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对侧耳不同听力损失的患儿联合使用助听器与人工耳蜗语前聋患儿的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探索对患儿更为有效的助听方法,帮助患儿获得最大限度的言语交流。方法:将30例3~6岁语前聋患儿按照植入人工耳蜗对侧耳听力损失程度及是否佩戴助听器,分为一侧人工耳蜗+对侧重度听力损失助听器组(CI+SHA组)、一侧人工耳蜗+对侧极重度听力损失助听器组(CI+PHA组)、单耳人工耳蜗组(CI组)。评估各组在康复3、6、9、12、15、18个月时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并记录结果。结果:随着术后康复时间的延长,聋儿听觉、语言及学习能力逐渐提高(P<0.05),CI+SHA组听觉能力优于CI+PHA组及CI组(均P<0.05),语言能力及学习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语前聋患儿单耳人工耳蜗植入后,若对侧耳尚有残余听力,佩戴助听器后听觉能力效果显著,长期佩戴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电诱发中潜伏期反应(Electrically evoked middle latency response,EMLR)对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进行听觉功能评估,了解人工耳蜗植入年龄对听觉功能的影响,研究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功能的变化规律。为人工耳蜗植入时间的选择及植入后听觉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共有42例语前聋患儿参与,按植入年龄将患儿分为2组,植入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28例,大于3岁的患儿14例,平均植入后时间为(15.06±15.53)月。按人工耳蜗植入后时间将患儿分为4组,植入后小于6个月的患儿12例,6~12个月的患儿16例,12~24个月的患儿4例,大于24个月的患儿10例,平均植入年龄为(2.98±1.64)岁。分别对各组病人进行EMLR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中共有38例检出EMLR,总检出率为90.48%。3岁以内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Pa Nb平均波间振幅(2.34±1.26)μV,3岁以后进行植入患儿的平均Pa Nb波间振幅(1.48±0.49)μV,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人工耳蜗植入后6~12个月患儿的Pa波潜伏期为(30.52±0.85)ms,人工耳蜗植入后24个月以上患儿的Pa波潜伏期为(25.98±1.80)ms,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植入年龄和植入后时间是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语前聋患儿3岁以内植入人工耳蜗患儿的听觉功能明显优于3岁以上植入的患儿。语前聋患儿的听觉功能在人工耳蜗植入后的两年内处于快速变化期,此时期内进行康复训练患儿可获得较好的听觉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Cochlear Implant)使双侧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的语后聋患者和年龄较小的语前聋患者在言语识别方面改善较大,但对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术后是否受益尚存在争议。本文研究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的获益情况。方法:以语前聋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关注交流能力和生活质量改善等情况,设计语前聋青少年CI使用效果和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并分析患者人工耳蜗术后获益效果和满意度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家长均对孩子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声音获得非常满意,且认为人工耳蜗对整体综合交流能力的改善有一定帮助,患者本人及家长都愿意选择CI。结论:对语前聋青少年CI植入者不应把言语测试识别率得分的提高作为评判人工耳蜗获益情况的唯一标准,还应考虑人工耳蜗在提高患者综合交流能力和生活质量方面的帮助效果。  相似文献   

4.
