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油田长期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地层压力的变化、注入水的长期冲刷以及一系列注采工艺措施的实施,储层性质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对于老油田增产挖潜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以北大港油田港西开发三区为例,以水洗前后岩心分析资料为依据,利用测井地质研究为主要手段,探讨了复杂断块油田储层参数变化规律,提出了该区剩余油的分布模式以及今后油田挖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濮城油田沙一下油藏的注水高速开发取得了预期效果。其主要做法是:①选择合理方式早期注水,适时放大生产压差,使油藏开发初期赢得高速度;②进行油藏综合研究,制定合理开发政策;③开展储层精细描述研究,提高对储层和构造的认识水平;④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3.
注水开发的油田,对剩余油分布的评价,是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基础,尤其是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剩余油分布的评价,对优化加密井钻井井住,加强油藏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提出利用测井信息和油藏工程信息,确定井间储层的连通性,进而利用储层连通性评价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4.
用试井资料确定剩余油分布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试井角度出发,综合地质动,静态资料分析,简述了确定剩余油田分布的方法,并利用试井实测资料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注水驱模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岩电--相驱过程中岩石电阻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淹过程中岩石电阻率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基本上为“S”型,目前国内外常见的“U”型曲线仅是“S”型曲线的一种特例。本文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油藏储渗性质和注入水电阻率对曲线形态的影响,为正确评价储层水淹规律和进行剩余油饱和度的解释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认清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高含水期剩余油赋存状态,提高注水开发效果,通过对大庆长垣葡萄花、萨尔图油层检查井取心样品的微观观察,结合微观水驱油实验和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成果,建立了砂岩油藏小孔剩余油物理模型.研究认为注水开发油藏中、高含水期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2种孔道中,即有注入水流动的孔道和没有注入水流动的孔道.有注入水流动的孔道中剩余油是化学驱挖潜的主要对象;没有注入水流动的孔道中的剩余油主要赋存在间小孔和盲孔2种孔隙类型中,这种整体高度分散的剩余油是中、高含水期的水驱砂岩油藏长期挖潜的主要对象.应用油气成藏理论求得最小含油喉道半径为0.71 ~0.11μm,平均为0.2 μm左右.运用小孔剩余油理论重新分析了聚合物驱、微生物驱等油气开采技术,根据建立的小孔剩余油物理和数学模型,提出了新的经济有效的开采水驱剩余油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室注水实验和数值模拟的对比,研究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开采机理。对于具有驱替前缘原地二维流体饱和度的碳酸盐岩岩块进行了注水,由此获得了实验数据。一开始是对整个岩块进行注水,然后对具有裂缝网络(既有封闭裂缝也有开启裂缝)的同一岩块重复注水,以便区分裂缝的有关作用。 这些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裂缝如何改变驱替前缘的动力学特性。对于岩块建立了一个基于网格的数值模型,并对裂缝的存在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对于毛细接触程度(degree of capillary contact)对裂缝的影响,进行了特别研究。对未破裂岩块注水实验所得出的平均石油产量和原地流体饱和度剖面进行历史拟合,由此确定了基岩毛细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的曲线。这些结果反过来又被用作破裂岩块模拟的基岩性质输入数据。 有关结果显示了在裂缝性灰岩中,基岩块体之间的毛细接触程度是如何控制流体饱和度变化并影响注水开发石油采收率的。裂缝毛细接触程度的敏感性研究表明,这是注水过程中水前缘推移的最重要参数。数值模拟与实验数据的结合加深了人们对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注水开发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富含长石的砂岩储层,电测时测井曲线显示为低电阻,认为是由于长石含量高引起的.在实验室采用市售石英砂和钾钠长石粉,制作了不同长石含量的长石-石英砂岩岩心,岩心只包含2种成份:石英砂、长石,岩心中长石的含量从0~100%变化.对所做人造含长石砂岩岩心进行了实验室孔隙度、渗透率测量及岩电实验,并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石含量的增加没有引起岩心导电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在低渗油藏的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主要沿裂缝方向推进,水在推进过程中导致储层裂缝开启产生微地震波,通过对微地震波的监测可以得到储层裂缝发育的基本情况,利用测试成果结合相关的油水井生产动态分析来研究注水井储层裂缝与水流方向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注采系统进行必要的调整,达到提高注水开发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晰海上油田不同韵律储层早期注聚后剩余油的分布及开发特征,参照锦州Z油田特征参数和实际注采井网,开展了不同韵律条件下水驱油和聚驱油三维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水驱开发,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储层通过实施早期注聚,前期采油速度分别提高3.6倍、2.7倍和2.4倍,高含水末期采出程度分别提高1.8倍、1.5倍和1.4倍,采收率分别提高21.5百分点、18.9百分点和18.2百分点。正韵律聚驱后剩余油富集在储层顶部采油井间非主流线区域,可部署水平井进行挖潜;反韵律和复合韵律聚驱后剩余油分布在采油井排驱替介质未波及区域,可部署定向调整井进行挖潜。研究结果可以为海上同类油田的开发及调整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宝浪油田属于低孔低渗和低孔特低渗碎屑岩油藏,储层整体物性差。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部分井出现注水越注越困难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室内试验评价了储层岩石的水敏性,系统分析了该区块注水井吸水能力差的原因。并针对性地研究出提高强水敏储层注水井吸水能力的预处理技术。该技术可降低注入水对储层的伤害,提高注水井吸水能力,保证油田正常注水。  相似文献   

