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采用UPLC建立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在冷提、回流2种不同处理方法的指纹图谱,再利用化学计量学和灰度关联分析法对不同处理方法下的生姜进行成分差异研究,采用电子舌技术找寻与生姜风味相关的关键性成分。方法 利用UPLC建立生姜不同处理方法的指纹图谱,筛选共有峰,以Orbitrap-Exploris质谱对共有峰成分进行鉴定,再运用SIMCA、SPSS等软件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通过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灰度关联分析评价不同处理方法下生姜的成分差异。结果 从生姜指纹图谱中识别出10个共有峰,各批次的相似度在0.972~1.000;Orbitrap-Exploris质谱共鉴定出9个共有峰成分;HCA和PCA的结果显示,冷提法和回流法处理的生姜可以各自聚类,OPLS-DA确证了6-姜酚、8-姜酚、8-姜二酮、10-姜酚、1,4-去二氢-8-姜酚、1,4-去二氢-10-姜酚是不同处理方法下生姜差异性的关键性成分;灰度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冷提法处理生姜可以得到更多姜酚类,姜烯酚类成分;电子舌结果表明,处理方法对生姜的风味并无显著影响,而6-姜酚与生姜诸多味觉信息呈显著性相关。结论 利用U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可以评估生姜的质量和风味物质的含量,可有效区分冷提法和回流法处理的生姜并筛选出差异性成分,为生姜的处理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并且利用电子舌技术得出6-姜酚是生姜味觉信息变化的关键性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成分差异性的角度研究炮制前后姜黄连的成分含量变化,初步探讨姜黄连"以热治寒"的物质变化基础。方法:采用HPLC-UV法对比炮制前黄连、生姜以及炮制后姜黄连中盐酸小檗碱、巴马汀碱、6-姜酚的含量变化,用数据分析炮制前后姜黄连的物质变化和药性的关系。结果:黄连在用生姜炮制后盐酸小檗碱、巴马汀碱的含量由84.82、49.08 mg/g降至61.27、37.61 mg/g(P0.05),生姜在炮制黄连后6-姜酚的含量由1.13 mg/g降至0.78 mg/g(P0.05)。结论:炮制后姜黄连中的盐酸小檗碱、巴马汀碱(清热燥湿成分)的含量有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增加了6-姜酚(温热止呕成分)的含量;这就证明了生姜很可能用它的温热之性降低了黄连的苦寒伤胃的成分;6-姜酚可能是姜黄连"反制"的药性变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生姜超临界提取物中6-姜酚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堃  阎东海 《中成药》2007,29(7):1041-1043
目的:建立生姜超临界提取物中6-姜酚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40∶60)为流动相,流速1.0mL/mL,检测波长为280nm,柱温25°C。结果:精密度实验RSD为2.24;稳定性实验RSD为1.57;重现性实验RSD为1.13;6-姜酚线性范围1.10~14.3μg,r为0.99997;平均加样回收率97.89,RSD=1.21。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生姜超临界提取物中6-姜酚的含量测定方法收入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4.
李群力  许玲玲  麻佳蕾  蒋晓萌 《中草药》2009,40(11):1749-1752
目的 研究D-101型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生姜提取物的工艺条件及参数.方法 以6-姜酚的量为指标,采用大孔树脂法分离纯化生姜提取物.结果 最佳工艺为:提取物加入30%乙醇充分溶解,提取物与溶剂之比为1:120(g/mL),滤过,滤液以2 mL/min的流速上样,大孔树脂柱的径高比为1:7,先用6 BV的水洗脱,再用6 BV75%乙醇洗脱,洗脱流速为5 mL,/mim,75%乙醇洗脱液减压浓缩至干,6-姜酚的得率可达3.91%(以提取物计).结论 该方法分离纯化生姜提取物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6]-姜酚浓度的HPLC-UV法,为进一步研究[6]-姜酚的药代动力学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大鼠血浆样品以液-液萃取法提取后,采用HPLC-UV测定大鼠血浆中[6]-姜酚的浓度。HPLC条件:Hypersil C18柱(250mm×4.6mm,5μm),乙腈-水(45:55)为流动相,进样量:20μL,流速:1.0mL/min,紫外检测波长:280nm。结果[6]-姜酚线性范围为0.25~5.0μg/mL,最低检测限为0.1μg/mL,日内精密度RSD5.5%,日间精密度RSD6.8%。结论该测定方法具有灵敏、专一和快速的优点,可用于测定大鼠灌胃给药后[6]-姜酚的血浆浓度。  相似文献   

6.
