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探讨了炉型的演变过程及各种影响传质的因素,据此认为,高炉炉型向矮胖发展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炉料与煤气在炉内传质传热因素的影响;二是炉料与煤气运动学方面的影响。评价炉型不能忽视操作因素。当冶炼条件发展到允许增加直接还原率并相应改变一些运动条件时,炉型必然随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魏升明 《首钢科技》1999,(2):207-208,212
本文研究了炉型的演变过程及各种影响传质的因素,笔者认为,高炉炉型向矮胖发展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炉料与煤气运动力学方面的影响;二是炉料与煤气在炉内传质传热因素的影响。评价炉型不能忽视操作因素,当冶炼条件发展允许增加直接还原率并相应改变一些运动条件时,炉型必希随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结合不同炉型、原料条件、操作条件,推导出空塔区上部炉料和煤气温度变化过程的计算公式,定量研究各种因素对炉内炉料温度和煤气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炉身炉型对炉料升温过程影响较小,建议炉身空塔区以上的高度设计为12m以上;炉料品位、比热对炉料升温过程影响较大;提高炉料初温会降低煤气能量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结合不同炉型、原料条件、操作条件,推导出空塔区上部炉料和煤气温度变化过程的计算公式,定量研究了各种因素对炉内炉料温度和煤气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炉身炉型对炉料升温过程影响较小,建议炉身空塔区上部的高度设计为12m以上;炉料品位、比热对炉料升温过程影响较大;提高炉料初温会降低煤气能量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通过炉料与煤气相对运动、装料制度与送风制度对煤气分布影响、炉凉、炉热矛盾等多个内容,对导致炉况难行、悬料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高炉的现代化生产工艺在不断变化,除了改善原料质量外,还采用一些新工艺,例如,提高炉顶煤气压力,喷入代用燃料,提高吹入空气中的氧含量,等等。这些实际情况显著地影响了高炉炉内热量的传递过程及炉料和煤气运动等。高炉内下降的炉料与上升的煤气相互作用的特点均与高炉炉型有关。高炉炉型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生产技术经济指标及各种新技术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结合8号高炉炉型设计特点和原燃料条件,分析了影响该高炉炉型的主要因素,总结出以下炉型管理措施:优化炉料结构、缩小进风面积、控制软水进水温度及水温差、优化布料调整控制煤气流分布,加强高炉操作管理等。采用这些措施后,实现了对8号高炉炉型的合理控制,保证了炉况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高炉内料层流化时,炉内压差与悬浮在流体中的固体颗粒重量关系和厄贡方程推导出临界冶炼强度公式,并以此分析临界冶炼强度与炉型、操作条件和炉料性能的关系。在目前高炉生产条件下,冶炼强度远低于临界冶炼强度,其主要原因是炉料粒度组成及分布不均匀,从而易导致局部流化乃至管道行程。随之导出管道和散料层压力平衡方程,得出其煤气流速之比与炉料几何特性的关系,以此探讨合理的煤气流分布。  相似文献   

9.
利用扇形和三维半裁扇形高炉冷模,分析了高炉上部炉型和炉料形状对煤气流分布和炉壁混合层形成的影响。在高炉炉身上部损坏的情况下,形成炉壁混合层,与正常炉型的情况相比,炉壁煤气流速增加1.5-2.5倍,高煤气流速区域扩大1.5-2.0倍。当炉料继粒矿石比率增大时,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因为其交叉断面积的急剧变化和炉壁与炉料之间摩擦角的增大,延缓了焦炭下降速度,增加了小矿石的渗透作用而形成了炉身上部炉壁混合层  相似文献   

10.
高炉冶炼中包括着各种各样的矛盾:有煤气和炉料的运动;炉料的加热、还原熔化和造渣脱硫;风口前炭素的燃烧和再氧化等。这多种过程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所以高炉冶炼是多种复杂矛盾运动的综合。在这多种矛盾中,煤气流上升和炉料下降的相对运动是主要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影响着整个冶炼过程。这一主要矛盾又决定于煤气在炉缸的初始分布和炉料在炉喉的初始分布。在煤气初始分布基本合理的条件下,则炉料在炉喉的初始分布,是这一对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反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布料制度决定炉料的分布状态与不同部位炉料孔隙度的大小,进而影响煤气流在炉内的速度与压力分布,而煤气流的分布直接影响高炉顺行、煤气流利用率与料柱透气性的优劣.为促进煤气流合理分布,进一步探索高炉在中心加焦条件下炉内不同部位的煤气流速与压力变化规律,借助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二维高炉煤气流流动物理模型,基于多孔介质算法并...  相似文献   