人工耳蜗植入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助听器无效或效果不理想的双侧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聆听质量要求的提高,患者常采用非植入侧佩戴助听器的双耳双模式(Binaural-Bimodal Fitting, BIM)或双侧人工耳蜗植入(Bilateral cochlear implantation, BCI)等方法以获得双耳聆听。同时对于单侧聋(Single-sided deafness, SSD)患者来说,人们也开始尝试为其植入人工耳蜗以达到双耳聆听的效果。本文在回顾近些年文献的基础上,对于双耳聆听的优势、单侧聋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的双耳双模式聆听以及双侧人工耳蜗植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成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觉及言语康复效果情况,探讨成人行人工耳蜗植入适应症的选择。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18岁以上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52例进行测试,分为语前聋无干预组(9例)、语前聋佩戴助听器组(27例)、语后聋(16例)三组。采用声场助听听阈测试、电刺激听觉反应阈值(Threshold,THR)、最大舒适阈值(Maximum comfort level,MCL)评价其声音感知能力;采用普通话言语测听材料MSTMs中双音节词表评价其言语分辨能力。分别在开机6个月及24个月进行评估。结果开机6个月后三组声场助听阈值、THR、MCL均值无统计学差异。双音节识别率在开机6个月时语前聋无干预组8.78%、语前聋助听器组16.44%、语后聋组53.13%;在开机24个月时各组双音节识别率均上升,语前聋无干预组达18.22%、语前聋助听器组达52.89%、语后聋组达84.31%,语前聋助听器组提高明显。结论成人语前聋患者术后可获得与语后聋相近的听觉感知水平,长期使用人工耳蜗可加强言语识别能力,对术前有听觉言语基础的成人语前聋患者应积极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言语、空间和音质听觉量表(speech,spatial and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SSQ)对双侧人工耳蜗植入者和双耳双模式使用者进行评估,探讨不同干预模式的重度听力损失患者在言语理解、声音定位和声音质量方面的异同。方法 选取双侧人工耳蜗植入2年以上、双耳双模式干预2年以上患者各20例,分为双侧人工耳蜗组和双模式干预组,使用SSQ量表评估对比两组受试者在言语理解能力、空间定位能力和声音聆听质量方面的异同。结果  在言语理解、声音定位方面,两组得分无明显差异,两组在声音聆听质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双耳双模式组表现更优。结论 双侧人工耳蜗植入者与双耳双模干预者在言语理解、声音定位两个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双耳双模干预者声音聆听质量优于双侧耳蜗植入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前语言交流能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语前聋患儿 31例进行随访调查,平均植入年龄为46.71±24.78月,术后1个月开机进行康复训练;采用视频分析法于开机后12个月对患儿的轮流交流、主动交流、视觉交流及听觉注意等进行分析,并根据以下方面分组:按植入年龄分为≤36个月组16例,>36个月组15例;按术前有无正规康复训练(时间超过3个月)分为康复组14例,未康复组17例;按术前残余听力分为≤80 dB HL组6例,>80 dB HL组25例;按术前是否使用助听器(时间超过3个月)分为使用组21例,未使用组10例.应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各组前语言交流能力的差别.结果 术前进行康复训练、术前佩戴助听器、术前残余听力好的人工耳蜗植入患儿的前语言交流能力得分高于术前未进行康复训练、术前未佩戴助听器、术前残余听力差的人工耳蜗植入患儿(P<0.05);植入年龄≤36个月组与>3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残余听力好、佩戴助听器、进行过正规康复训练的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其前语言交流能力较好,而植入年龄对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语前聋中国儿童双耳人工耳蜗植入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估双侧耳人工耳蜗植入对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的听觉与言语康复疗效。方法:2例先天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儿童,单侧耳人工耳蜗植入术后2年和3年分别施行对侧耳人工耳蜗植入。术后1年评估患儿左、右耳单耳及双耳人工耳蜗助听听阈和言语识别率。以及言语清晰度。结果:①双耳人工耳蜗助听与单耳人工耳蜗助听相比。平均听阈降低分别为13dB和11dB;②在安静环境中双耳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言语识别率(开放项列)分别平均提高为9%和10%,2例双耳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言语识别率(开放项列)分别达97%和95%;③在嘈杂环境中对言语的识别能力明显提高;④言语清晰度有明显改善。结论:双耳人工耳蜗植入可明显提高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在安静和噪声环境下的言语识别率,对语前聋儿童的言语和语言发育有明显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语前聋患儿6岁前与6岁后植入人工耳蜗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6岁前与6岁后两个年龄组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听觉言语康复的效果. 方法对31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术后随访0.5~4年,按手术年龄分成A组(1.0~5.9岁)和B组(6.0~17.9岁),进行术后的听觉和言语识别率的评估. 结果 31例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全部手术成功,全部建立了主观听性反应.A组的纯音听力水平平均为30dBSPL,开放式言语识别率平均为90%.B组的纯音听力水平平均为36dBSPL,开放式言语识别率平均为85%. 结论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患儿1.0~5.9岁与6.0~17.9岁比较,在术后的言语识别率和语言清晰度两方面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有显著性差异,年龄越小效果越好.因此,为达到满意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人工耳蜗植入的时机最好在6岁之前.  相似文献   

10.