全国主要产区生姜中 6 - 姜酚、 6 - 姜醇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同时对全国主要产区生姜中 6- 姜酚、 6- 姜醇进行含量测定的方法。 方法 采用 Lichrospher C18 柱 ( 4.6 mm × 250 mm , 5 μm ),以甲醇 - 水( 65 ∶ 35 )为流动相,体积流量 0.8 mL·min-1 ,λ= 280 nm ,柱温 30 ℃ 。 结果 生姜中的 6- 姜酚与 6- 姜醇的线性范围和相关系数分别为 13.92~125.32 mg·L-1 r = 0.999 9 ), 4.04~36.40 mg·L-1 r = 0.999 9 );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100.85% ( RSD=1.44% ), 100.79% ( RSD=1.35% );方法精密度、重复性良好, RSD 均小于 2.0% 。 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重现性好、检测快速、定量准确,可作为控制生姜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课题组前期研究成果及文献总结基础上,以姜炭饮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化学物质组辨识、效应机制、药效学及药动学研究,以期确定姜炭炮制前后差异质量标志物(Q-marker)。课题组前期物质基础研究明确了姜炭炮制前后差异成分;药效学研究确定了姜炭温经止血作用;效应机制研究明确了姜炭温经止血作用的潜在靶点与通路及其内源性生物标志物;药动学研究明确了姜炭炮制前后入血成分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并采用HPLC-DAD-ESIMS建立质量标志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综合研究结果,文章最终确定以姜酮、6-姜烯酚、二乙酰基-6-姜酚作为姜炭饮片质量标志物,以6-姜酚、8-姜酚、10-姜酚作为干姜饮片的质量标志物,旨在为姜炭炮制前后饮片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干姜中姜酚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提取法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3个因素对6-姜酚、8-姜酚、10-姜酚总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优选姜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优化后最佳提取条件设定为乙醇浓度为61%,提取时间为41 min,料液比为1∶34(g/mL)。结论:本方法简便,具备可行性,可用于干姜中姜酚提取物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相似文献   

9.
姜酚的提取分离及[6]-姜酚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取分离姜酚并测定其中[6]-姜酚的含量。方法用干柱层析法,以乙醚-正己烷(7∶3)为展开剂,从姜二氧化碳超临界提取物中提取分离姜酚类物质,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6]-姜酚的含量。结果用干柱层析法能有效地将姜酚与姜提取物中其他物质分离,制得的姜酚中[6]-姜酚的含量达52.87%(m/m)。HPLC法测定[6]-姜酚,[6]-姜酚在0.512~3.07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9.19%,RSD为1.58%。结论干柱层析法能快速、简便、高效地提取分离姜酚,所制得的姜酚中[6]-姜酚含量高,可较好地为姜酚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试材。测定[6]-姜酚的HPLC方法简便可靠,重复性好,可用于控制姜酚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硫磺熏蒸前后生姜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结构差异,探讨硫磺熏蒸对生姜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 HPLC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ZORBAX SB-C18柱(4.6 mm×150 mm,5μm),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280 nm,建立硫磺熏蒸前后生姜的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对硫磺熏蒸前后的HPLC图谱进行成分分析,并采用外标法对活性成分6-姜酚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经过比较3批生姜硫熏品与3批生姜非硫熏品的指纹图谱,建立了17个共有色谱峰,3号色谱峰的峰面积下降了50.68%,10号峰下降了64.41%,11号峰下降了67.68%,17号下降了21.23%。主要活性成分6-姜酚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生姜经过硫磺熏蒸后,其化学成分组成结构及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均发生改变,其安全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四逆汤中干姜与其他药味配伍后,姜辣素成分6-姜辣素,8-姜辣素和6-姜烯酚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四逆汤、干姜单煎液、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甘草合煎液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供试品中3种姜辣素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1%冰乙酸(A)-乙腈(B)梯度洗脱(0~30 min,60%~10%A;30~35 min,10%~60%A),检测波长275 nm。结果:干姜配伍不同药味后,3种姜辣素成分含量均升高,依次为干姜-甘草合煎液四逆汤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单煎液。