例患者是在无痛下进行。结果:10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食管平滑肌瘤13例、食管囊肿3例、食管静脉瘤7例、食管腔外脏器压迫3例、食管腔外肿瘤压迫2例;胃囊肿7例、胃间质瘤23例、胃纤维瘤6例、胃平滑肌肉瘤4例、胃脂肪瘤4例、胃腔外脏器压迫10例、胃腔外肿瘤压迫2例、胃窦异位胰腺6例、胃底血管瘤4例;十二指肠息肉2例、十二指肠囊肿5例、十二指肠间质瘤2例、十二指肠外肿瘤压迫3例。其中45例行内镜下或外科手术,超声内镜与病理一致的40例,5例均是平滑肌瘤、间质瘤鉴别有误。超声内镜诊断85例上消化道壁内病变中只有4例胃巨大间质瘤(直径大于3cm)与B超、CT或MRI检查相符,余81例B超、CT或MRI检查均无异常发现。7例上消化道外肿瘤压迫均与B超、CT或MRI检查吻合,16例腔外脏器压迫者中9例为该脏器肿大,7例未见异常。结论:本文108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普通胃镜检查难以判断其性质,B超、CT或MRI无法发现的病变而应用EUS则均能明确诊断,表明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贺莉  任权  陈颖萍  聂玲  李国华 《四川医学》2006,27(5):474-475
目的 探讨电子内镜超声检查(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普通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52例,进行电子EUS扫描,采用Olympus CF-UM2000型电子超声胃镜.分别用无气水水囊法,无气水充盈法或两法兼用进行扫描,酌情选用5~20MHz超声频率。结果 5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食管平滑肌瘤5例、食管囊肿2例、食管静脉瘤3例、食管腔外脏器压迫3例、食管腔外肿瘤压迫1例;胃囊肿5例、胃平滑肌瘤12例、胃平滑肌肉瘤2例、胃脂肪瘤2例、胃腔外脏器压迫5例、胃腔外肿瘤压迫1例、胃窦异位胰腺3例,胃底血管瘤2例;十二指肠息肉1例、十二指肠囊肿1例、十二指肠平滑肌瘤1例、十二指肠外肿瘤压迫3例。部分病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对上消化道外肿瘤压迫均与B超、CT或MRI检查吻合。结论 本文52倒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普通胃镜检查难以判断其性质,而应用电子EUS则均能明确诊断.表面EUS扫描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痛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17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EUS检查结果.结果 17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按病变部位分为食管49例(28%),贲门6例(3%),胃96例(55%),十二指肠25例(14%).按病变类型分为间质瘤67例,外压35例,黏膜下囊肿25例,息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y,EUS)联合粘膜切除术在胃隆起性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胃镜检查发现的216例胃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EUS检查。排除血管性病变、外压性改变、进展期癌变患者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最终入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的患者共有165例,所有患者手术标本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通过EUS,根据内镜图像及超声回声特点对165例胃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判定,发现间质瘤60例(36.36%)、息肉36例(21.82%)、异位胰腺20例(12.12%)、脂肪瘤17例(10.30%)、平滑肌瘤10例(6.06%)、神经纤维瘤9例(5.45%)、囊肿7例(4.24%)、胃癌3例(1.82%)、未明确诊断3例(1.82%)。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165例患者EUS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8.18%,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内镜联合黏膜切除术能在准确判断胃隆起性病变起源层次和回声改变情况下,有效提示病变性质,使得对胃隆起性病变的切除更加准确,对于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于应用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例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先行超声内镜检查,再采用ESD进行治疗,比较术前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记录手术耗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局部残留复发率。结果食管病变6例,其中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1例,平滑肌瘤4例;胃内病变14例,其中胃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3例,异位胰腺1例,间质瘤7例。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为100%。手术时间16~100(32.8±15.7)min;整块切除率85%,出血率为20%,穿孔率10%,术后随访1~12个月,无残留与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应用Olympus GF-UM2000型EUS和UM-25R微探头对93例常规内镜检查疑诊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进行EUS检查. 