耳科学     
儿童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序列治疗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术(cochlearimp lantation,CI)目前已成为治疗重度和极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普遍采用的方法。大多数采用单侧CI的患者,在安静的环境中有很好的语音理解能力,但在吵闹的环境中分辨语音就极度困难,而通过双侧CI,就可以把这种听觉困难降低最低。目的:评估单侧CI几年后,第2次行CI所带来的益处。材料与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2008年期间行CI序列治疗的7例患儿,在第1次行耳蜗植入的平均年龄为(4.1±3.8)岁,在第2次耳蜗植入的平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讲汉语普通话的人工耳蜗(Cochlear Implantation,以下简称CI)使用者对侧佩戴助听器(Hearing Aid,以下简称HA)的获益。方法:选取对侧使用HA的14名母语为汉语普通话的CI使用者,分别测试其在使用CI和CI+HA(即双模式)两种助听模式下的声调、双音节词、及句子的识别表现,并分析助听器耳残余听力对双模式言语表现的影响。结果:安静环境下使用CI和CI+HA模式下的声调识别率分别为67.6%±10.5%、71.6%±12.5%,双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72.3%±21.8%、74.2%±23.3%,句子识别率分别为62.3%±28.3%、61.8%±31.3%,噪声环境句子识别率分别为37.6%±36.5%、42.4%±35.9%。统计分析发现声调识别表现在CI+HA模式下显著优于CI模式(t=-2.285,P=0.04),其余言语识别表现在两种聆听模式下均无显著差异;且1000Hz及以下频率的助听器耳残余听力与CI+HA模式下言语识别表现显著相关。结论::对于"大龄"语前聋患者,一侧人工耳蜗植入联合对侧助听器的双模式应用,需考虑助听器耳的残余听力情况,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助听器辅助效果有限,必要时需考虑双侧人工耳蜗植入。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人工耳蜗植入语前聋儿童的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P1波潜伏期的发展规律,评估不同年龄段植入人工耳蜗语前聋儿童的中枢听觉系统的发育。方法以人工耳蜗植入语前聋儿童50例(植入年龄15~66月,平均38.7±15.2月,其中小于42月龄者27例,大于42月龄者23例)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听力儿童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500、1000、2000、4000 Hz四种频率的短纯音(tone burst,TB)刺激声分别对受试者进行皮层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并对人工耳蜗植入语前聋儿童进行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或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eam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MAIS)评分,比较两组P1波潜伏期,对P1波潜伏期和IT-MAIS/MAI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听力儿童四种不同频率短纯音刺激记录的CAEP P1波潜伏期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0.01);42月龄前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P1波潜伏期与正常听力儿童无统计学差异(P>0.05);42月龄以后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的P1波潜伏期较正常儿童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CAEP P1波潜伏期与IT-MAIS/MAIS量表评分均呈负相关(P<0.01),不同频率TB刺激声下的P1波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于42月龄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的中枢听觉系统发育较正常听力儿童延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语前聋患儿一侧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 ,CI)对侧佩戴助听器模式下的聆听效果,以及非植入耳残余听力对聆听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一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侧佩戴助听器的语前聋患儿18例,分别测试其在单侧人工耳蜗植入、一侧人工耳蜗植入对侧佩戴助听器的双耳聆听模式( bimodal fitting ,BIM )安静环境及稳态噪声环境下标准中文短句、双音节词、单音节词的识别率。结果安静状态下本组患儿CI、BIM 模式单音节词言语识别率分别为82.67%±12.23%、83.61%±12.22%,双音节词分别为76.00%±16.13%、78.11%±14.84%,标准中文短句分别为60.11%±17.18%、65.43%±16.76%;信噪比10 dB环境下CI、BIM 助听模式患儿单音节词识别率分别为75.50%±14.12%、76.83%±14.15%,双音节词分别为68.22%±17.15%、77.18%±16.83%,标准中文短句分别为49.39%±19.26%、56.33%±19.55%,除两种模式下单音节词外其余言语识别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非植入耳250、500 Hz助听听阈与BIM 模式言语识别率呈负相关。结论语前聋患儿双耳双模式聆听时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可能主要来自低频残余听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客观及主观听力学评估来确定人工耳蜗植入是否对语前聋成年患者言语发育有促进作用。采用回顾分析患者术后的开放式言语识别率等客观指标及患者生活质量等主观指标。结果是 1989~ 1999年共完成 198例成年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其中4 4例为语前聋 ,分别植入美国Nucleus 2 2、Nucleus2 4或Clarion人工耳蜗装置。患者平均手术年龄 34岁 (14~ 6 2岁 ) ,通过开放式言语识别率测试 (包括字词、短语和短句识别 )可以发现自幼接受不同听力训练的语前聋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语前聋患者手术效果的确不如语后…  相似文献   

15.
