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古、现代文献的梳理,探讨炎症性肠病的病因病机,总结艾灸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的选穴规律和实验机制,为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选穴、灸法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古代文献检索“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系统”,现代文献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数据库2005年1月-2016年1月的文献。筛选符合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多与外邪、饮食、情志或久病体虚有关,针灸治疗IBD 当标本兼顾,既要疏调肠腑气机,也要温养脾胃,选取胃经经穴既可健脾益胃、升清降浊,又可调理肠腑、强身止泻。在此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现代研究提示,艾灸对穴区局部可刺激温度感受器,提高穴区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对靶器官肠道具有通过调控转录因子影响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以及促受损的肠黏膜屏障修复而发挥抗炎作用;艾灸还具有防治肠纤维化的作用。结论:艾灸温养脾胃、疏调肠腑气机的治疗方法对防治IBD有效,基于该理论的机制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具体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当前的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针灸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炎症性肠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目前针灸作为一种单独的治疗方式或同药物一起对炎症性肠病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主要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及表观遗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调节炎症因子、改善肠道菌群、调节机体代谢物水平等途径延缓炎症性肠病的发展。现总结目前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及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程艳婷  王艳珍  路晓红 《陕西中医》2011,32(9):1194-1196
对近十年有关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的RCT文献予以总结,对针灸处方选穴规律及与针灸相关的干预措施进行探讨,以期对IBD的进一步临床和实验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中脘、天枢、上巨虚为肠病基本方的古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代文献检索,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以足三里、天枢、关元、中脘、上巨虚5穴使用频次最高。根据针灸组方理论,选用中脘、天枢、上巨虚为治疗肠病基本方,通过《中华医典》对3穴的古文献进行全面检索,显示3穴治疗肠病在理论上源远流长,并且笔者以中脘、天枢、上巨虚为基本处方的肠病方经长期临床检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经穴与非经穴效应比较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穴效应与针灸临床疗效密切相关。针灸发挥特异性的调整和治疗作用,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经穴主治的特异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以经穴与非经穴为切入点开展了大量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本文通过分析近10年来经穴与非经穴效应比较研究的现状,提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局部作用研究,轻整体效应研究;非经非穴的选取模糊不确定,不统一;缺乏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作为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并对今后的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炎症小体作为一种大分子复合蛋白,在炎症发生发展与机体固有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NLRP3在IBD的发生发展与维持肠道稳态的作用机制中起到了双向调节的作用。该文综述了NLRP3炎性小体在IBD中的研究进展以及针灸对其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以期为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和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经穴特异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经穴特异性研究的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其临床意义是:经穴效应的特异性研究有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和扩大针灸治疗的范围;经穴特异性研究有助于中医针灸在世界的推广应用的.其科学价值是:经穴特异性研究是针灸机理研究的基础;经穴特异性研究有助于经络实质的研究,能揭示更多的人体...  相似文献   

8.
经穴效应特异性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穴效应特异性是针灸理论与临床的核心内容。目前,国内外有关经穴特异性研究已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对于回答经穴特异性、其基本规律和生物学基础等科学问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结论性研究成果。今后,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应该以针灸临床有效病症为载体,积极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9.
