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肝癌细胞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CTL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提取的肝癌细胞(SMMC-7721)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后,对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诱导作用。方法分离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加入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扩增出脐血DC;SMMC-7721细胞经反复冻融,直接超声破碎及热休克处理后再超声破碎细胞三种方法提取肿瘤抗原,然后分别致敏DC,以MTT法检测脐血DC诱导T细胞增殖及其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结果热休克处理后再超声破碎法提取的抗原致敏DC,能诱导更强的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并且可以诱导更强的CTL活性。结论加热处理后再超声破碎细胞提取的肿瘤抗原致敏DC,在体外可诱导强大的抗肿瘤免疫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2.
肝癌患者体内的树突状细胞(DC)负载肝癌相关抗原,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是肝癌治疗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培养树突状细胞(DC),反复冻融法裂解培养的负载胰腺癌细胞(PC-3),提取细胞抗原,致敏DC,获得负载胰腺癌抗原的DC疫苗后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生成,MTT法检测CTL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发现负载PC-3细胞抗原的DC疫苗能诱导产生肿瘤特异性的CTL,其对PC-3细胞具有明显地杀伤效应,而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肝癌细胞7721细胞杀伤作用弱.认为负载胰腺癌抗原的DC疫苗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地CTT杀瘤活性,为将来DC疫苗在胰腺癌的免疫治疗中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树突状细胞系统作为机体内免疫反应的始动手和调节子 ,具有激活CD8+CTLCD4+T辅助细胞的能力 ,控制着体内免疫反应的过程 ,因而它已成为抗肿瘤和抗病毒免疫反应的中心环节。近年来 ,有关DC系统及其抗肿瘤疫苗的实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促进了DC疫苗在部分肿瘤病人体内的Ⅰ ,Ⅱ期临床研究的深入 ,但是在抗病毒免疫方面尤其是抗肝炎病毒的免疫治疗方面尚处于开始阶段。随着DC研究的深入 ,体外获得大量的DC和制备DC疫苗的技术日趋成熟 ,特别是可以针对每个患者制备特异的DC疫苗 ,从而进行特定的免疫学治疗。相信上述DC疫苗在不久的…  相似文献   

5.
树突状细胞为佐剂的肿瘤疫苗疗法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树突状细胞瘤苗疗法的概况和原理 ,树突状细胞免疫学研究进展 ,树突状细胞瘤苗的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结果。对不同形式瘤苗的疗效作了比较 ,并总结了该疗法的临床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6.
观察负载癌症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多烯紫杉醇(多西他赛)对肝癌细胞HepG-2的杀伤作用(联合组)并与DC疫苗干预组(DC组,DC疫苗对HepG-2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多西他赛干预组(Doc组,多西他赛对HepG-2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及空白对照组(对照组)比较.三组均用流式细胞仪、荧光显微镜和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肝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联合组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和其凋亡率最高(P均<0.01).认为DC疫苗联合多西他赛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明显优于单独应用DC疫苗和多西他赛.  相似文献   

7.
以树突状细胞为基础的肝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媛媛  谢裕安 《内科》2008,3(2):230-232
近二十年来通过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的研究,学者们一致认为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其具有树枝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HCⅠ和Ⅱ类分子以及多种辅助分子(如CD54、CD80、CD86等),能有效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激活初始型T细胞。DC是启动、调控、并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原发性肝癌(HCC)是高度恶性肿瘤之一,对放化疗均不敏感,现行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但肿瘤切除后复发率较高。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学等学科的发展,基因免疫治疗可望成为肝癌的有效治疗手段,其中以DC为基础的肝癌免疫治疗日益受到重视,取得了初步成果。本文就此方面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伦恒忠  郭路生  张佩 《山东医药》2010,50(39):14-16
目的探讨负载MB49肿瘤细胞抗原的树突状细胞疫苗(DC疫苗)治疗膀胱癌的可行性及机制。方法采用反复冻融法提取MB49抗原并用其致敏DC2.4,制备DC疫苗。将24只膀胱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各12只。DC组皮下注射DC疫苗,对照组注射PBS。注射3周观察两组肿瘤体积变化,计算肿瘤抑制率;分离两组脾脏T淋巴细胞进行培养,MTT法检测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MB49的杀伤率;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结果 DC组肿瘤抑制率及细胞杀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FN-γ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DC2.4为基础的DC疫苗体内具有抑制肿瘤细胞MB49增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为激活T淋巴细胞。  相似文献   

