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快速发展,为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然而,由于农村家庭收入核算方法不科学等原因,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瞄准机制偏差较大,"人情低保"、"骗保"、"应保未保"等现象严重,大大降低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救助的有效性.文章基于对河南安阳某村的实证研究,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瞄准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瞄准机制的对策,以求有效解决我国当前农村低保对象瞄准偏差问题,增强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2.
对甘肃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行了相关调查,对该制度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甘肃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经费缺乏,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低保对象的确定和界定标准困难,缺乏法律保障,下级部门执行不力等,因此要科学确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保障标准;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甄别机制;大力推行政府主导与多元复合的农村低保救助模式;运用专业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综合性的低保制度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低保退出机制是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于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意义重大。但目前低保退出机制相对滞后,制度运行中的负激励效应、低保标准较低、福利依赖、收入核定难是其主要困境所在。改革福利扣减制,实行负所得税制,建立分类救助模式与脱贫扶助体系,完善家庭收入核定手段,对低保对象实施动态管理等是构建我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退出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旨在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但经初步估算,农民养老保险替代率较低,年缴费100元和300元所能领取的养老金甚至低于低保水平。为了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农村养老保险的最低标准可以参照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这一做法可以确保地区间相对公平。为了保持新农保的适度保障水平,政府还须大幅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制度之一。在农村低保实施过程中,科学合理地界定农村低保的保障对象是建立和完善农村低保制度的基础。文章在综述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专门就我国农村低保对象界定中存在的问题和低保对象界定的原则及低保对象界定的范围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低保对象界定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公平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实现人权的基本需要,也是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制度化的城乡二元对立是造成实践中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否公的制度原因。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否公必须从公平制度入手。文章力图在平等性和差别性相结合的公平.则指导下,从确立公平合理的低保标准、构建公平理性的法律和经济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公平正义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建设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制度建设和实践环节上还存在诸如城乡低保标准差距大、地区间保障水平不平衡、低保标准低且覆盖面窄、保障对象界定困难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城乡分割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利于农村低保的发展,且农村低保还缺少资金来源和法制保障。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应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完善其资金筹措机制,合理确定对象与标准,并采取配套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使用2008—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财政支出效率,测算中国大陆31个省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财政支出的静态效率,同时用Malmquist指数法分析效率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从静态效率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财政支出综合技术效率很大程度上由规模效率决定,取决于实际支出规模是否靠近最优规模,农村低保财政支出效率有着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地区特征;从效率动态变化看,每年农村低保财政支出不断增加的同时其效率在下降,大体上中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优于东、西部地区,主要诱因在于技术进步变动。由此提出从测算农村低保财政最优支出规模、农村低保对象识别机制、农村低保标准调整机制、财政支出均等化等方面入手,提高农村低保财政支出效率,以更好地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权益。  相似文献   

9.
《社区》2011,(17):18
如果历数社区工作的"难点","低保工作"算是其中一个。城市低保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简称,是政府对城市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差额救助的新型社会救济制度。其目的是要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为困难群众改善生活起到过渡作用,因此,这一制度被称为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最后一道保障线。  相似文献   

10.
张枫逸 《社区》2012,(22):5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意见。意见指出,要规范审批程序,对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家庭应逐一入户调查,严禁不经调查直接将任何群体或个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南方都市报》9月27日)——作为我国低保政策延续10余年来的正式调整,此次意见发布备受社会关注。在诸多亮点中,"低保申请应逐一入户调查"成为焦点。然而,低保入户调查并非首次提出,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城乡迁移,是影响中国农业转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变量.借鉴推拉理论梳理影响中国农民工城乡迁移意愿的因素,区分并显化土地权益在其中的作用,提出城乡收入、就业环境、土地权益三个假说.并利用南京市的农民工1062份样本调查数据,以农民工流动方向为参照确定留在城市与返回农村作为各自对照组,通过多项分类logit回归分析计量各因素对不同迁移方向意愿的推拉作用.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成为农民工城乡迁移的巨大动力;城市就业环境的好坏虽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经济权益,但在家庭总收入最大化的目标下他们对恶劣就业环境有较强的耐受力;土地权益则在农民工城乡迁移中起到了社会保障的作用.总之,规避风险并寻求家庭总收入最大化成为农民工城乡迁移行为决策的逻辑基础,今后土地制度改革和政策设计必须重视土地为农民工所提供的退路保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始终是事关全局的大事.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影响和制约因素,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和改善的障碍.对此,江泽民提出了关于农村工作的"三个着眼于"的指导思想.本文主要就"三个着眼于"指导思想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及如何落实"三个着眼于"的指导思想,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7—2016年31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基尼系数、面板数据模型、低保减贫指数测度等方法,借助GIS技术,探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减贫效应的区域差异及影响机理。研究表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支出的基尼指数总体下降,最低生活保障经费支出的公平性不断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减贫效应空间格局呈现动态变化的特征,次高等级区和高等级区向西部扩散,低等级区向中部地区收缩,呈现“中部塌陷”特征;城镇化率、人均GDP、社保和就业占财政支出比重、财政收入等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减贫效应,但同一因素对不同区域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为此,应坚持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减贫效应的区域均衡性。  相似文献   

14.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实地调研,考察了珠三角地区农业流动人口中的特殊群体"代耕农"的生存状况,发现不同时期流入的"代耕农"在流入方式、流入区域、产出销售、代耕合同签订、土地租金、收入状况、居住环境、人际交往、福利保障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也有所不同。据此认为,认知这些时代性差异,有利于地方政府结合当地实际,针对不同时期"代耕农"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对南京市高淳县农村的195份抽样调查显示,目前50岁以上农村独生子女父母日常生活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自己劳动,其次是子女的支持,而社会保障仅起到辅助作用;他们大多数无固定收入,半数以上经济收入低于或接近最低生活保障线,对经济收入满意度较差;近七成人不同程度地感觉经济比较窘困。关注这些曾经为我国人口控制作出突出贡献的家庭养老问题,是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福利制度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它的建设和完善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农村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农民家庭最低收入保障机制、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福利、农村老年人和残疾人福利、农村失业及贫困救助福利、农村公益事业财政补贴制度、农民医疗保障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安全和弱势群体社会保护长期依赖于传统的家庭、农村社区和少量制度安排。但在转型期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农村传统保障已陷入困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缺失带来的影响已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发展和安全,社会应高度重视农村“社会安全”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逐步形成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安全网,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枫桥经验"是42年前由基层农村创造的一个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典型经验。它的基本精神是正确化解社会矛盾、转化社会对立人群、预防和控制犯罪、促进社会和谐。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枫桥经验"所体现和渗透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德治与法治并重的哲学理念以及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实践形式,可以作为我国农村社会治安管理的成功经验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