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CAN总线的通信协议,为改进和实践工程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方法.方法基于确定随机Petri网(DSPN),对其通信过程进行建模,通过仿真实验进行网络性能分析.结果得出信息到达间隔、通道忙概率、高优先级发送引起的受阻率与网络性能指标吞吐量和通信冲突率之间的关系.结论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和分析CAN总线的通信机制。为CAN总线组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该文介绍了汽车网络系统A类串行总线通信标准-本地互联网络协议2.0,该协议是面向车辆低端分布式应用的一类串行通信协议。分析了该协议的通讯机制,设计了汽车车身控制总体结构与总线节点的硬件,并将LIN总线运用到汽车车身控制,进行系统的软件设计,实现了LIN总线的通信。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CAN总线技术在高校实验室分布式火灾报警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设计以单片机AT89C51、CAN控制器、收发器为一个子站,由多个智能火灾报警器通过CAN总线组成的一个控制局域网,火灾报警由自动报警与智能报警结合,单片机、PC机与GPRS分别组成上下位机通信和远程通信.基于CAN总线的火灾报警系统克服了“主从式”通讯中所有信息必须通过主机进行交换的缺点,在通信能力、可靠性、实时性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针对基金会现场总线(FF)系统,构建了基于MATLAB的周期性信息和功能块调度仿真平台,来评价实时信息调度算法的有效性和研究通信时延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周期性信息和功能块调度仿真平台的构建及其功能;应用调度仿真平台对分别采用扩展单调速率。ERM算法和启发式算法构建的调度时间表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通过仿真平台来研究通信时延和调度时间表对FF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CAN总线的血管造影机C臂运动控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同时实现血管造影机运动控制系统的开放式通信和分布控制,介绍了如何将CAN总线应用到血管造影机C臂的运动控制系统当中,提出了完整的研究方案,详细地论述了CAN总线的通信机制及整个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设计了下位机各智能节点电路及上位机与下位机的通信接口电路.PC机作为上位机起到总体监视和控制的作用, 通过双通道的CAN卡实现与下位机各智能节点之间的通信.下位机包括C臂位置信息反馈节点和各轴运动控制执行节点,进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轴总线分布式运动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基于四向握手的RTS/CTS方式的IEEE 802.11通信协议系统进行建模与性能分析.方法应用确定与随机Petri网DSPN,对单节点进行了确切的描述,进而构成复合模型,采用伤停补时的思想有效地描述退避行为.结果仿真实验获得了IEEE 802.11通信系统中负载与端到端信息时延和吞吐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即平均端到端信息时延随着信息到达间隔的增加而增加,端到端吞吐量随着信息到达间隔的增加而减少.结论所建模型能够有效地描述和分析IEEE 802.11通信机制,为协议的改进和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以解决电动公交车各控制器之间的信息交换问题为目标,采用CAN总线技术作为实现的方法,分析了CAN 总线作为主流现场总线的重要作用和技术特点,讨论了CAN 总线应用在电动公交车上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对电动公交车的实际工况要求进行了独特性分析,提出了电动公交车CAN总线通信系统的完整框架.研究了CAN总线的四种主要的拓扑结构,通过分析CAN的协议标准,定义了电动汽车上光纤通信的协议规则,设计了一种适合于电动公交车的CAN总线节点,同时进行了相应的软件设计.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案在电动公交车总线控制、信息传输等方面,非常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LIN总线及其通信特点,分析了LIN总线通信的帧结构和通信协议;针对LIN总线在汽车低速通信中的模拟应用,设计了LIN总线硬件电路和LIN展示板,详细阐述了其功能和软件流程;展望了LIN总线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基金会现场总线非周期实时信息的调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基金会现场总线(foundation fieldbus,FF)现有非周期信息通信机制,并结合周期信息集中控制的特点,给出了FF非周期信息的最差实时响应时间.分析了非周期信息多种优先级机制,建立不同优先级的非周期任务响应时间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发现实际通行令牌(pass token,PT)运行周期计算方法的缺陷,提出了改进方案.分析表明,新方案有效地提高了FF非周期实时通讯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双总线构架的巡线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双总线构架的巡线机器人分布式控制系统,该系统基于CAN总线和以太网总线的双层总线构架,CAN总线是一种实时低速通信总线,在机器人中主要负责底层控制节点的信息交互,如运动控制系统、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电池管理系统等.以太网总线主要负责机器人系统图像采集设备、主处理器、地面控制基站、远程控制中心等设备的信息交互与共享.本系统无线通信技术采用统一的、开放的技术平台,使得该项技术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另外,采用这样一种总线构架,使得机器人系统扩展性强、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11.