9.
由于近数十年来过度夸大了肿瘤遗传学及化学药物治疗(化疗)的作用,形成了以肿瘤细胞为中心的概念。但越来越多的肿瘤研究人员及临床专家认识到,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应该更多地从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出发来研究肿瘤以及考虑临床治疗方案。肿瘤的生物治疗,尤其是肿瘤免疫治疗.是从医学生物学角度来看待肿瘤的产生、发展和转归,给肿瘤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1973年Sicinman和Cohn[1] 首次分离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目前已知DC是捕获、加工和提呈抗原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 (antigenpresentingcell,APC) ,在激发T细胞免疫应答和T细胞依赖性抗体生成中起重要作用 ,DC研究已成为近几年肿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热点课题[2 ] 。我们用已建立的骨髓DC分离与扩增方法获取DC ,然后用灭活的NS1骨髓瘤细胞及其裂解产物脉冲刺激培育DC ,再分别免疫健康正常动物和荷瘤模型动物 ,观察DC疫苗在诱导抵抗肿瘤攻击的保护性免…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疫苗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树突状细胞(DC)是具有最强提呈抗原功能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迅速,部分研究已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就DC疫苗的制备途径和DC疫苗治疗肿瘤的实验依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用杂交瘤技术制备脐血树突状细胞 (DC)和食管癌细胞融合疫苗 ,分析其生物学特征及体外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方法  2 0 0 2 - 0 12 0 0 3- 0 3汕头大学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分离脐血CD3 4 干细胞并诱导扩增为成熟DC ,并与EC10 9细胞融合 ,免疫磁珠法筛选EC10 9 DC ;流式细胞术鉴定疫苗表型 ;绘制疫苗生长曲线 ;MTT法测定瘤苗诱导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体外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结果 疫苗可体外生长 ,高表达CD80 、CD83 和CD86,并能有效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体外诱导细胞毒T细胞 (CTL)对EC10 9的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EC10 9 DC具备了刺激免疫细胞活化的分子表型 ,能在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特异性CTL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丁伟群  孙大裕 《胃肠病学》2004,9(6):382-383
消化道肿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对于局限性早期肿瘤,手术和(或)化、放疗疗效甚佳,晚期肿瘤、多发性肿瘤或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则较差。生物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可为切除肿瘤作术前准备,还可预防术后肿瘤转移、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表达及负载肿瘤抗原前后免疫功能变化与免疫逃逸的关系。方法分离18例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1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10名健康献血者PBMC,体外培养,并加入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DC。以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CD1a、CD80、CD83、CD86等分子表达水平。以HCCLM6肝癌细胞株制备肿瘤抗原,分别负载3种DC,最后以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测定DC负载前后刺激同种异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并测定MLR上清液中IL-12的含量。结果肝硬化和肝癌组PBMC、DC得率低于正常组(P<0.05);HLA- DR、CD1a、CD80和CD86等分子表达水平也低于正常组(P<0.05);负载肿瘤抗原前肝硬化和肝癌组刺激同种异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MLR上清液中IL-12含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负载肿瘤抗原后3组均提高, 并以肝硬化组提高最为明显,但IL-12含量仍低于正常组。结论DC表型和功能缺陷可能是乙型肝炎病毒产生免疫耐受和肝癌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肝硬化患者DC仍有一定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进展期胃癌术后树突状细胞(DC)免疫治疗同步化学治疗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将64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单纯化学治疗组(38例),采用LCH方案,给予5-氟尿嘧啶0.75 g/d_(1~5),奥沙利铂0.2 g/d_1;DC疫苗同步化学治疗组(DC治疗组)26例,自体采血,次日开始LCH方案治疗,化学治疗结束后1周注射DC疫苗2次,每次间隔1周,28 d后进行第2次化学治疗,同样再次注射DC疫苗2次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率变化、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及疗效.