结果 发现外压性改变14例,息肉17例、黏膜炎性隆起7例,黏膜下肿瘤49例,其中间质瘤34例(食道17例,胃14例,十二指肠3例),食道脂肪瘤1例,胃脂肪瘤1例,食道静脉瘤2例,食道囊肿1例,胃囊肿2例,胃异位胰腺2例,十二脂肠Brunner's腺瘤6例.另6例未发现异常. 结论 EUS能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层次结构,明确病灶起源;结合病变的回声、边界等超声影像特征,可准确判断黏膜下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全面认识上消化道隆起病变。方法对1375枚上消化道隆起病变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分析超声图像特征及检查结果。结果1375枚上消化道隆起病变都得到明确诊断,其中胃862枚,食管391枚,十二指肠122枚。依次为平滑肌瘤401枚、间质瘤128枚、壁外压迫342枚、囊肿79枚、血管瘤64枚、异位胰腺58枚、脂肪瘤52枚、Brunner腺增生35枚、黏膜表面下腺瘤62枚、炎性增生51枚、黏膜表面下癌27枚、淋巴瘤7枚、静脉曲张7枚、十二指肠副乳头6枚、神经纤维瘤5枚、类癌2枚、胃黏膜肥厚症1枚、EUS未见异常48枚。除去壁外压迫,食管以平滑肌瘤、血管瘤为主;胃部以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囊肿、异位胰腺居多,十二指肠内Brunner腺增生最多。结论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有很高的定位诊断价值和较好的定性诊断价值,且可指导内镜下治疗,准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纵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用纵轴超声内镜对145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19例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术(EUS-FNA)。结果:经EUS诊断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胃肠间质瘤54例,平滑肌瘤38例,平滑肌肉瘤1例,息肉6例,异位胰腺7例,脂肪瘤4例,静脉瘤4例,囊肿2例,壁外压迫29例。经病理证实61例。结论: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声内镜(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治价值。方法对6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EUS检查。结果平滑肌瘤34例,息肉2例,脂肪瘤1例,静脉瘤1例,异位胰腺1例,壁外压迫23例。均明确了病变的起源层次。结论超声内镜能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进行定位和初步定性诊断,对黏膜下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沈建伟  吴颖萍  陈惠蓉  沈晓伶  王昌雄 《浙江医学》2010,32(5):700-701,I0003
上消化道隆起行病变常规内镜检查难以明确病变的起源及性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已成为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尤其是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为探讨经EUS指导下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我们采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probesonography,MPS)检查了187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并对其中的51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脱气水充盈法对6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结果 62例食管、胃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患者中,包括间质瘤28例,脂肪瘤3例,囊肿3例,异位胰腺5例,食管癌2例,胃癌4例,息肉6例,外压性病变6例,食管静脉瘤1例,胃炎4例;其中12例行内镜下切除,11例行手术治疗.内镜超声与病理的诊断符合率为91.3%.结论 微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对内镜下治疗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93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EUS检查结果。结果:2007年2月~2010年11月共93例患者,食管26例,贲门3例,胃51例,十二指肠13例。按病变类型分为间质瘤35例,外压18例,黏膜下囊肿13例,息肉10例,异位胰腺5例,肿瘤3例,静脉窦2例,脂肪瘤1例等。结论:超声内镜能清楚显示消化道壁的层次结构和壁外情况,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具有准确的定位作用,并能够提示病变的性质,对进一步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是内镜检查时常见的病变,对于直径较小,外形类圆形的病变经常被笼统的称为"平滑肌瘤"而对于直径较大的病变则很难做出判断,而在内镜超声检查(EUS)下则能较准确的做出判断。本人共总结了15例病例。就其内镜及EUS表现进行分析及探讨。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资料收集完整,经内镜及EUS检查发现胃及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经内镜诊断为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93例中平滑肌瘤27例,间质瘤2例,脂肪瘤21例,异位胰腺13例,静脉瘤9例,正常结构5例,管腔外压17例.