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护理措施。方法:积极准备造影药物和急救药品,检查前和病人进行良好沟通,同时严密观察用药中和用药后反应。结果:本组5 763例患者中,轻度过敏反应患者26例;中度过敏反应7例,无重度过敏反应。结论:CT护理人员不但要具有与患者家属沟通的技巧,还要具备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在操作上要做到耐心细致。注意对患者药物反应的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在上腹部增强扫描技术.方法 对200例患者进行上腹部CT扫描,造影剂按照1.5mL/kg,经手背静脉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其压力为300磅,流速2.5mL/s,注药前扫描1次,注药后不同时相扫描2~3次.结果 188例能很好地显示出腹主动脉、肝动脉、脾动脉、肝门区血管分支、门静脉、下腔静脉;10例因门脉高压导致造影结果不理想;2例失败.结论 16排螺旋CT的上腹部增强扫描可获得满意的图像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癌CT扫描的参数选择、造影剂的应用、扫描时机的选择。方法481例肝癌患者行多期上腹部CT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参数:120kV、200mAs、层距5mm、螺距1.0。结果本组病例中,96.47%的病例扫描获得满意效果。在肝动脉期中有352例出现明显强化;在门静脉期有72例不强化呈低密度灶,其中有37例发现有门静脉癌栓;延迟扫描均出现强化减低。17例增强扫描不满意,其中10例患有门脉高压症,4例注射失误致造影剂外渗,3例出现轻度碘过敏反应症状(发热、恶心、呕吐等)。结论正确应用扫描技术,是肝癌正确诊断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张慎忠 《吉林医学》2013,(25):5110-5111
目的:总结甲状腺腺瘤CT三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提高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甲状腺腺瘤的CT资料,观察病灶的大小、数目、边缘、密度及三期增强的强化特点。结果:14例甲状腺腺瘤表现为单发(8例)或多发(6例)的结节共21个,边缘清晰(17个)或不清(4个),密度均匀(9个)或不均(12个),伴囊变(10个)、坏死(4个)、钙化(4个)、出血(1个),病灶呈低密度(20个)或高密度(1个),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9个)、不均匀强化(8个)、边缘环状强化(4个),14个实质分为主的病灶中,强化峰值可出现在动脉期(7个)、静脉期(5个)、延时期(2个)。结论: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结合平扫对甲状腺腺瘤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小肝癌在螺旋CT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比较各期的病灶检出率,提高小肝癌的诊断水平。方法:18例小肝癌分别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时间分别为动脉期25s、门脉期70s、延迟期5m in,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速率为3 m l/s,剂量为1.5 m l/kg。结果:共发现20个病灶,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80%,60%和65%。动脉期的敏感性高于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联合后检出率明显增加达95%。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能反映出小肝癌血供特点和表现,使其早期诊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张建芳 《吉林医学》2012,33(9):1997
目的:探讨多排CT增强扫描的护理配合需要注意的事项。方法:对3 200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结果:通过增强扫描前的准备、增强扫描中的护理、增强扫描后的观察,顺利完成多排CT增强扫描3 194例,3例渗漏,3例无渗漏,但CT增强扫描效果欠佳。结论:护理人员提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防患于未然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疗与诊断,进而有效地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早期肝癌的各期增强图像特点,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方法:选取32例早期肝癌患者,术前行16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进行各期图像重建,分析他们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早期肝癌在肝动脉期时图像表现为高密度强化,可见肿瘤血管;在门脉期和平衡期时图像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其癌变组织的直径均<3cm经病理证实28例(87.5%),诊断准确率高。结论:16排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反映早期肝癌的血供特点,对诊断早期肝癌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肝内血管成像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肝内血管成像中的技术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肝脏检查,均应用16层螺旋CT行三期(动脉、门脉、静脉期)增强扫描;每期数据进行薄层小间隔重建后行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MIP)、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ilstruction,MPR)等三维重建。由三位高年资医师对图像进行分析评价,取得一致后得出最终结论。结果肝脏动脉的一二级血管显示率可达到98%、75%。肝脏门脉的一二级血管显示率96%、73%。