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生命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生命质量,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0例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者的临床资料和听力学资料,并应用Nij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ijmegen cochlear implant questionnaire,NICQ)对植入者进行评估.按照术前交流方式将植入者分为手语交流组(7例)和言语交流组(13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生命质量.结果 20例植入者术后17例可使用言语交流,其中5例完全依赖言语,术后交流方式中,手语交流组3例(15.0%,3/20),言语交流组17例(85.0%,17/20),与术前(手语和言语交流组分别为35.0%和6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言语交流组在高级声音感知及言语能力方面的得分高于手语交流组(P<0.05).结论 语前聋青少年人工耳蜗植入后可获得较好的生命质量,术前言语能力和交流方式可影响术后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诺尔康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科听觉植入中心共有139例重度以上耳聋患者接受了诺尔康人工耳蜗(CS-10A)植入,其中40例植入耳蜗1年以上的患者接受了此次电话随访,回顾性分析这40例植入者的产品日常使用情况和康复效果。将这些患者分成语后聋植入组和语前聋植入组,对患者本人或其家属进行电话随访及问卷调查。随访内容包括CI植入后产品日常使用情况、生活质量改善状况、并使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评价植入者听觉及言语康复情况。结果本研究40例受试者人工耳蜗设备工作正常,每天均日常佩戴,所有受试者评价术后的生活水平较术前改善,对效果满意,CAP和SIR得分较术前显著提高。结论诺尔康人工耳蜗性能稳定,术后听力及言语康复效果满意,能有效提高耳聋患者的生活质量。鉴于人工耳蜗是患者需要终身使用的电子产品,长期结果仍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内耳畸形语前聋患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康复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影像学检查为内耳畸形语前聋人工耳蜗21例,并筛选背景接近的21例正常耳蜗结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患儿配对组合。对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3个阶段听力言语康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9例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和6例Mondini 畸形患者与耳蜗结构正常者相比,听觉言语结果无明显差异。畸形比较严重的1例Mondini和5例共同腔患者与耳蜗正常者相比,听觉言语结果有明显的差异。结论 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患者人工耳蜗术后效果与耳蜗发育正常者相似,但对严重的Mondini 畸形和共同腔等内耳畸形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时术前应准确评估畸形的程度及伴发的畸形,以助于术后制定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耳共同腔畸形儿童人工耳蜗植入的诊断、手术后调机及听力言语康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前影像学证实common cavity内耳畸形的语前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19例,术中采用电刺激听觉脑干诱发电位(EABR)辅助评估听神经通路;并筛选临床资料相近的19例正常耳蜗结构的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者配对,分析术前听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语后聋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术后生活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28例语后聋成年人工耳蜗植入者(男16例,女12例,年龄39.82±16.38岁)分别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开机后1、3、6、12个月时,采用Nij megen人工耳蜗植入量表(NCIQ中文版,包括基本声音感知、高级声音感知、言语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测试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的体系 ,研究语后聋成人和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对音乐感知的能力。方法 构建测试用的标准钢琴音调和乐曲测试素材库 ,运用该素材库在CakewalkPro 8.0平台上进行音调和乐曲的感知能力测试 ,测试对象包括已植入多导人工耳蜗的 2名语后聋成人、8名语前聋儿童和各自的正常对照组。结果 建立了一个可用于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测试的系统。音调差异感知阈 (df/f)在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成人和语前聋儿童分别为 7.78%± 6 .6 3%和 14 .4 9%± 11.2 0 % ,与各自正常人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后聋成人在熟悉乐曲测试中 ,对正确乐曲的感知差异度为 - 2 .75± 0 .35 (半音 ) ,离散度为 1.5 0± 0 .71(半音 ) ,都与正常成人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运用数字音乐技术和MIDI软件建立的这一测试系统能够方便的测试人工耳蜗植入者的音乐感知能力。人工耳蜗植入者音乐感知能力不及正常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