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好生活是一种人人期待和向往的生活状态,但要使得这种生活状态成为一种可测量和可触摸的具体存在,则离不开劳动幸福权概念的出场和引入。美好生活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与当前阶段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幸福权。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幸福权,民生才能真正得到保障。这样的新型民生保障与传统的那种救济型、仁慈型、施舍型民生保障是完全不同的,它属于更加深层的民生保障。这样的深层民生保障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劳动幸福权理论上才能得到学理支撑。劳动幸福权是每个人皆拥有的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体现的是每个人获得属人属性的天然权利。它既是一切合理性之合理的根据,也是一切不合理性之不合理的根据。每个人都需要在创造性的诚实劳动中实现劳动幸福权。  相似文献   

2.
胡玉鸿 《浙江社会科学》2023,(12):43-55+157
民生权利的界定及研究,在国内已有不少成果,但仍需作进一步的辨析与界定。民生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社会权,仅为积极权利,其还具有消极权利的属性;民生权利并非是只能由国家和社会辅佐下才能实现的权利,权利的主体既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也包括特定场景下的弱者;个人对自己的民生幸福同样承担重要的责任。对民生权的界定,须遵循法学方法论上有关概念的给定准则,并注意其与其他权利形态的差异。总体而言,民生权是人们在保全自我、经营生计基础上实现幸福生活的权利,“民生”“自然权利”“幸福生活”是理解这一概念的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从关注民生问题到确立社会主义民生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社会主义民生观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概念,具有一个独立的理论概念指导实践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全面深化和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深化对社会主义民生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试论江泽民的人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关于我国人权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江泽民的人权观一是立足我国现实,理性分析中国人权建设,深刻阐释中国人权发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二是提出实现更高层次人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课题应该选取不同视角进行思考,从民生视角分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创新的尝试,主要包括:党员干部行为的失范性;社会现实利益的矛盾性;执政目标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性;宣传教育工作的低效性;民意表达机制的不健全性。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些不足,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人权观的“生存实践论”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人权观以生存实践为现实基础,以对劳动本质的异化的揭示为基础,批判了资本主义人权观的现实,颠覆了西方近代人权观以抽象的、普遍的人性为基础的形而上学,解构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劳动异化及其人的丧失之间的关系,建构了以生存实践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人权观,即个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是一个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只有把劳动者的生存实践由维持自身的生命存在变成人的自由自觉的追求个性的活动,真正的人权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八十多年的争取、维护、促进、改善中国人民人权的奋斗历程中 ,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丰富而独特的人权理论 ,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 ,生存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 ;第二 ,公民的政治权利与经济文化权利必须兼顾并重 ,全面发展 ;第三 ,主权高于人权 ;第四 ,人权既有共同性 ,又有阶级性 ;第五 ,人权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 ,其实现和发展程度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 ;第六 ,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促进和发展人权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民生权"是公民个人为确保其生命得以延续并有尊严地幸福生活而要求国家、社会提供条件、给予帮助、实行保障的权利。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社会现实、理论发展和立法实践等方面的内在要求,更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式社会主义宪政本质的全新思路。保护民生是社会主义宪政的根本任务,以民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生政治才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实质。因此,应当将"民生权"上升为宪法意义上的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9.
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墨子,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为谋天下人之利,他在经济民生上,主张强本节用;政治民生上,提倡尚贤使能;文化民生上,强调先质后文。墨子的民生思想对我国经济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政治上逐步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文化上走以人民为本,建设文化强国之路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党国际的人权观认为,人权是有关人类生存的一个广泛和动态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断为新的社会文化成分所丰富,它包括平等地适用于妇女和男子的不可分割的公民权、政治权利、社会权利、经济权利和文化权利.人权的基础是一切人类价值平等的原则,所以不论年龄、性别、文化、宗教、社会或民族背景有多大差异,人权都应不加区别地被尊重.实现人权的措施有:经济上实施社会保障.文化上实施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融合,国际政策上进行必要的人权干预.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本质上也是人权不断得到保障的过程,吸收借鉴社会党国际人权观中的积极因素,别除其消极因素,以实现中国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兜底性民生建设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环节,也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福利权的必由之路。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历程中,兜底性民生建设兼具权利论与义务论的双重意蕴,是社会福利生产集中化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探索形成以责任型制度理念为引导,以积极福利与消极福利并举为核心,以“需者福利”为原则的兜底性民生建设形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兜底性民生建设体系,需要建立在国际经验和中国实践的宏大视野之上,须以积极稳健的举措接纳和解决复杂化民生问题,须淡化身份标识、制定具有专门性、针对性的社会福利政策,须以就业兜底帮扶为核心,实现社会福利个体权利和国家义务的内在均衡。  相似文献   