12.
岩电实验作为岩石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主要通过测量岩石的孔隙度、电阻率和饱和度等参数来求取阿尔奇公式中的4个关键参数,进而准确地计算地层含油气饱和度。在岩电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设备和条件以及实验人员等因素常影响着孔隙度、电阻率和饱和度等参数的测量结果,导致难以求准m、n参数,因此很有必要制定一套合适的测井岩电实验分析标准与规范。在介绍岩电实验操作规范流程的基础上,针对实验设备、实验条件以及实验人员等诸多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综合分析了岩电实验过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校正方法,使实验测量值更能反映实际地层的岩石物理特征,提高了利用阿尔奇公式解释地层含油气饱和度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阿尔奇公式中的m,n参数不但与地层岩性和孔隙结构有关,而且还与地层水矿化度,围压和温度的变化有关,本文从岩石物理实验研究入手。以TZ2井等多口井的低孔低渗岩心作为岩电实验研究对象,研究了m,n值随地层水矿化度Pw,围压P和温度T的变化规律。并给出了其理论证明依据。实验发现胶结指数m随围压和矿化度的增大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饱和度指数n也随地层水矿化度增加而增大,与温度和围压的关系类似于m指数与温度和围压的关系。这为利用阿尔奇公式解释地层含油气饱和度和冲洗带残余油气饱和度提供了可靠的m,n值。  相似文献   

