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肝癌细胞中一个MAGE抗原表位的获得及mRNA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0 引言 寻找和鉴定肿瘤抗原肽是肿瘤免疫研究中的重要任务 .人细胞毒性 T淋巴细胞 (CTL)可通过特异性识别与人类 HL A分子结合的肿瘤抗原决定簇而介导肿瘤抑制 ,用这些肽支撑的疫苗可以预防或治疗肿瘤 [1 ] .寻找和鉴定肝癌细胞表面表达的抗原肽对肝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目前这方面报道很少 .本实验用细胞膜温和酸洗、液质联用技术分析了人肝癌细胞系 HHCC细胞膜表面表达的抗原肽 .并用 RT- PCR的方法在 m RNA水平上分析了该抗原肽编码基因的表达1 材料和方法1.1 材料 人肝癌细胞株 HHCC购于上海动物细胞所 .反相 C18柱为 Nobe…  相似文献   

2.
目的 构建恶性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单表位疫苗及建立抗原递呈细胞模型。方法 采用中国人群常见的HLAⅠ类分子A11限制的恶性疟(CTL)抗原表位(VTCGNGIQVR),合成其DNA序列并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构建CTL单表位DNA疫苗。将上述克隆在HLA-A11表型细胞株中进行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HLAⅠ类分子表达水平。结果 上述CTL单表位DNA疫苗编码的短肽在细胞内的表达明显促进HLA-A11分子在细胞表面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平均荧光强度可量化表达水平(P<0.05)。结论 成功构建CTL单表位短肽表达载体,模拟体内环境建立了抗原递呈细胞模型,提示CTL表位在该细胞模型内被内源性加工和递呈,以该表位为基础的疫苗可以为HLA-A11遗传背景的人群提供免疫防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被T细胞识别的食管癌细胞抗原肽,为食管癌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应用pH3.3的枸橼酸磷酸盐缓冲液间隔24h多次酸洗贴壁生长的Eca109细胞,获得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HLAⅠ)类分子结合的多肽,经超过滤,反相HPLC色谱层析得到不同组分多肽,DC递呈抗原肽刺激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51Cr杀伤实验检测CTL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结果:Mr小于3000的混合多肽经过反相HPLC可获得50多个组分,混合肽、P17、P29和P41组分体外诱导实验表明可以诱导出较强的CTL反应。结论:酸洗法能有效获得HLAⅠ类分子结合的多肽抗原,Mr小于3000的多肽成分中3个组分存在能引起特异性的抗肿瘤CTL免疫反应的肿瘤抗原,具有潜在的免疫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肿瘤的主动免疫治疗近年来一直是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随着人们对免疫应答、T细胞活化机制认识的逐渐深入,抗原递呈细胞对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antigenTAA)俘获、加工以及激活T细胞,从而启动抗肿瘤免疫反应越来越受到重视。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起源于骨髓CD34 造血干细胞,是目前已知体内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它们特征性地高水平表达与抗原递呈有关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和Ⅱ类分子,并高水平表达刺激分子CD80(B7 -1)、CD86(B7-2)、CD40、CD50等以及某些粘附分子,其本身也可以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α(IFN -α)、白介素12(IL -12)、肿瘤坏死因子(TNF)等。DCs介导免疫反应的途径主要有:1.DC摄取、加工抗原,再转运至细胞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类和Ⅱ类分子富含区,形成MHC -肽复合体,在细胞表面表达并激活T细胞,CD8 细胞毒T细胞被MHC -Ⅰ类复合物分子激活,CD4 辅助T细胞被MHC -Ⅱ类复合物激活。2.DC可以自身分泌或诱导其他细胞分泌IL -12、白介素15(IL -15)等...  相似文献   

5.
为了为肝癌细胞毒性T细胞疫苗设计、构建及免疫治疗策略的决策提供体外实验研究依据,采用免疫细胞化学LSAB法及流式细胞术观察了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的HLA-Ⅰ类抗原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人肝癌细胞株Alexander、HepG2、SMMC-7721、QGY-7703都有较强的HLA-Ⅰ类抗原表达,这使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肝癌细胞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方佳慧 《医学综述》2012,18(9):1281-1283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目前发现的与疾病关联最为密切的基因复合体,决定疾病易感性和个体差异。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是人类最为常见的疾病。HLA-Ⅱ类基因多态性可以改变HLA分子、抗原和T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性,并因此控制对外来抗原(或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致人类疾病的易感性和临床表现不同。现就HLA-Ⅱ类基因多态性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顾莉莉 《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1):115-117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它通过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内外源性抗原以及上调共刺激分子而有效激活初始型T细胞,促进CD 8细胞毒性T细胞及CD 4助性T细胞的生成,从而产生特异性抗肿瘤效应[1,2],被称为肿瘤疫苗.  相似文献   