未显示部分主要因为肿瘤破坏、远端血管密度与肝脏密度无法清晰分辨等原因。肝静脉主干清晰显示达到75%。显示不清主要因为静脉密度与周围增强的肝脏组织相比不高,无法清晰分辨。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占位病灶及其供血血管、肝内血管变异、门脉血栓、静脉曲张等疾病。结论多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血管成像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的技术。方法采用螺旋CT进行双期或延迟扫描,用非离子造影剂优维 显300mg/ml,总量75-100ml,按照1.5~2.0ml/mg,注射速度2.0~3.0ml/min,由高压注射器自动注射,注射 完成时间25~30s。在不同时期对肝脏进行双期或延迟扫描。结果233例肝脏增强扫描检查患者中,224例 获得较好动脉期、门脉期和实质期的图象,9例患者动脉期图象显示不满意;其中的6例因门脉高压而引起, 3例因注射失误造影剂外渗引起,2例因出现轻度过敏反应引起。结论SCT增强扫描检查可获得非常满意的 不同时期的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配合工作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重要性,以保证扫描效果,减少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 860例作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患者,做好扫描前的护理准备工作;扫描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扫描后对症处理所出现的各种情况.结果:2 860例患者中2 660例(93%)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增强扫描时全身一过性热感;120例(4.2%)全身有热感、口味泛苦、会阴部搔痒;35例(1.2%)全身有热感、皮肤搔痒、恶心、荨麻疹等轻度过敏症状;9例(0.3%)全身有热感、荨麻疹、恶心、呕吐、心慌、呼吸困难等中度过敏症状;5例(0.1%)发生穿刺局部渗漏;无1例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无渗漏致局部皮肤坏死、空气栓塞等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认真细致地做好增强扫描的护理准备工作,就能保证增强扫描效果,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也能减少甚至不出现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螺旋CT平扫与多期增强扫描检出肝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对比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螺旋CT和多期增强扫描肝脏实质性占位性病变的图像,分别从对病灶的检出数目、图像显影质量和图像确诊优势这些方面比较两种检查。结果多期增强扫描图像对肝实质性占位性病灶的检出数目53个优于螺旋CT平扫的33个病灶,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螺旋平扫图像质量于多期增强扫描质量,对肿瘤具有增强信息的作用;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图像更能对实质性占位性病灶判断其性质,更有利于诊断。结论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显影图像质量可得到肝脏和肝脏典型病变多期图像表现特征,能够快速的做出诊断,提高对肝脏实质占位性病临床诊断率,避免误诊发生,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研究螺旋CT扫描技术在肺结节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7月~2009年12月本院74例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他们进行非螺旋扫描技术、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以及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并将其图像效果以及定性诊断的记过进行了两两比较。结果: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与非螺旋扫描对肺结节的判定结果为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判定均为肺结节且判定优秀率为100%,而非螺旋组的有3例良好,3例较差,判定优秀率为91.9%,螺旋CT判定显著优于非螺旋扫描。通过对常规剂量与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定性诊断结果显示,低剂量扫描在肺癌、瘤、炎性结节等方面的定性诊断上与常规剂量扫描相比并无显著差别,但在定性困难的例次上略有增加(9例次vs 12例次)。结论:低剂量扫描在肺癌、瘤、炎性结节等方面的定性诊断上与常规剂量扫描相比并无显著差别,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管电流,对肺部病变的发现并不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并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受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小肝癌患者采用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的临床强化特征。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符合标准的小肝癌患者56例,均给予螺旋CT和MR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该研究共发现病灶71个(1个病灶的患者有46例,2个病灶的患者5例,3个病灶以上的患者5例),病灶大小平均为(1.9±1.1)。两种扫描信号、密度一般聚集在动脉期,发现的病灶各为57个和40个;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扫描中的强化特征表现为高-低-低(85.9%和66.2%)、高-等-低(87.3%和15.5%),其余均为不典型表现。结论 MR动脉期扫描能充分反映出小肝癌富血供特点,尤其是在定性诊断方面,临床结合SE序列的一些信号特征,MR更优于螺旋CT。  相似文献   

14.
