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陈和仙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3):318-319,329
目的分析云县1986~2010年疟疾发病情况及其流行趋势,为消除该县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86~2010年以来的发热病人血检、居民血片普查、按蚊调查、疟疾疫情数据。结果 25年间,云县共报告664疟疾病例,发病率为0.66/万,其中内源性病例69例,外源性病例595例;发热血检88308人中,阳性率为0.54%;居民血片普查13542人,带虫率为0.19%,荧光抗体测定7 277人,阳性率为3.17%;现症病人治疗1908人,休止期根治4045人,预防服药10635人,灭媒喷洒1166868M2。共捕获蚊62329只,14种蚊虫,其中中华按蚊为当地优势蚊种。结论该县疟疾病例主要属于外源性病例,提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淮安市实施消除疟疾综合防控措施情况,评估措施效果,为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淮安市2010—2015年疟疾疫情、现症病人处理、高危人群休止期根治、"三热"病人血检、疫点处置、疟防人员培训、健康教育等数据分析,判断淮安市综合防控措施对消除疟疾的效果。结果 2010—2015年淮安市共网报疟疾病例267例,其中22例为本地间日疟病例,245例为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199例为输入性恶性疟,占74.53%,2例死亡病例。高危人群休止期服药1 430例,正规服药率99.93%。共血检"三热"病人303 016例次,血检阳性231例,阳性率0.08%。处置疟疾活动性疫点117处,室内滞留喷洒1 389户。培训疟防人员4 542人次,居民健康教育受益人数13 222 607人次。结论淮安市6年来消除疟疾综合防控措施效果显著,已连续4年无本地病例,建议今后消除疟疾工作的重点是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输入性疟疾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梁河县2001-2006年期间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疟疾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6年的发热病人血检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疟疾流行因素间的关系。结果6年血检38824人,阳性1836例,阳性率4.73%,年均发病率191.37/10万;其中间日疟1330例、恶性疟471例、未分型35例;当地感染发病300例,占16.34%;外出感染输入发病1536例,占83.66%。结论梁河县2001~2006年期间疟疾发病数逐年上升,造成回升的主要原因是民工外出感染发病,提示只有加强疟疾监测,对外出务工者实施预防服药和做好休止期根治,才能有效控制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通市实施消除疟疾综合预防控制措施情况,评价措施效果,为制定防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11和2012年南通市疟疾疫情?现症患者处理?高危人群休止期根治?发热患者血检?疫点处置?疟防人员培训?健康教育等数据分析,判断南通市综合防控措施对消除疟疾的效果?结果:2011~2012年共报告84例疟疾病例,均为国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均采取了正规治疗,无继发病例和死亡病例,高危人群休止期服药267例,正规服药率100%?南通市2011~2012年共血检发热患者107 692例次,血检阳性79例,血检阳性率0.73‰?处置疟疾疫点8处,室内外滞留喷洒保护人群500余例?培训疟防人员938人次,居民健康教育受益人数262 2547人次?结论:南通市近2年消除疟疾综合预防控制措施效果明显,疟疾疫情稳定,无本地病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得到实验室诊断和及时正规治疗,各级疟疾防治人员具备疟疾诊治?管理能力和实验室镜检技能,需继续加强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万宁市原高疟地区疟疾病人及时就医治疗及其在消除疟疾中的作用进行调查分析,以揭示海南高疟区近年疟疾迅速下降的原因和机制,为评估海南疟疾消除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统计万宁市南桥镇和南林农场2000—2012年间发热病人血检率、疟疾病人发病至就诊治疗的平均间隔天数和疟疾发病率,以及该地区媒介按蚊监测资料,同时,结合疟疾传播动力学进行理论分析。结果万宁市原高疟地区通过日益健全的基层卫生组织,在达到10%以上较高的发热病人血检率的同时,将疟疾病人发病至就诊治疗的平均间隔天数缩短为2天以内,从而在疟疾媒介能量显著降低的基础上,又缩短了病人的传染性期限,提高了疟疾恢复率,提高了媒介能量的临界值,从而加速疟疾基本繁殖率迅速降至临界值以下,因而对于控制和阻断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该地区近年疟疾消除进展迅速,这是由于多年来在媒介能量显著下降的同时,通过日益健全的基层卫生组织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人这两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15—2016年韶关市疟疾疫情监测情况,评价疟疾防控效果,为制定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韶关市2015—2016年"三热"病人监测、蚊媒监测及病例治疗处置资料,采用Excel200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2015—2016年,韶关市共监测检查"三热"病人5 033例,发现疟疾病例4例,平均阳性率0.08%,均为境外输入病例。2015—2016年的血检效率1 258.25∶1。临床初诊为疟疾和疑似疟疾病人的血检效率25.75∶1,而临床初诊为感冒和不明原因发热病人血检效率为0,工作量却是临床初诊为疟疾和疑似疟疾病人的48倍。随着疟疾发病率的下降,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也在下降,导致血检效率的低下,如何提高血检效率是消除疟疾后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病例正规治疗及对疫点规范处置,未出现本地感染二代病例。蚊媒监测均为中华按蚊。结论在消除疟疾后阶段,由于仍有个别输入性病例,应加强诊治及疫情处置能力的建设,简化血检对象开展有效监测,建议血检对象为流动人口中的疟疾和疑似疟疾病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邳州市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点,探讨疟疾监测对象。方法对邳州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疟疾监测结果做发热病人血检情况,疟疾病例分类、地区分布、性别与年龄分布、发病时间分布、发病与感染来源、疫点周围人群调查等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邳州市12年累计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12.19万(168/137853o其中按诊断原因:初诊为疟疾和疑似疟疾(简称二热病人)者血检阳性率64.14%(162/251),占总阳性数96.43%(162/168);发热原因不明者血检阳性率为0.0044%(6/137602),占总阳性数3.57%(6/168)。