12.
评格里芬的后现代人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里芬的后现代人权观是一种整合了个人与集体、权利与责任,假定了西方价值与东方价值的统一,并强调生存权和生活权的人权观。从总体上看,这种人权是对现代人权观的反思、批判和超越,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赵迎芳 《东岳论丛》2019,40(4):12-20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民生需求,是在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强当代中国文化民生建设、解决中国文化民生问题具有极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它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文化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满足民众的精神生活需求的迫切需要。新时代中国文化民生建设,必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塑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优质文化供给、促进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扩大文化消费和推进文化民生的社会化发展,为满足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14.
民生问题历来是大家都关注的重点问题,尤其是在当下追求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时代需求下,民生问题就更加被重视。对此,与民生有关的民生保障问题也受到了很大关注和讨论,它不仅关乎民生,也关乎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实现。新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民生保障已不能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浅层次的兜底或救助必须做好,但不能就此止步,还必须转向更深层更高水平的以人为本的民生保障。深层民生保障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它以保障劳动幸福权的最大化实现为目的,具有全纳性和更广泛的普惠性、平等性和更高程度的公平性、持续性和更灵活多样的动态性等特征。区别于传统民生保障,深层民生保障更能满足人们对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追求,良好的民生保障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为此,应该在做好传统民生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深层的以人为本的民生保障,从劳动幸福的角度去思考和探索深层民生保障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之一,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也鲜明地阐述自己对于民生问题的基本立场,形成关于民生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十九大提出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目标是现阶段民众对生活水平的一种期盼和追求,是民生问题在现阶段的一种表现。马克思的民生观与"美好生活"有着高度的契合点,后者以前者为理论来源和行动指南,在前者的视域下分析"美好生活"可以得出,"美好生活"的内在动力和衡量尺度是需要,力量源泉和价值取向是人,解决方式和现实路径是"生活的生产"。  相似文献   

16.
对于权利主体--“人”的不同理解是导致中美人权观分歧的重要原因。中国人权注重人是社会人的本质属性,主张个人作为社会的“单元”形态存在,个人权利受到具体社会形态的影响和制约。美国人权则注重人是自然人的本质属性,主张个人作为社会的“单独”形态存在,个人权利不受具体社会形态的影响和制约。主体解析差异导致中美两国在人权问题相关范畴上长达数十年的争论,影响了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西方人权观的文化释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视角去解读西方人权观的基本要素,可以解释西方近代人权观念为什么是以抽象意义的人为基础,为什么将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等设定为自然权利,为什么坚持个人中心主义和国家工具主义观念的问题。通过对古希腊罗马时期个人权利价值取向的萌芽、自由观念的孕育、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以及近代自然权利学说和社会契约论等方面的探讨,可以认为西方人权观念的产生和发展是西方对人的自身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是西方有关人的各种价值理念等长期历史积淀和传承的过程。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时期提出的各种人权主张及其作出的相关制度设计是西方文化所蕴涵的核心价值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体现,标志着西方近代人权观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19.
社群主义人权观有其悠久的历史渊源,是对20世纪后期西方各国国家职能弱化和社会不公平加剧进行理论反思的产物。它强调权利的社会性和社群的人权主体地位,在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方面强调共同的善,以求在个人和集体、权利与责任之间寻求平衡,重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社群主义人权观弥补了自由主义人权观的不足,引发了人权理论不同范式间的对话,成为第三代人权理论的重要铺垫,为发展中国家的人权道路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民生关怀的深刻思想。社会主义本质论把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而改善民生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