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空间重构是引导乡村"三生"空间达到新平衡,实现乡村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以杭州市西湖区绕城村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规划前村庄"三生"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空间重构的总体策略,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进行土地整治,从生产空间整备与引导、生活空间改善与提升、生态空间修复与拓展3个方面着手,实现"三生"空间的融合发展。对当下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乡村建设中,地域性特征缺失引发了乡村空间"千村一面"的同质化蔓延,乡村地域认同感面临消失的危机,因此基于乡村地域性营建的研究非常必要。从乡村地域性理论入手,研究乡村地域性特征的内涵及空间表征,分析当今乡村空间地域性特征缺失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以地域性为核心的"挖掘""重构"的营建体系,通过兴化市唐堡村的实践探索,为营建富有魅力与地域特色的乡村空间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安徽建筑》2022,(1):35-36
为了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章以构建"三生融合"的"乡村蓝图"为目标,通过明确主要问题,以保障生态空间、重构生活空间、激活生产空间为路径,实现了界首市未来乡村振兴的空间一张图,为界首市乡村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2):6-10
以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大糯黑村"阿诗玛文化"遗产旅游为对象,叙述大糯黑村乡村旅游发展简史。从吃、住、行、游、购、娱的基本要素,叙述大糯黑村的乡村旅游中遗产参与旅游所出现的"厨房里的阿诗玛""石头寨的石板房""阿诗玛文化传承文艺队首演"等景观。在10余年的旅游实践中,大糯黑村村民的心信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养育,在与政府、学界的交流中,他们不再盲从某种力量,而是主动的、选择性地进行着文化发展尝试,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实践旅游的主动权,这是大糯黑村文化旅游的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5.
聚集提升类村庄作为我国乡村的主要类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这类型的村庄往往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对其规划建设的思路在于就地更新。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的理论研究,从空间格局、产业前景、居住环境三个方面梳理对乡村更新规划的启示。结合上高县泗溪镇洋港村乡村更新规划实践,通过对其“三生空间”现状特征的分析,发现农旅供给不足、公共空间衰败、水系形态破坏的问题,确定产业规划发展、空间功能重构、整体风貌整治、乡土文化延续、农业生态保护的“三生”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为当下洋港村乡村更新建设指明方向,亦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聚集提升类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撤村并居"和"迁村并点"作为一种他组织方式,与村落聚居空间自组织机理协同,将对重构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城乡空间格局发挥积极作用。城市化进程中村落聚居空间已由"形散而神不散"的耦合态转变为"形散且神散"的非耦合态,分析现代村落聚居的自组织机理及特征,提出通过拆解与重组村落既定空间评价标准、空间利益关系、空间单元及布局形态,构建循序渐进的撤迁并居机制,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内生变革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村民生活理念的转变,传统乡村住宅已经很难满足村民对私密性及舒适性的需求。政府和村民开始对乡村聚居点进行改建和重建。由于政府规划部门对乡村缺乏系统性的了解,催生了大量兵营式的农居点及各种罗马柱式形态怪异的小洋楼。文章对乡村生活模式的转变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乡村聚居点规划设计策略,力求不仅可以满足村民现代生活需求而且还能传承乡土文化,凸显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8.
许温林  王中一  赵武  周波 《城市住宅》2021,28(4):173-174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年)》的颁布,鲁中南有很多山村开始借助本村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来振兴乡村经济.但乡村经济快速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以山东省新泰市掌平洼村为例,在调研基础上,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居住空间重构策略,希望通过居住空间重构实现掌平洼村旅游资源的增值利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当前乡村本土营建的思考,探讨适宜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本土营建策略以及"隐于自然、生态安全的人居山水格局""引绿入村、各行其道的线性空间网络""以人为本、各得其所的空间利用格局""延续文脉、尊重乡土的建筑营建智慧"的本土营建方法体系;并以青海贵德松巴村为例,对以生土建筑为特色的村庄进行了保护与利用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新时期乡村空间多样化和多功能重构趋势,分析了传统"宅田二元"乡村空间布局模式的不适应性,探讨了"多元复合"的美丽宜居乡村空间布局模式,指出在乡村空间要素上,除传统"宅"和"田"之外,还应将"水""林""产""游"纳入其中;在组织方式上,应注重乡村空间的多元、连续、系统、丰富性。并以江苏省涟水县大东镇瓦滩村为例,对上述模式予以实践,为美丽宜居的乡村空间规划布局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11.
"缝·补"策略是针对乡村生活空间环境现状,通过整合现有废弃地、闲置空间、废旧资源等发挥其"乡土、经济、集约"的特点,实现"本土营造,一村一品"的乡村风貌。文章以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斗带村生活空间的景观改造实践为例,系统梳理了斗带村的环境特征、生活空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分析村庄闲置资源现状,以及村民生产生活、文化习俗等乡土特征,提出适用于该村"本土特色景观"的"缝·补"策略,从空间整合、废旧资源再利用两个方面着手,对村落中原本割裂、无序、杂乱的闲置节点进行重构。改造后的斗带村生活空间景观考虑了村民记忆中的生活烙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独特村庄景观,保留了浓郁的岭南乡村特色。  相似文献   