结论:超声内镜能清楚地显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旨在评估小探头超声 ( MPS)在上消化道粘膜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2 6例常规内镜检查发现病灶的患者行 MPS检查。结果 :MPS检查的 2 6例患者中食管平滑肌瘤 3例 ,食管癌 2例 ,胃息肉 5例 ,胃平滑肌瘤 3例 ,胃癌 3例 ,异位胰腺 2例 ,胃外压迫 2例 ,十二指肠息肉 1例 ,未见明显异常者 5例 ,其中有 1例胃炎误诊为胃癌。部分病例经手术或内镜病理检查证实。经 MPS检查诊断明确者 2 4例 ( 92 .3 1% ) ,其中内镜检查诊断明确者 19例 ( 73 .0 8%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对上消化道粘膜隆起性病变的鉴别 ,MPS显著优于常规内镜 ,对消化道肿瘤的浸润深度也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是胃镜检查时较常见的病变,可为食管黏膜和黏膜下肿物及消化道壁外组织脏器等压迫所致的隆起,由于病变表面覆盖正常黏膜上皮,常规胃镜无法准确判断其层次来源、性质和大小。纵轴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能在胃腔内对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扫描,了解其结构、大小及来源,并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笔者回顾了在本院及外院检查发现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在本院行纵轴EUS检查的34例患者,分析纵轴EUS检查在食管隆起性病变中的诊断及鉴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经胃镜检查发现的31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分别记录检查结果。其中207例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或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活检,分析并比较胃镜检查及超声内镜诊断的符合率。结果超声内镜诊断的31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平滑肌瘤68例,间质瘤61例,壁外压迫36例,息肉39例,脂肪瘤26例,囊肿25例,异位胰腺23例,炎性增生14例,癌13例,静脉瘤7例。207例患者行病理学检查,超声内镜的诊断符合率为93.7%,高于胃镜(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内镜可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起源、范围及大小作出准确判断,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低回声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2年6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经MPS检查发现的14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低回声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病变的部位、大小、性质、来源及病理结果。结果上消化道低回声隆起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依次是胃(47.1%)、食管(45.7%)、十二指肠(7.2%);食管病变以下段好发,中段次之,上段最少;胃部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胃底、胃窦、胃体及胃体窦交界处;十二指肠病变相对较少。病变大小:大部分≤1 cm,占62.9%,以1~3 cm次之,占35.7%;≥3 cm占1.4%,最少。超声诊断结果,食管病变大部分为平滑肌瘤,而胃、十二指肠均为间质瘤;食管病变中起源于黏膜肌层的42例,起源于固有肌层的22例;胃部病变起源于固有肌层的62例,起源于黏膜肌层的4例;十二指肠病变均起源于固有肌层。从病理资料显示,食管病变中支持超声内镜平滑肌瘤诊断的18例;胃、十二指肠共16例患者中,支持超声内镜间质瘤诊断的为12例。结论上消化道隆起性低回声病变中食管病变多<1 cm,胃及十二指肠病变多<3 cm,食管病变多起源于黏膜肌层,而胃及十二指肠病变多起源于固有肌层。MPS对间质瘤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有助于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及判断预后。手术切除是此类病变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UMP)检查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的4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UMP检查.结果 发现食管间质瘤6例,食道息肉1例,食管癌3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3例,胃底静脉曲张2例,胃息肉5例,胃癌3例,胃淋巴瘤2例,胃间质瘤3例,胃外压性病变5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1例,十二指肠球部Brunner腺增生1例,十二指肠球部间质瘤1例,未见明显异常6例.结论 UMP检查能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各层,准确判断肿瘤浸润层次,对于黏膜下肿瘤有较高诊断价值,但由于探头探查深度有限,对较大肿瘤的后方情况探查受限,对部分肌源性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