结果 DC治疗组患者治疗后,CD3~+、CD4~+、NK细胞、白细胞介素(IL)-2、IL-12和干扰素(IFN)-γ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高于对照组化疗后(P<0.05),DC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无远处转移、腹腔或锁骨上淋巴结不肿大或肿瘤明显缩小)为80.76%,较对照组(68.42%)明显升高(P<0.05).DC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和免疫细胞下降等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明显较少(P<0.05),而胃肠道反应和末稍神经炎的发生率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DC疫苗同步化学治疗法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较好,且能减少化学治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以树突状细胞(DC)为载体,用肝癌细胞提取的热休克蛋白70-肿瘤肽复合物(HSP-PC)刺激DC,观察经活化后的DC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杀伤作用。方法用脐带血在体外培养诱导DC,用从SMMC-7721提取的HSP70—PC与DC共同培养,检测其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经HSP70-Pc刺激后的DC对SMMC-7721的杀伤能力明显高于单纯DC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结论用HSP70—PC刺激的DC经体外实验证实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应,为临床肿瘤免疫治疗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K562细胞裂解物冲击致敏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衍生的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特性及体外诱导抗原特异性CTL应答的能力。方法采集健康人抗凝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贴壁细胞用含rhGM—CSF、rhIL-4、TNF—α的RPM1640+10%FBS培养基体外诱导培养产生DC,5天收获细胞并将细胞分组:A组:未负载抗原DC;B组:加入K562细胞裂解液脉冲DC。7天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熟DC免疫表型,并将非贴壁细胞(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与各组DE共育,以产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12天用LDH释放试验测定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并用ELISA方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IL-12的含量。结果(1)经细胞因子联合体外诱导的各组DC较培养前在数量,形态及免疫表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6、CD83、CD40、CD1a表达增加,其中经K562细胞裂解液冲击的DC的CD83CD86表达率明显升高。(2)效应细胞与K562细胞混合培养时,负载K562细胞裂解液的DC刺激后的T细胞比单独DC刺激后的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更明显。(3)负载K562细胞裂解液的DC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产生IL-12含量较未负载抗原的DC明显增加。结论用GM—CSF、IL-4以及TNF—α诱导培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以得到成熟的DC,且经K562细胞裂解液致敏可以进一步促进DC的成熟并体外诱导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CTL。  相似文献   

19.
王全楚  冯志华  聂青和  周永兴 《肝脏》2002,7(3):188-190,205
树突状细胞 (DC)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APC) ,在免疫反应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备受重视。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人们在体外诱导扩增DC成功之后 ,克服了以往由于DC在组织中含量很少、难以获取的困难 ,使DC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为人  相似文献   

20.
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肝癌免疫   总被引:20,自引:13,他引:7  
目的应用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高效而特异抗肝癌免疫.方法自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分离DC;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介素4(IL4)联合刺激DC;以人肝癌细胞系HepG2肿瘤细胞的肿瘤相关抗原(TAA)激活DC;DC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CTL);检测CTL及其上清液对HepG2肿瘤细胞、LOVO肿瘤细胞及HOS8603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经人肝癌细胞系HepG2肿瘤细胞的TAA激活并经GMCSF及IL4联合刺激后,肝癌患者外周血DC能够诱导自体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CTL,该CTL及其上清液对HepG2肿瘤细胞均有高效而特异性的杀伤作用(杀伤率分别为92%±105%和41%±89%).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DC体外能够诱导高效而特异抗肝癌免疫.提示DC作为一新概念上的抗肿瘤疫苗可能在肿瘤治疗及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