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侯倩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4):377-378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高达30%~90%,常可引起严重的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致死和重残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SAH导致CVS的机制进行了不断的深入研究,治疗方法也有了新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30%~9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在出血后会发生脑血管痉挛并发症。脑血管痉挛极易造成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3.
尼莫通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尼莫通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脑血管痉挛(CVS)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6例tSAH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尼莫通治疗组,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TCD)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d、5d、lOd)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判断尼莫通对tSAH后CVS的治疗作用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有效率78.26%,对照组30.43%。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TCD检查MCA均轻度升高。治疗组第3天峰值明显增高,到第5天开始下降,第10天接近正常。对照组第3天到第10天峰值远比治疗组高。结论:尼莫通能明显缓解tSAH后早期CVS.改善临床症状。TCD对于tSAH后CVS的判断具有操作容易、安全、无创伤、迅速方便、反映客观,对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能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4.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病理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病理改变。方法:24只新西兰家兔被随机分为单纯注血组和人工脑液注入对照组,并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观察基底动脉的超微变化。结果:枕大池二次注血法的局部脑组织结构变化不大,但慢性脑血管痛挛期的脑血管壁的病理改变则是明显的,且主要集中于内细胞层。结论:SAH后晚期血管呈明显结构改变,及早防治血管痛挛是阻止血管发生结构性改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对原发性蛛NNTN出血(SAH)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SAH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每3d给予1次脑脊液置换,共计5次。结果: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VS发生率明显降低,并且发生CVS的患者症状较轻,预后相对较好(均P〈0.05)。结论:配合脑脊液置换治疗可降低原发性SAH并发CVS的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30%~90%,常引起严重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甚至导致脑梗死,成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认识到氧合血红蛋白、炎症反应、缩血管物质增多、离子通道紊乱、血管细胞增殖等在脑血管痉挛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尽管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根据已知的发病机制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护理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凤泰 《现代护理》2002,8(8):636-637
随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治疗、护理技术的发展 ,SAH的再出血及其死亡率大大地减少了。而引起SAH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CVS)受到了研究人员日益的重视。近年对SAH性CVS的病因、预防、治疗的研究也不断有了新的进展 ,因此 ,对CVS的进一步认识对提高SAH的护理质量 ,降低SAH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尤其重要。1 SAH性CVS概况CVS也称颅内动脉痉挛 ,为脑底大动脉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血管形态学变化———管腔狭窄及管腔痉挛 ,严重者可造成脑…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急性出血性血管病。SAH起病急、病情重,易发生脑血管痉挛(CVS)、脑积水、蛛网膜粘边。CVS是SAH患者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根据CVS早期发展迅速,严重广泛,我们通过早期有规律,间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脑血管痉挛(CVS),脑血管痉挛是导致患者高死亡率的主要病因之一。本文就各种神经影像学检查对CVS的诊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点滴对3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组)进行治疗,并与26例经常规治疗者(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各临床征状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解除脑血管痉挛,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除头部外伤和高血压病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自发性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到蛛网膜下腔,并经腰椎穿刺或影像学所证实脑血管痉挛(CVS)是SAH后常见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脑底大动脉一支或多支由于动脉壁平滑肌的收缩或血管损伤引起血管形态学变化——管腔狭窄及管腔痉挛,严重者可造成脑缺血和脑梗塞,引起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是造成患者病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CVS的进一步认识对提高SAH的护理质量,降低SAH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2.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48例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观察要点及护理。方法:通过收集48例SAH后CVS患者,研究SAH后CVS的高危患者、重点观察时段、先兆症状,进行预见性地观察及护理。结果:脑血管造影、TCD诊断CVS及Fisher分型型患者临床上更易发生脑血管痉挛,出血次数和严重程度与症状性CVS相关,SAH出血后或术后一周后为重点观察时段。结论:对SAH后脑血管痉挛高危患者应进行预见性的观察及护理,是提高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活率及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吴荣东  刘振华 《临床荟萃》2001,16(22):1049-1051
脑血管痉挛 (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 ,发生率高达 16 %~ 6 6 % [1] ,是SAH患者病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SAH后CVS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 ,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对SAH后CVS有了新的认识 ,并在治疗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现综述如下。1 药物治疗1.1 钙通道阻滞剂的应用 SAH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Ca2 + 大量内流 ,激活一系列生物反应 ,引起平滑肌兴奋收缩是SAH后CVS的主要理论之一[2 ] 。钙通道阻滞剂正是通过抑制这一过程达到解除血管痉挛的目的。目前公认治疗效果较…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常见急症.脑血管痉挛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常见的死因.因此有鼓地防治SAH后脑血管痉挛是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我院自1993~1997年收治SAH80例.其中40例应用尼莫通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患者60例,采取随机指标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ND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下降具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升(P0.05)。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17.
李秀峰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7):1652-165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泵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将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 5%葡萄糖注射液持续泵入治疗,并与对照组常规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各临床症状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尼莫地平泵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解除脑血管痉挛,明显降低患者的缺血性神经损伤及病死率,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概述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rae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自发性及外伤性两类。自发性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由于软脑膜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如由于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脑底动脉环穿破法,制作一种稳定可靠且不需开颅的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方法大鼠麻醉后暴露右侧颈总动脉主干、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从颈外动脉插入3—0单丝尼龙线至颈内动脉,当尼龙线头部距颈总动脉分叉约18~19min时,感到阻力,略用力再伸入尼龙线2min,然后完全退出尼龙线,结扎颈外动脉,缝合颈部皮肤。造模后2h和48h,观察SAH的程度和范围;造模后48h测定基底动脉直径。结果造模后2h蛛网膜下腔有明显出血,范围累及整个脑底动脉环;造模后48h,可见陈旧性血块附着在脑底动脉环周围。造模后48h,基底动脉出现痉挛。结论采用脑底动脉环穿破法能成功建立大鼠SAH模型。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而言。此病为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收治10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