8.
HLA-Ⅰ类分子与肿瘤逃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肿瘤免疫应答过程中 ,MHC Ⅰ类分子限制的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s)在阻止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肿瘤免疫应答刺激信号的产生主要涉及到MHC 抗原肽 TCR三原体结构的生成。其中 ,MHC Ⅰ类分子、LMP、TAP等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分子的改变对肿瘤免疫应答第一信号的产生有直接影响。这些分子的减少或丢失可能反映了肿瘤细胞在MHC Ⅰ类分子向T细胞递呈免疫源性多肽这一作用而选择的一种逃避机制。因此 ,检测HLA、TAP等抗原在肿瘤细胞上的表达成为一个新指标 ,有助于制定肿瘤生物治疗策略。1 MHC Ⅰ类抗原的递呈…  相似文献   

9.
Dong HL  Sui YF  Ye J  Li ZS  Qu P  Zhang XM  Chen GS  Lu SY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2):1080-1083
目的 采用表位重建技术 ,对预测MAGE n抗原HLA A2限制性CTL表位结合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用SYFPEITHI超基序法远程预测系统和量化基序多项式法结合的预测方法 ,筛选新的MAGE n抗原HLA A2限制性CTL表位作为候选表位。对预测的抗原表位进行多肽合成 ,并用HPLC进行纯化 ,质谱法 (MS)鉴定。候选表位与HLA A2位点的亲和力及结合稳定性用竞争结合抑制实验、T2结合稳定性实验及MHC 肽复合体稳定性实验测定。结果 用表位预测法筛选MAGE n抗原 5个HLA A2限制性CTL表位为候选表位。QLVFGIEVV(15 9 16 7)、IMPKTGFLI(195 2 0 3)和FLIIVLVMI(2 0 1 2 0 9) 3个表位具有较高的HLA A2结合力 (IC50 <15 μM)和结合稳定性 (DT5 0 >6h) ,可作为MAGE n抗原HLA A2限制性CTL候选表位进行进一步研究。结论 表位预测结合表位重建方法可提高肿瘤抗原CTL表位研究的效率。MAGE n抗原HLA A2限制性CTL表位经免疫学鉴定后 ,可望用于新型肝癌治疗性多肽疫苗的设计研究 ,为临床肝癌特异性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Guo XL  Zhu P  Zhu X  Liu J  Ou Y  Du JW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1):1476-1480
目的研究抗肿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克隆识别靶细胞的肽特异性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限制性,以及其赖以识别抗原肽的T细胞受体(TCR)基因表达序列的分子特征。方法利用体外CTL刺激扩增体系,应用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框架区上的B淋巴瘤相关抗原九肽(IgHV1QLVQSGAEV和IgHV3SLYLQMNSL)负荷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刺激正常HLAA0201供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每周1次共4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体外培养细胞的免疫表型的变化,并用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复合体(MHC)四聚体方法检测肽特异性的CTL增殖情况。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CTL与不同的靶细胞共同孵育时释放干扰素γ(IFNγ)的能力。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指纹谱型图方法检测培养前后的淋巴细胞的克隆变化,并用直接测序的方法得到CTL克隆的TCR基因序列。结果B淋巴瘤相关抗原肽4次刺激体外培养的PBMC后CD8+CTL大量增殖,CD4/CD8明显下降(0.10vs1.43,P<0.05)。IgHV1QLVQSGAEV/HLAA0201四聚体和CD8双阳性的肽特异性CTL数量(49.38%)比刺激前(0.04%)明显上升。ELISA检测IFNγ的分泌表明其识别靶细胞是肽特异性和HLA限制性的。TCR基因指纹谱型图显示抗原肽反复刺激获得的CTL的TCR表达集中于个别基因家族,呈克隆性增殖。结论应用IgHV基因框架区来源的B淋巴瘤相关抗原九肽可以使特异性CTL克隆增殖,这些克隆以肽特异性和HLA限制性的方式识别靶细胞。了解这些CTL的作用和TCR识别相关抗原肽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确定体内T细胞和B细胞相互调节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体内专职的抗原递呈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递呈抗原至T细胞的功能。当有危险信号刺激时可迁徙至淋巴器官,并递呈抗原给T细胞进而激发免疫应答。大量事实证明,DC浸润程度与许多恶性肿瘤的预后有关。DC数量减少和功能缺陷,也是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监视的原因之一。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实验方法的不断涌现,其在肿瘤免疫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使DC疫苗在临床上应用(尤其是抗肿瘤方面的应用)的研究展现出光辉的前景。它已成为一种有效的临床抗肿瘤手段,成为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继手术切除、放化疗及其它综合治疗后又一新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对DC本身的生物学特点、功能、体外培养方法和临床应用策略及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一种有效诱导及克隆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原肽复合物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方法.用EB病毒转化的B淋巴母样细胞系细胞作为刺激细胞,采用长期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诱导自身外周血T细胞库中抗原肽-HLA复合物特异性CTL增殖、分化,并用有限稀释法对之进行克隆.通过细胞毒实验证实获得的CD3+、CD8+T细胞克隆具有高度抗原特异性并受某些HLA型别的限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顽固性咽部溃疡 ( RPU)患者咽部组织粘膜炎细胞的病理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 SP技术随机检测 36例 RPU组溃疡粘膜的 HLA- DR抗原的表达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PU组溃疡粘膜经组织病理学检查均符合 RPU的诊断 ,病变粘膜中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异常表达 HLA- DR抗原。结论 :RPU患者溃疡粘膜HLA- DR抗原的异常表达可能在递呈抗原及启动局部免疫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RPU是一种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局部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4.