为Ad hoc网络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媒体接入控制层协议。该协议通过在MAC层采用模糊逻辑协调各个相互影响的数据流,为低优先级数据流选择附加退避窗口以减少其自身接入信道概率。通过这种方法,使得高优先级数据流在各种背景流量的条件下,均能够维持较高的端到端吞吐量和较低的端到端接入时延。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较802.11e协议更好地保护高优先级数据流的端到端时延和吞吐量。  相似文献   

12.
根据无线光通信和无线接入技术的特点,给出了无线光CDMA接入网的分槽ALOHA-CDMA协议,并分析了无线光CDMA接入网的吞吐量性能。在考虑多用户干扰、背景光噪声、接收机噪声等多种干扰噪声的条件下,给出了无线光CDMA接入网的网络吞吐量数学模型,并采用光正交码OOC作为地址码,分析了基于此MAC协议的无线光CDMA接入网的网络吞吐量。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分槽ALOHA-CDMA协议可以具有较高的网络吞吐量。此外,通过减小分组长度或增大光地址码的码长,可进一步提高网络的吞吐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位置信息的多信道Ad-Hoc网络MAC协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由于其功耗低、结构简单、定位精确、空间容量大等特点,特别适用于AdHoc无线自组织网。其精确的定位能力,对于Ad Hoc的MAC协议优化有很大的帮助。该文在UWB无线定位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位置信息的多信道Ad Hoc网络的MAC协议,主要介绍了信道分配部分。其主要思想是按照节点所处的物理位置来分配信道,仿真验证了在选择合适的栅格大小的情况下,与传统的静态信道分配在冲突避免和网络吞吐量等方面都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4.
作为媒质共享的树型网络,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需要媒质接入控制(MAC)协议协调各终端对上行信道的访问,避免冲突。针对目前没有适合GPON系统的媒质介入控制协议,根据G.GPON.gtc建议对GPON系统帧格式的定义,提出了一种体现业务优先级的MAC协议,给出了授权分配情况,分析了协议的有效性,并给出了协议的计算机仿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IEEE802.11无线局域网的媒体接入控制(MAC:MediaAccessControl)层QoS(Quality of Service)支持技术进行研究,介绍了QoS参数,认识MAC接入机制DCF对提供QoS方面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PCWA(Practical Contention Window Adjustment)算法,根据通信数据流状况模式(traffic pattern),不断调整高优先级的最佳竞争窗口尺度,使整个系统实时业务获得最大的吞吐率和最小的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16.
无线网络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介质访问控制(MAC)协议作为工业控制系统无线网络通信的底层基础,是保证无线网络高效通信的关键协议.针对搭载多收发器无线终端的工业控制系统设计了一种能源有效的MAC协议—MH-MAC,该协议可根据不同网络环境和应用的需求,灵活地配置信道分配方案和介质访问策略,采用MH-RS调度算法来协调多个收发器高效工作.最后与B-MAC协议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表明MH-MAC协议在提高网络带宽、降低传输时延、增加网络吞吐量和减少能量消耗等方面明显优于B-MAC协议,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无线自组网中多址接入协议对网络性能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的特点,重点研究了无线自组网多址接入协议层信道接入技术,分析了现有的主要的无线自组网多址接入协议.基于CSMA/CA信道接入协议,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中小型无线自组网多址接入协议.改进的无线自组网多址协议采用控制信道和接入信道分离设计,改善了网络的信道利用率和传输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集中式无线局域网的仿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OPNET平台,构建出一个集中式无线局域网的仿真模型。对比分析了在轮询———应答MAC多址接入协议下,采用不同的物理层特征参数(跳频、直接序列)时,网络性能(吞吐量、媒体接入时延、丢包率)的差异,用以选取最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