MicroRNA是新发现的能够调控基因表达的小分子RNA,在细胞周期、免疫调节以及肿瘤发生中有关键调节作用。该文综述MicroRNA在炎症性肠病中的研究现状,并探讨和分析应用MicroRNA研究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作用机制的意义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与穴位特异性比较,有关穴位的非特异性效应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实际上,穴位非特异性效应可能是针灸特异性效应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故从国内外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争论热点出发,提出经穴效应非特异性研究值得思考。从临床疗效等对经穴非特异性效应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总结,初步阐释了穴位非特异性的实质内涵,并分析提出经穴效应非特异性产生的基础可能包括皮肤结构系统、皮肤信号传导系统、针灸后穴位局部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中枢广泛效应机制等,为今后的穴位非特异性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针灸戒毒中穴位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伍利民 《中国针灸》2006,26(7):530-532
通过穴位的选择(筛选)、穴位的临床应用和穴位的作用机理等3个方面对近10年针灸戒毒中穴位的应用进行综述,认为针灸戒毒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还很不够,特别是对腧穴的选择(筛选)、穴位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理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针灸戒毒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针灸戒毒临床与实验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特别应加强对穴位临床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针灸防治组织纤维化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慧荣  吴焕淦  张卫  崔云华 《中国针灸》2004,24(10):667-669
组织纤维化是多种疾病发展过程中共同的病理改变,它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对针灸防治以组织纤维化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相关疾病研究表明,针灸防治组织纤维化具有良好潜力,同时也存在着重视不足、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通过对近年来针灸防治组织纤维化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应充分认识组织纤维化在疾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组织纤维化病因病机的研究和针灸防治纤维化的研究,筛选有效穴位与疗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灸法在痴呆病治疗中的应用。通过对近5年来不同灸法治疗痴呆病的实验和临床方面文献进行分析。在痴呆病的治疗中,灸法治疗痴呆病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的优势。灸法相较于针刺及西药疗效具有明显的优势。分析总结出调补气血指导理论:补气血主要在于补阳气、调气血在于调气机,进行了相应穴位总结以及相应的灸法选择。同时,发现有关艾灸治疗痴呆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相较于针刺及西药甚少,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10年针灸治疗肥胖症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总结近10年针灸治疗肥胖症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临床科研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发展方向.方法:从针灸取穴的特点、各种疗法的分析、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对近10年针灸减肥的文献进行综述.结论:针灸治疗该病取穴灵活、方法多、疗效显著、副作用少,但临床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临床针灸治疗腹泻型(D-IBS)和便秘型肠易激惹综合征(C-IBS)的经脉、腧穴选择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00—2016年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报道,提取其所使用的针灸方式、经脉和腧穴。运用描述性分析、关联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与规律规律,同时观察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经脉、腧穴各自的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针灸治疗D-IBS文献56篇、针灸治疗C-IBS文献6篇,D-IBS的治疗主要用针刺,临床以胃经和任脉的腧穴为主,如天枢、足三里、中脘,关联性分析发现胃经—任脉—脾经的为最常见的经脉组合,腧穴以足三里—天枢—太冲为主要关联群。聚类分析经脉主要分成2个核心聚类群,2个核心群组,腧穴则可以分成5个聚类群,5个核心群组。而C-IBS的研究则主要以悬灸为主,胃经、膀胱经的腧穴应用最多,如天枢、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关联性分析发现经脉组合与D-IBS相同,也是胃经—任脉—脾经组合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而腧穴则是以足三里—天枢的配伍最为常见。聚类分析则发现经脉、腧穴均可以分成2个核心聚类群,2个核心群组。结论:通过分析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认为虽然两者在针灸方法的使用上略微存在差异,D-IBS针灸并用,C-IBS以灸为主。但是在经脉和腧穴选择上却存在高度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针刺加热敏灸疗法与单纯针刺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成针加灸组(32例)和针刺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法,均取天枢、足三里、公孙等穴,针加灸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治疗,每周治疗5次,4周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针加灸组愈显率为87.5%(28/32),针刺组愈显率为37.5%(12/32),针加灸组优于针刺组(P<0.01)。针加灸组对各症状积分的改善均优于针刺组(P<0.01,P<0.05)。结论:针刺加热敏灸疗法治疗IBS-D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分析国内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总结规律,为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围绕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实践中相关的重点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针灸治疗本病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检出344篇有效文献,分别发表在84种期刊上;以实验研究类文献为主;综合疗法是常用治法;百会、四神聪、大椎、风池、神庭、印堂等为常用穴位.结论:针灸疗法能改善本病的临床症状,并且具有安全的优点,值得临床广泛使用,但目前临床研究水平偏低,样本含量低,实验研究较多,需进一步加强高质量临床试验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经穴特异性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穴特异性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密切关注,但缺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回答经穴特异性和影响效应产生的关键因素等科学问题,尚缺乏有说服力的结论性研究成果。经穴特异性研究,应围绕针灸有效病症的经穴展开,采用多种现代科学技术,解决“针灸有效病症经穴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效应及其配伍规律”的关键科学问题,创立经穴特异性理论模型,以丰富和发展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19.
梁凤霞  陈瑞  王华 《中国针灸》2012,32(7):639-643
在分析针灸对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性疾病——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临床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临床研究思路:采用针灸国际和国家标准,结合临床实践确立规范化的临床研究方案;确立有效的配穴组方,注重扶助正气在防治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性疾病中的作用;发挥中医针灸学的优势,选择合适的治疗时机以早期防治为主;设立合适的对照组,把握针灸学科和临床特点,为针灸防治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