12.
文进玺 《铁合金》1992,(1):15-16,34
文中指出形成“双峰漏斗”型煤气曲线的三要素是:原料条件、合理炉型及操作制度。降低炉料中 SiO_2含量,减少熔剂的单位消耗量,对获取标准型“双峰漏斗”煤气曲线作用重大。合理炉型的 Vu/A 比值应大于25、d_1/d>1.3。  相似文献   

1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提高炉腹煤气中氢气含量对含铁炉料软熔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氢气含量的提高,含铁炉料的软化开始温度先增加后降低,软化终了温度升高,软化区间先变宽后变窄,熔融开始温度、滴落温度升高,熔融区间变窄,炉料透气性明显改善。增加炉腹煤气中氢气含量有利于高炉冶炼。  相似文献   

14.
在实际生产中,从高炉炉喉下缘,沿四个方向上定期取出煤气试样,根据各点CO_2含量的变化来判断煤气与炉料的径向分布状况。当炉况失常时,煤气曲线混乱,从煤气曲线的形状,很难直观地判断出炉料与煤气的分布。本文从讨论煤气中CO_2含量与炉料分布的关系出发,提出利用等CO_2曲线  相似文献   

15.
1.前言 罐式煅烧炉(简称罐式炉)是我国生产炭和石墨制品的主要煅烧设备之一。炉料是在基本隔绝空气的条件下通过炉墙间接加热的。近年,许多生产厂罐式炉所用的炉料是含高挥发份的延迟焦,炉用燃料已由煤气为主改为烧炉料自身的挥发份为主,甚至全部烧挥发份。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操作炉型与生产条件和冶炼制度相对应,并且按照高炉冶炼原理与煤气流运动分布规律相匹配。介绍了宝钢高炉的发展过程和各高炉的炉型特点,结合宝钢4座高炉炉型特征及煤气流分布特点,研究高炉操作炉型的演变规律,分析炉型结构差异对高炉煤气流分布的影响;探讨适合宝钢生产条件和操作制度的炉型结构,进一步优化炉型设计,摸索不同炉型高炉煤气流调剂控制技术,提升高炉煤气流控制技术和应对技术,实现高炉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7.
高炉冶炼过程是在炉料不断下降和煤气流不断上升的相向运动中进行的,要维持高炉稳定、顺行,必须保证煤气有边沿与中心两条通路,也就是保持料柱有较好的透气性。在一定的原、燃料条件下,料柱透气性与高炉的操作制度有关。影响高炉行程的因素很多,判断炉况的手段也很多,我们在判断与处理炉况时,必须抓住炉内料柱透气性这个主要问题。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最终都要在料柱透气性上反映出来。如原料粉末增加,炉内料柱透气性恶化;炉缸内渣铁没有出尽,也要严重地影响料柱透气性。所以,高炉操作的中心环节是控制炉  相似文献   

18.
高炉生产率被视为单位时间煤气流可能通过量与每吨铁水专用煤气之间的一个分配数。煤气流是提高高炉生产率的一个基本条件。为了加大煤气流,尤为重要的是要达到高炉每一区域的透气性。炉料质量和它们在炉内的特性在此方面起着主要作用。减少炉内生产1t铁水所需煤气量就会直接减少还原剂的单位消耗量。无故障运行和设备利用率高则是实现高炉生产率的更进一步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从高炉内气体动力学角度出发,通过物理模型实验、数学模型和理论计算,对不同富氧喷煤条件下高炉内压力分布的变化规律以及限制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炉压差随喷煤量的增加而增加,喷煤量大于200kg/t时,高炉下部气流变得不稳定;炉料中粉料对料柱透气性有不利影响,将成为限制产量提高的一个因素;中心加焦等措施有利于开放中心、形成中心发展的煤气流分布;增大喷煤量时,采用加大矿批的布料方式可以减小因混渗层增多而产生的压降。理论计算表明,在富氧大量喷煤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条件下,炉喉部炉料的流态化和炉腹区滴落带炉渣的液泛等气体动力学因素变得不稳定,将成为限制生产率进一步提高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根据首钢1号高炉自身炉型特点及不同时期的炉料质量变化情况,逐渐掌握了矮胖型高炉煤气分布规律,并通过装料与送风制度的有机结合,对煤气分布进行了有效控制,使高炉顺行状况得以改善,综合燃耗降低,2006年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大幅攀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