连鹏  李剑辉 《吉林医学》2012,(36):7934-7935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小肝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阅片分析平扫与三期增强扫描图像影像学特点。结果:小病灶的CT图像特点为,CT平扫时病灶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动脉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高密度影;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呈高密度、等密度或低密度影;延迟期增强扫描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影。56例患者,共发现280个小病灶。结论:为提高小肝癌患者微小病灶的检出率,给予螺旋CT三期扫描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低剌量螺旋cT在肺部扫描检查中放射剂量的分析,来体现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早期普查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已经确诊为各种肺部肿瘤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即分别用低剂量(40mAS、3OmAs、20mAs)和常规剂量(195mAs)对这30例患者进行扫描,并且对扫描结果进行比较。比较的内容包括肺内小的转移灶、图像的扫描质量、纵膈内的小淋巴结的检出率。结果经过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的扫描对比,发现低剂量扫描对病人的辐射影响低,而且最适合的扫描剂量为30mAs。扫描检查肺内的小病灶和扫描检查出结节的数目、大小及部位的分布均一样。结论低剂量螺旋CT在肺部的扫描检查与常规剂量扫描的结果几乎一致,在保证扫描质量的同时,降低了对患者的辐射,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脓肿的CT征象,以提高临床上CT对肝脓肿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2010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证实的46例肝脓肿患者的术前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分析其CT征象。结果本组肝脓肿单发32例,多发14例;脓肿位于肝右叶29例,肝左叶13例,同时累积两叶4例;CT平扫显示,46例均呈圆形或卵圆形低于邻近正常肝实质组织的低密度影,CT值为7~30Hu;42例边缘模糊,4例边缘较为清楚;6例病灶内可见气一液平面。CT增强扫描显示,26例表现为细菌性肝脓肿典型的“环靶征”,其中“单环征”5例,“双环征”17例,“三环征”4例;病灶呈“簇状征”或“花瓣征”15例;5例示腔内无强化。结论双排螺旋CT辅助诊断肝脓肿具有典型的CT征象,其诊断准确率高,可为临床诊断肝脓肿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对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CT改变,探讨螺旋CT诊断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采用螺旋CT进行增强前后扫描,发现21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并参照Stanford分类法进行分型。结果:21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13例为A型,8例B型。CT表现:①全部病例均见主动脉壁呈半月形或环形增厚,CT平扫时呈高密度,CT值约(50~80)Hu,增强后无强化,与强化主动脉管腔对比反呈低密度;②内膜钙化向内移位7例;③主动脉管腔狭窄、变形16例;④并发心包、纵隔及胸腔积液和积血共19例。临床随访除2例自然死亡外,其他患者均在生。结论:螺旋CT清楚显示血肿部位、厚度、累及范围及有无并发症,为临床诊治及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强化扫描和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我院诊治的85例疑似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其中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SCT平扫、MSCT三期强化扫描、MRI平扫、MRI增强扫描,分析其影像特点,并评估MSCT与MRI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结果 MSCT平扫上肿瘤与眼外肌密度相似,呈圆形或类圆形,轮廓光滑,见分叶,点状、小圆形高密度钙化,强化后65例呈不均质渐进样强化,14例呈持续性强化,6例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MRI平扫发现T1WI结节状低信号,轮廓清晰,点状高信号,T2WI高信号影,DWI呈等或偏低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填充式强化;MSCT三期强化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灵敏度高于MRI增强扫描,特异度、准确度低于MRI增强扫描,而两者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进一步提高,分别为95.00%、88.89%、91.76%。结论 MSCT三期强化扫描及MRI增强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有一定价值,前者诊断准确率高,而联合诊断的效能更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螺旋CT增强扫描在膀胱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到2016年3月泌尿科的可疑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1例,术前行多层螺旋CT检查(动态增强扫描、平扫),手术后病理证实,将术前的CT检查结果和术后的病理结果在进行对照对比。结果51例可疑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共发现癌灶57个,其中癌灶的术前CT扫描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T1(5/5)、T2a(9/9)、T2b(11/11)、T4b(1/1)的相符率为100%,T3a、T3b、T4a与术后病理分期相符率为63.6%(7/11)、75%(9/12)、75%(6/8),术前CT扫描分期和术后病理分期膀胱癌分期的的对照相符率82.45%(48/57)。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在膀胱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可作为膀胱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0.
杨俊武  韩万智  刘书峰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2):59-60,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小毫安低剂量肺部体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多层螺旋CT对50例受检者行肺部扫描,扫描条件为120kV,25或50mAs,并进行标准与肺模式两种方式重建。结果50例受检者中发现病变13例。结论多层螺旋cT小毫安低剂量肺部体检普查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