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凡 《医学综述》2011,17(4):542-544
树突状细胞(DC)是机体内最强大的抗原递呈细胞,具有诱导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生成的特殊功能。随着肿瘤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人们对DC的认识不断深入。大量研究表明,DC在调控机体的免疫应答以及抗肿瘤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以及DC疫苗等方面在临床应用取得显著进展,其作为肿瘤治疗手段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相关的胰岛素原(Proinsulin,PI)T细胞表位。[方法]采用有限稀释法建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原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克隆,~(51)Cr释放细胞毒性试验测定T细胞激活的HLA限制性和PI肽段中最小的抗原表位,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型及表面肿瘤坏死因子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的表达。[结果]建立了PI抗原特异性的CD4~+ T细胞克隆TWHPI-1,CD8~+ T细胞克隆TWH PI-2。前者为HLA DRB4 0101限制,PI最小抗原表位在PI(79~87),74.2%细胞表达 TRAIL。后者为HLA A1限制。PI最小抗原表位在PI(78~86),94.9%细胞表达TRAIL。[结论]HLA DRB4 0101-Al可能参与IDDM的致病过程,TRAIL可能是两株T细胞克隆引起胰岛细胞死亡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6.
负载宫颈癌肿瘤裂解物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的淋巴细胞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递呈肿瘤抗原的生物学特性,观察DC负载宫颈肿瘤裂解物抗原后能否促进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并且活化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方法:宫颈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产生DC,肿瘤裂解物和TNF-α共同促其成熟,与异体T淋巴细胞混合共育,以MTT法测定T细胞的增殖程度.结果: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来源DC无论负载肿瘤组织裂解物还是传代肿瘤细胞裂解物,均可促进异体T细胞大量增殖,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DC能递呈宫颈癌肿瘤抗原,诱导产生大量抗原特异性CTL,提示负载肿瘤裂解物的DC具有为宫颈癌患者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体内最有效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其主要功能为捕获、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B淋巴细胞,进而引发一系列免疫应答.有别于其他APC,DC最大特点是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活化,在诱导机体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对DC在肿瘤抗原的识别、加工处理及递呈过程中作用机制的进一步阐明,DC在抗肿瘤免疫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关注,DC介导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显示其在抗肿瘤免疫治疗中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DC的生物学特性、抗肿瘤机制、DC疫苗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用免疫组织化学桥联酶标APAAP法和PAP法对各型乙型肝炎113例检测了肝内的HLA-Ⅰ、Ⅱ类抗原、T细胞亚群、HBsAg和HBcAg,同时测定血清HBV DNA(斑点杂交)和β_2微球蛋白(RIA)。结果表明;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患者的肝细胞HLA-Ⅰ、Ⅱ类抗原表达增强,尤以Ⅰ类抗原明显,慢性迁延性肝炎则几乎无表达。肝细胞HLA-Ⅰ类抗原表达与肝内炎症反应、肝细胞膜型HBSAg和浆膜型HBcAg关系密切,肝内活动性病变主要浸润细胞为CD_2~ 细胞,CD_0~ 细胞构成主要的细胞亚群。认为抗原依赖的、HLA限制的细胞毒性T细胞效应是构成乙型肝炎免疫损害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基因工程与肿瘤免疫的实验研究也取得令人振奋的结果。本文简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1抗原递呈细胞的基因转染树突状细胞(DC)是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能活化静息T细胞,活化CD4+和CD8+T细胞,并对外源性抗原也能诱导出MHC-I类限制性的CD8+CTL,因此它在肿瘤免疫中受到高度重视。研究者们用肿瘤抗原肽、肿瘤细胞裂解物、肿瘤细胞RNA体外冲击DC或将TAA基因导入DC来制备疫苗[1],较多的是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和腺病毒载体。Bronte等用腺病毒为载体将TAA基因导入DC,转染率>90%…  相似文献   

20.
四聚体(tetramer)技术是近来发展的一种可直接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antigen specific Tcells,AST)的新方法,在病毒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研究及抗原肽免疫优势表位筛选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简要介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肽与T细胞表面受体作用的分子基础、四聚体分子构建及由此衍生的四聚体方法技术类型,并就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疾病的AST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