按血检人群来源分:血检当地发热病人116396人次,病灶点居民560人次,外出回归人群16614人次,外来人群4283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11%、0.36%、0.21%和0.05%;病人发病分布散在,本地感染病例占总病例的77.98%(131/168),输入性病例占22.02%(37/168)。以5—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无二代病例发生。结论邳州市疟疾发病率低,疫情稳定。以本地病例为主的呈点状分布的流行特点。因此,在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介的基本消灭地区,经过一段时间巩固后,疟疾监测对象可以为二热病人和流动人口。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2007年疟疾疫情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7年的疟疾流行态势,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江苏省2007年疟疾病例的发病季节、性别和职业、发热病人血检和复发情况,对重点地区进行按蚊密度调查。结果2007年江苏省报告疟疾940例,发病率为0.130/万,比2006年上升了22.56%;本地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08%,外地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1.18%,二者之间有极其显著差别(P〈0.01);全省复发病例占发病总数的9.36%。结论部分地区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偏低,复发病人较多,以及中华按蚊数量明显增加,是江苏省淮北地区出现疟疾疫情回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报告灭疟后期“四热”病人血检疟原虫结果,并进行了分析和计论,指出在灭疟后期,开展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应以初诊疟疾和疑似疟疾的发热病人为重点.对近2年内有疟疾史的发热病人应全部血检.  相似文献   

10.
桂西南联防区近10年疟疾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2000-2009年桂西南联防区疟疾防治效果,为制订疟疾监测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联防区各市县2000-2009年疟疾疫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数据,各种抗疟措施执行情况,疟疾联防区年度交叉检查和疟原虫镜检员考核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防区20市县疟疾发病率从2000年0.13/万下降至2009年0.03/万,10年常住人口发热病人血检1808364人次,平均原虫阳性率0.001%,其中2004-2009年未查见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平均阳性率0.69%,高于常住人口发热病人血检原虫阳性率22倍。结论疟疾防治效果明显,防止输入性疟疾传播是联防区当前疟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海南山林区一起流动人口疟疾点状暴发调查处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疟疾暴发原因,便于修订防范措施和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方法 现场调查,血检,治疗病人,宣传教育,媒介防治,全民服预防药等措施。结果 血检2个工地服预防药前和服预防药后的原虫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0.50%和3.9%;7月份发病52例,12月份发病5例,说明病例逐渐减少,疫情日趋控制。结论 大批外地无免疫力的流动人口进入疟区开发生产,由于未采取正规的预防措施,酿成疟疾点状暴发。因此,如何改革传统的“疟疾防治工作方案”,修订适应于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的措施,是杜绝流动人口疟疾暴发流行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中部疫情不稳定地区疟疾发病特征及休止期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安徽及其周边疟疾高发区疟疾发病特征,探讨休止期科学合理的服药策略.方法 收集相关省2004~2006年网络直报数据、年报数据及五省联防资料进行比对分析,通过Excel5.0和MapInfo Professional 7.8软件作图.结果 中部疫情不稳定地区疟疾发病特征包括病例分布广而散、中华按蚊疟区发病超过嗜人按蚊疟区并逐年上升、发病时症状典型、月分布明显和发病以新发病人为主.结论 症状典型有利于病人的及时诊断和治疗;休止期根治对防治有疟史者的复发是必要的,但对以长潜伏期发病为主的地区,达不到清理潜在传染源的目的,全民服药受到诸多因素制约,新的以“灶点”(如水体周围)为依据的服药范围划分方法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深圳市2008年“三热”病人疟疾血检状况,分析其监测的效果。方法对医院监测点临床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或不明原因发热的“三热”病人采血作疟原虫检查;收集2008年疟疾血检监测数据,以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其特点;对各镜检点阴性和阳性的血膜片进行抽检,计算血膜片的合格率及复核符合率。结果全市共血检9788人次,发现阳性病例39例,血检阳性率为0.40%,其中间日疟28例,恶性疟11例,血栓阳性病例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2.98%(39147)。血检阳性病例以输入性为主,占总阳性病例数的74.4%(29/39),其中恶性疟病例均为本市前往非洲、东南亚等疟疾高发地区从事商务的归国人员;病例的地区分布按发病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罗湖18例、宝安11例、龙岗5例、南山3例和福田区2例,盐田区无阳性病例;病例时间分布呈现6、7、8月和11、12、1月的2个高发期。抽查6个区15个镜检点514张血片,血片制作和染色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86.19%和89.88%,对其中的213张阴性片及12张阳性片进行复检,符合率为100%。结论“三热”病人血检监测是及时发现传染源的重要手段,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疟疾病例分布特征的阐明为我市科学防治疟疾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西大化县1990-2007年疟疾监测结果和流行特征,评价监测措施,为疟疾防治后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0-2007年大化县当地居民发热病人、流动人口发热病人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年间共血检当地居民发热病人362173人次、病灶点居民5562人次,外出回归3864人次,外来流动人群2425人次,检出当地感染疟疾病例23例,输入疟疾病例333例,当地居民发热病人,外出回归和外来人群发热病人血栓阳性率分别为0.003%,8.39%和0.37%,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91.01%(324/356),外来病例占2.53%(9/356)。