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界画因其能工整细致、客观严谨地展现建筑风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与城市建设有较深渊源的特别门类。界画始于魏晋时期,隋唐时期达到较高水平,两宋时期盛及巅峰,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在界画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中有迹可循。本文以挖掘中国古代城市意象与风景营建手法为核心,在整理和分析文献典籍中界画、诗词等基础上,通过图示符号读取并归纳城市意象元素,得出中国古代城市风景营建的方法体系,即"因天材,就地利"的理念,"本人情,状风物"的原则,以及"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手法。旨在借鉴古人践行的风景营建智慧,为当下城市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郑琦 《规划师》2009,25(6):91-95
除了丽江、日喀则等部分民族地区外,中国古代城市都曾经有过城墙(城池),有一些城市甚至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同时并存双重(多重)城墙或两座(多座)城池,这种现象在规划史、建筑史中至今没有一个特定的专用名词。董鉴泓先生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中称之为“双重城”;张驭寰教授称之为“分城埘;陈桥驿先生在介绍大同城垣时称城外之城为“附城”;顾朝林博士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础上提出“主、辅城池”之说;此外,还有“套城”“围城”“关城”的说法。  相似文献   

4.
赵茜瑶  林箐 《风景园林》2019,26(9):66-74
惠州和端州(肇庆)同属珠三角区域,作为东江、西江流域各自进入珠江三角洲的门户城市,在历史上均形成了"山—湖—城—江"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延续千年的城市建设,并以优美的湖光山色闻名于世,具有较强的相似性。研究采用比较法,从区域地理条件、形成过程两方面分析研究两座山水城市形成的思路、动因和在地实践方式。研究表明,惠州和端州的区域地理条件和城市选址奠定了形成"山—湖—城—江"结构的地理基础,此后的人工营建中出于城市和农业发展的不同需要,结合自然山水逐步形成了与城相伴的湖泊,并展开风景建设。两城在城市八景上的差异性体现了相似格局下的地方人文特色和审美趣味对最终形成的山水城市的影响。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功能维度提出对当代中国城市,尤其是发展速度极快的三角洲城市的城市韧性发展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态"和"城市"的时空关系入手,通过回顾生态城市的发展阶段和生态学发展从均衡系统走向非均衡系统的重要转变,指出其可能给规划和建筑学科发展带来的新理念和方法。通过对现有城市生态学研究的方法综述,寻找中国范式生态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中国生态城市的研究应该在基于本国国情的前提下,转向结构——功能(生态服务)——过程(生态机制)的方向,并加强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的跨学科交叉。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与建设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银生  吴晨 《城市规划》2002,26(7):19-22
研究中国传统城市的“人居环境”思想与建设实践有益于当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人居环境科学的建设 ,促成中国传统城市史学研究新的生长点 ;研究内容包括城市多方位的物质和人文状况 ;研究方法注重多层次、多侧面、多学科的“融贯”。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新造城运动”。神州城镇,不论大小,无一例外。地球上任何城市的改变,原本都是一种线性的渐变。除非经历了战争的浩劫。但战争迫使城市变化的规模总还有限。决不像中国当今的“新造城运动”这样的普遍、坚决、彻底,铺天盖地。因而,这是中国城市史,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空前而浩瀚的一次堪称奇迹的变革。中国城市人的生活因此全面的更新。 这场“新造城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城市形制“以礼为本”的整体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中华五千年文明根深蒂固,新中国更是蒸蒸日上,巍然屹立于现代世界.历史与现代,源远流长,国家的历史与总体文脉是不能割断的.  相似文献   

9.
余杭南湖是太湖流域古老的陂塘水利系统之一,是人工结合自然改造土地的典范,裨益着区域发展。从风景特征、城湖发展沿革与陂塘水利系统组构、城–湖空间关系与支撑关系3方面展开,厘清水利建设、农业生产、聚落营建、社会背景、风景营建5个方面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山–陂–城”风景体系特征,结合余杭新城建设,为余杭南湖与古城景观体系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刘淑虎  任云英 《华中建筑》2010,28(9):119-121
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黄帝的陵寝所在地,由于多种原因,当前景区核心区("区")与黄陵县城("城")之间在性质、职能及经济发展中存在很大矛盾,已经成为阻碍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直接危害到黄帝陵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的完整性以及黄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的整体形象。该文从保护黄帝陵人类遗产的高度来看待"城"、"区"关系,通过对"城"、"区"关系演变及问题成因的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去探索建立合理"城"、"区"关系的对策与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6月28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叶青在扬州举办的2011年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上介绍了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体系构建与试评估结果。据介绍,城市生态宜居发展指数是中国城科会生态城市研究专业委员会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其成果首次收入了《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报告2011》,作为报告的第五篇提出并构建了城市宜居发展指数体系。推出指数的目的是提  相似文献   

12.
时下,中国大地上的"城市美化"运动,更确切地说是"城市化妆"运动,风起云涌。城市"广场"之风,"景观大道"之风,"河道"之风席卷大江南北。考察一下国际城市设计和建设史,就会发现,西方国家早在100年前就已经历过同样的城市化过程和同样的"城市美化"运动,而留下了沉痛的教训。由此文揭示中国当今"城市美化"运动的本质及问题,并提出积极策略,以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城市意象理论的理解,运用城市意象中的“五要素”,结合辽阳市城市目前的观状,对辽阳市城区景观进行了分析,找寻其中存在的问题,从城区整体和局部对城区景观意象的实施改造提出了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城市山体保护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极为重要,是城市建设的主流意识。文章结合福州市山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及实施七年的历程,分析和反思城市山体保护的理念、过程和实施的难点,并提出了解决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指导意义,而智慧城市则是对新型城镇化的落实。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落实推进,本刊专访了CSST智慧中国集团——智慧城市系统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阎镜予博士。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评价与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的主要进展 ,对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中的有关内容 ,以及有关的理论与方法等进行了评价 ,指出了我国城市郊区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应该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7.
由于城市的管理者们至今还弄不清楚自己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新建的街区很难在地域的传统与文脉上保持延续性。尤其是大量的、高大的、无文化血型的建筑无序地涌入,城市形象变得愈来愈模糊不清。  相似文献   

18.
<正>2010年,北京市政府提出加快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这对北京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深入思考过去10年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各种重大问题,解答今后我们如何选择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据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新形势下北京城市建设的"十大关系"。  相似文献   

19.
4强化公共管理:现代城市管理的模式初探 4.1经济—社区—市政:城市管理内容的复合性 城市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其本质上是一种“属人管理”,但又是要通过政府的公共行政来实施。那么,如何提高政府的公共行政及公共管理的水平呢?我试着提出一种三分法的视图框架模式来加以剖析(我个人认为,在把握流变中的对象时,三分法也许比二分法更准确一些)。首先,从公共行政的内容上看,城市管理涉及到经济、社会(区)、市政(环境)三大块。城市的巨系统既是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又是社会、自然、环境的统一。所以,从管…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经济和建筑业的急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在城市拔地而起。本文简单介绍了关于商业综合体的一些概念,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商业综合城市环境的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