结论:干姜配伍附子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升高,可为干姜可助附子回阳救逆提供参考;干姜配伍甘草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大幅度升高,为甘草配伍干姜提升温补阳气之力提供了一定实验数据;干姜与附子、甘草共同配伍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明显升高,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以共奏回阳救逆之效,体现了四逆汤组方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建立干姜中多指标成分含量快速预测方法,对不同产地干姜进行快速无损的质量评价,提高干姜的质量控制水平。方法 建立同时测定干姜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等4个主要活性成分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并以其测定值为参比;采集不同产地干姜的近红外光谱,比较筛选出最优的光谱预处理方法,采用联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优选出最佳光谱区间,构建干姜各指标成分的最优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定量模型。结果建立的干姜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最佳PLSR定量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RC2)分别为0.973、0.980、0.979和0.938,预测决定系数(RP2)分别为0.926、0.920、0.883和0.781,4个定量模型的预测相对分析误差(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RPD)均大于2,表明建立的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的预测值与测定值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结论 所建立近红外光谱定量模型,可以实现干姜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等4个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快速预测,方法简便快捷,结果准确可靠,可为干姜质量的快速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姜附制剂中干姜有效部位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UV法和HPLC法。结果UV法线性范围19~39μg/m l,相关系数r=0.999 2,总酚的平均回收率为101.4%,RSD=1.8%(n=6)。HPLC法线性范围0.2~2.0μg,相关系数r=0.999 9,6-姜酚的平均回收率为98.57%,RSD=0.31%(n=6)。结论该法灵敏,简便,准确和重现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4.
干姜超临界CO2提取物质量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干姜超临界CO2提取物的有效部位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冰醋酸(8∶3∶0.2)为展开剂,5%香草醛硫酸溶液为显色剂,对本品进行鉴别;并采用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本品进行总酚及有效成分6姜酚的含量测定。结果∶总酚在9.668~38.67μg·mL-1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7%,RSD1.96%;6姜酚在0.20~2.00μg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9%,RSD0.33%。结论∶方法准确,灵敏、专属性强,可作为该原料的全面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5.
HPLC测定复方止呕颗粒剂中6-姜酚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建立复方止呕颗粒剂中6-姜酚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止呕颗粒剂中6-姜酚含量。色谱柱Agilenttc-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水(65∶35),流速0.8 mL·min-1,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80 nm。结果:6-姜酚在0.113 5~2.270 0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540 646X-1 188(r=0.999 9,n=6),平均回收率为99.90%,RSD 1.14%。结论:方法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可作为复方止呕颗粒剂中6-姜酚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干姜超临界CO2提取物的有效部位质量控制的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冰醋酸(8∶3∶0.2)为展开剂,5%香草醛硫酸溶液为显色剂,对本品进行鉴别;并采用紫外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本品进行总酚及有效成分6姜酚的含量测定。结果∶总酚在9.668~38.67μg·mL-1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7%,RSD1.96%;6姜酚在0.20~2.00μg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9%,RSD0.33%。结论∶方法准确,灵敏、专属性强,可作为该原料的全面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