14.
聚合物溶液对岩石电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正确认识聚合物对测井曲线的影响,并为测井曲线的解释提供依据,以砂岩油藏为对象,通过岩电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对岩石电性的影响.岩样取自孤岛油田某井.实验分析了聚合物溶液自身电阻率特征及聚驱前后岩石电性特征的变化.实验结论,阴离子型聚合物溶液具有一般稀电解质溶液的导电特征;聚合物溶液的配制用水的矿化度对岩石的R0值有显著影响;聚合物溶液矿化度不同,对其Archie岩电参数的影响也不同;聚驱后,随聚合物溶液滞留浓度的增加,a、b值逐渐增大,m、n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5.
姜萍  赵平 《测井与射孔》2005,8(2):20-21
对注水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的评价,是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基础,尤其是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剩余由分布的评价,对优化加密井钻井井位,加强油藏管理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提出利用测井信息和油藏工程信息,确定井间储层的连通性,进而利用储层连通性评价剩余油分布。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属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古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孔洞和大型洞穴为油气主要储集空间,构造缝和溶蚀缝为主要流动通道。借助光蚀刻微观玻璃平面模型研究其水驱油微观机理。实验表明:中小规模溶洞内水驱油会发生"水油交互"或"活塞式"平面推进;较大规模溶洞内因重力驱出现"活塞式"纵向推进;裂缝内水驱油出现前缘跳跃、卡断、分段运移与优势路径等流动形式。水驱后残余油分布形式有连续型和分散型:连续型剩余油包括"盲肠状"洞内剩余油和与主流道方向正交裂缝内剩余油;分散型剩余油包括段塞状、膜状、油滴状和角状等分布形式。据此分析了塔河油田油井生产动态的不稳定现象,提出了此类油藏注水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7.
注水开发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常用方法。为了探索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遭受的次生蚀变作用和组分变化规律,对典型注水开发的济阳坳陷曲堤油田曲9油藏进行了动态跟踪和地球化学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注水开发过程的推进,原油族组成中饱和烃相对含量呈升高趋势,而芳烃相对含量呈降低趋势,体现出典型的水洗作用效应。Pr/nC17和Ph/nC18比值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或先升高后降低的复杂变化,推测不仅受到水洗作用或生物降解的影响,还有类似地质色层效应的加入。C158β(H)-补身烷/C168β(H)-升补身烷逐渐升高,指向生物降解抑或水洗作用的蚀变,尚无法区分。三环萜烷/17α(H)-藿烷、C27重排/C27规则甾烷和甾烷/17α(H)-藿烷均呈现明显增高趋势,C31藿烷22R/C30藿烷(C31R/C30H)则呈现幅度较小的降低趋势,均指示生物降解作用的结果。甲基菲指数(MPI1)、二苯并噻吩/菲(DBT/P)、C26三芳甾烷20S/(20S+20R)与C26/C28三芳甾烷(20S)基本保持不变,表明水驱过程中三芳甾烷并不受影响,菲系列和二苯并噻吩系列未表现出显著的水溶性或抗生物降解能力差异。  相似文献   

18.
设计了三维平板模型驱替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孔隙尺度研究了河流相储层高含水后期水平井和注入凝胶2种方法挖潜时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不同孔喉波及规律。结果表明,水驱后在顶部(低渗层)布置水平井挖潜,可以对低渗层大孔隙有很好的动用,但剩余油依然主要富集于低渗层以及中渗层的中—小孔隙;注入凝胶段塞可以有效调整吸水剖面,对后续水驱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与水平井挖潜相比可以有效动用低渗层的大—中孔隙,对低渗层小孔隙也有动用。  相似文献   

19.
敏感性稠油藏防膨注水开发的前期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408块沙三上砂岩稠油油藏弱水敏,中等碱敏,弱速敏,弱酸敏,弱盐敏,供液已严重不足,需补充油层能量.地层水CaCl2型,矿化度20 g/L.筛选了一种粘土稳定剂OCP-02,50℃时在地层岩心中注入1 PV的2%~10% OCP-2溶液后用蒸馏水驱替时,渗透率保留率高达96%~99%.选择同为CaCl2型、矿化度19 g/L的王庄潜山地层水为注入水源.岩心流动实验结果表明,在50℃下注入潜山水25 PV时岩心渗透率下降达63.2%;注入2% OCP-02溶液1 PV后再注200 PV潜山水,渗透率下降仅6.3%;1 PV的2% OCP-02溶液与200 PV潜山水交替注入可使岩心渗透率大体维持恒定;在潜山水中加入0.01% OCP-02连续注入300 PV后渗透率下降不到10%.选定的最佳防膨注水方案为用2%OCP-02溶认处理近井地带,连续注入含0.01% OCP-02的潜山水,控制注水流量小于速敏下限(3.21 m3/d·m),每注完300 PV后用2% OCP-02溶液强化处理一次.这一防膨注水开发方案已投入现场试验和应用,初期注入压力为3~5 MPa,2.5~2.0年后为9.0~9.5 MPa,油井产液量、产油量、动液面上升,含水下降,开采速度增大.图3表5参5.  相似文献   

20.
EOR小型先导型实验,在油田经常进行。因为这种实验能表明某一种提高油田采收率工艺的效果。井网的几何形状、井网的规模和油层的非均质性,对EOR的工艺效果是有影响的,但EOR本身是有价值的。这篇论文举例说明,在流度比等于1的条件下,可以容易地计算出几何的和地质的因数。其后,就能预测出不等于1的流度比,用这种方法从岩石的结构和渗透率的变化中,识别EOR工艺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