12.
从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特点出发,分析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常规设计思路与原则。并结合工程实践深入探讨乡村聚落景观的聚落格局、建筑特色、生态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地域特色的凸显与文化的传承等。  相似文献   

13.
“景村融合”理念下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樊亚明  刘慧 《规划师》2016,(4):97-100
在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是构建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的有效途径之一。福清市东壁岛山利村基于"景村融合"的发展理念,从强化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明确主题形象、创新旅游产品和完善服务配套五大路径进行村域综合规划整治、复合型旅游开发及乡村文化品牌塑造,从而推进"忘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海南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解决琼北地区乡村矛盾与促进更新发展愈发显得重要。文章以海南澄迈国泰村为例,归纳琼北村落"梳式"布局的原型,以现状问题为出发点,构建了适宜的营建理念与"提取-研选-融合-重构"的策略方式。在村落实践中,将非物质活动与"田园隐居,生态康养"的理念相融合,在物质环境中实行新老村并行的空间重构,最终实现琼北村落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文章提出景区式美丽乡村的概念,定义其为村庄自身紧邻大型风景区,享有良好的区位条件与旅游资源的美丽乡村,探讨了景区式美丽乡村"政府牵头、景村联动、市场运作"的建设模式,总结了"借力景区、支撑景区、添彩景区"的规划策略,并结合三亚南山村景区式美丽乡村的规划实践,提出"景村融合、景村互补、景村一体、景村协作"的规划理念,以及与主景区错位发展,注重平衡旅游服务与村民生活,注重政府、村集体、企业协调运营的规划和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结合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形势,提出旅游服务村的概念,指依托周边景区的客源市场、以旅游服务为主导产业、结合自身景观资源进行开发建设的乡村类型,从而进一步探讨景区周边乡村的发展困境与对策。通过实地调研、访谈、文献查阅与归纳等方法,分析了传统乡村演变为旅游服务村的过程,呈现出"功能融合"与"形态扩展"两种演变特征,反映出旅游服务村的景区依赖性和商业引导性的形成以及传统乡村属性的继承发展等空间属性变化。在此基础上,针对缺少独立旅游吸引物、景观风格杂乱夸张、景村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从艺术介入优化产业模式、完善配套服务设施、营造乡村风貌的整体性、构建景村互利的城郊旅游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乡村规划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勇  孙佩文  柴舟跃 《城市规划》2012,36(10):58-62,92
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了基于"产、村、景"一体化的"美丽乡村"规划实践与方法,旨在使乡村景观越过"美丽"的表象,重返乡村生产与乡村生活之中,从而使乡村经济、社会以及环境得以平衡、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冲击和乡村经济、社会以及生活方式的重构剧变,传统的自上而下、以政府或设计师为主导的项目运行模式难以应对乡村公共空间多要素交叉关联与可持续更新发展的现实挑战。[方法]从乡村公共空间的本质和演化分析出发,以在马岔村及其村民活动中心项目开展的12年工作为例,对项目调研筹备、设计施工以及运营扶助全过程的经验与成效,以及多学科交叉和多元主体参与的组织模式进行了梳理和阶段总结。[结果]1)作为所有村民可共享共荣的物质载体,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建设是重新激发和培养乡村社会自组织能力和动力的重要抓手与“催化剂”;2)建设的工作重心不能局限于物质空间的设计与施工,还应贯穿从研究筹备到运营使用的全过程,其中在专业力量支持下进行社区动员、适度引导和跟踪扶助尤为关键;3)如何突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真正形成互补、互信、互助与互相成就的可持续协同机制和工作模式,依然是当前亟待多元探索的问题和应对的核心挑战。[结论]对马岔村12年建设历程的总结,为乡村公共空间更新建设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案例。同时针对中国乡村量大面广,其发展现状的多元差异性以及乡村公共空间多要素交叉作用的复杂性等问题,提出如何开展以点带面且因地、因人、因时而异的多元探索路径,建构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体系,仍是多学科深度融合协作的长期课题。  相似文献   

19.
苏州村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城乡融合"改革体系,对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重构新型城乡关系意义重大,而村域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式,是其应有之义。村域城镇化强调农民在原居住地,通过发展村域经济、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乡村内生性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文章通过提出村域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分析苏州村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包括村庄撤并、乡村产业支撑与就业结构转变、乡村精英的带动作用、地理区位优势等,从而得出3种模式:工业主导型、农旅融合型和电商带动型村域城镇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走廊以解决乡村地区资源分散的现实问题为目标,通过整合沿线资源、强化对腹地的带动引领作用,实现走廊沿线地区的乡村振兴.本文以成都龙门山前"蜀山乡韵"乡村走廊为例,探索乡村走廊空间振兴发展模式,研究廊道空间模型重构方法,通过识别乡村发展潜力极核,串联纵向发展轴带,形成辐射带动面域,构建"极核—轴带—辐射面"的空间格局,从产业、生态、文化、配套、土地五个方面制定振兴路径,引导乡村地区以线带面、连片策动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