结论大化县疟疾发病率连续18年控制在1/万以下,输入性疟疾病例数量多、分布面广、高度分散,疟疾监测和防治措施可行有效。应继续加强对原高疟区回归人群疟疾管理和监测,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制作瑞丽疟痰发病分布图,分析探讨瑞丽疟痰的流行态势。方法收集2005年瑞丽疟疾发病基础资料,采用ArcView3.3,SaTScan软件分析2005年的疟疾发病状况。结果能制作获取瑞丽市2005年疟疾发病数空间分布图以及发热病人、居民疟原虫血检结果和恶性疟情况分布图。结论地理信息系统能直观、准确的分析瑞丽市2005年疟疾发病情况、抗疟措施、媒介监测的时间空间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全州县1997—2005年疟疾发病特点,为疟疾控制后期防治、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7-2005年疫情报告。疟疾病人个案调查表,发热病人血检登记,流行病学分析总结等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 9年间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例167例,其中海南回归占51.50%(86/167),贵州回归占30.54%(51/167),广东回归占6.59%(11/167),外国回归占2.99%(5/167);在外滞留一个月以上的占94.41%(161/167);从事挖煤(矿)的占42.51%(71/167),种植的占26.95%(45/167);发病后1周内就诊的占88.62%(148/167)。结论 全州县9年闻共检出输入性疟疾病例167倒,以男性为主,大多数病人在疫区野外作业1个月以上,发病后能及时就诊和得到及时治疗,未发生输入继发病例。应继续加强对从高疲区回归人员的疟疾管理和监测,加强疟防知识宣传教育,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997~2012年的疟疾监测结果,为制定有效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南宁市1997~2012年疟疾监测和疫情报告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12年开展“三热”病人血检,其中常驻人口血检270 580人,阳性2人,阳性率为0.07/万;流动人口血检18 163人,阳性230人,阳性率为1.27%;共报告疟疾病例256例,无本地感染病例,男性高于女性,以农民工发病最多,年平均发病率为0.08/万.结论 输入性疟疾对巩固防治成果构成了潜在威胁,流动人口疟疾监测仍是当前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临沧中-缅边境境外传染病突发疫情实况,遏制疫情恶性态势向我国境内蔓延。方法 用现场调查、回顾调查和资料收集等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结果 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县自2003年11月7日至19日通报3个区30个村疟疾发病1392人,死亡125人;镇康县出境调查组及援缅医疗队在果敢县血栓现症及恢复期病人9例中,恶性疟原虫阳性5例;在3个病区血栓发热病人及部分村民151人,阳性率41.7%,其中恶性疟占71.43%(45/63),证实境外突发疫情系恶性疟为主的疟疾爆发。境内镇康、沧源、耿马3县2003年11月疟疾疫情比上年同期分别上升了536.67%、156.67%和38.89%,并在14个村出现疟疾点状爆发。结论 缅甸发生恶性疟为主的疟疾爆发已经波及云南境内;边境地区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加强和提高;切实按照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对疟疾防治进行规范管理是云南疾控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The sociocultural practices of the people differ between communities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alaria control operations. 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with the aim to understand the association of malaria with sociocultural determinants in malaria prone riverine villages of Kheda district in central Gujarat. Blood smears of persons with fever or having history of fever were collected and examined under microscope for malarial parasite.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record age, sex, social groups, education, sleeping habits and other sociocultural aspects of each patient. Data obtained was pooled and analysed statistically by applying Chi-square test. A total of 1781 patients with fever were screened for malaria (slide positivity rate -14.8% and Plasmodium falciparum -53.9%). Sociocultural practices of 1650 cases among which 259 had malaria were analysed. There was variable degree of malaria in different groups. A significant relation was noticed between malaria and social groups, profession, economic status and personal protection of the respondents. Malaria incidence was relatively high in scheduled castes, dependents (mainly kids and old aged people), farmers and in low-income group. The treatment seeking behaviour of the people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with malaria although 63.4% patients took treatment after three days of the onset of fever. These observations indicat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alaria morbidity and sociocultural practices. The findings would be helpful in better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laria control strategies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